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存储域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类型存储域网络的技术特点,论述了基于存储域网络技术的网络存储的拓扑结构与这种存储结构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
虚拟网络存储正在成为存储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虚拟化技术大多缺乏具体有效的空间划分与抽象技术。本文在分析网络存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存储的总体抽象拓扑结构模型,给出了一种虚拟网络存储空间的划分与映射方式,并研究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虚拟I/O重定向技术,最后探讨了虚拟存储服务器的性能模型。  相似文献   

3.
SCI(IEEE1596-1992)高速互连协议以其极低延迟的特点被应用于许多关键领域.SCI软件反射存储网是基于SCI的软件分布式共享存储系统,主要用于集群并行计算和实时系统中的数据共享.结点通过读写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唯一的共享存储空间共享数据.任何结点写入数据时,数据将以一定的逻辑拓扑被传送到所有结点的物理内存上.传送数据的逻辑拓扑直接影响网络的写延迟,因此提出一种动态、低延迟的最优树逻辑拓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延迟低、易编程的SCI软件反射存储通信库-RFM.实验证明,提出的最优树逻辑拓扑设计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写延迟,提高了网络的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图的机械系统拓扑结构的数据存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图论的概念和建模理论,分析了机械系统机构图和拓扑结构图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图的机械系统拓扑结构的数据存储模型.该存储模型不仅解决了复杂多体系统的存储结构问题,避免了非树形多体向树形多体的切除转换,而且使树形多体系统和非树形多体系统从数学建模到数据存储达到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航道局域网用户移动办公对网络存储需求为实例,所研究的分布式网络存储管理系统将用户在网络上分布的、异构的存储服务器有机地组织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片可扩展、完整、大容量的虚拟存储空间和可靠的存储服务.网络用户通过任意一台局域网上的计算机,都可以访问到虚拟存储空间,存取数据并实现应用程序的自动迁移.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网络存储是当今世界新的热点研究方向.文章在分析传统存储系统体系结构缺陷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络存储的技术优势,讨论了NAS、SAN系统和ISCSI三种当前的网络存储技术.同时,根据我企业对存储数据的需求及硬件环境的特点,结合目前光纤通道和集群技术,提出了一种构造高可用性数据中心的结构方案,给出了提高系统可用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据存储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重点.本文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存储和访问的相关代价,研究了网状拓扑结构网络中数据存放位置的选择问题.将数据存储问题抽象为传感器节点聚类问题,实现了三种基于聚类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法CBDS.为了能够降低能量消耗,CBDS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位置信息、网络拓扑信息及数据速率计算数据存放位置,并且依据这些参数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数据存放位置.实验结果表明:CBDS较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法不仅减少了能量消耗,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并且降低了访问延迟.  相似文献   

8.
目前可用于IP存储广域网的IP网络存储协议包括iSCSI、HyperSCSI、ENBD等,它们在支持多类型设备接口、支持TCP/IP协议以及设备自动发现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文章设计了一种iBDTP协议,它支持多种类型的设备接口,并在IP广域网范围内具有设备的自动发现机制。此外,在iBDTP基础上,该文利用基本的IP广域网结构,构建了IP存储广域网,并对基于iBDTP协议的IP存储广域网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保证服务品质的存储网络实时存储调度机制,它可以在多变的应用环境中保证存储应用获得预先说明的服务品质,该品质不会由于其他存储应用的负载变化而受到影响。这个机制还较好地解决了控制力和系统总体性能之间的矛盾,并且具有自动适应运行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海量存储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存储网络技术、系统架构、数据保护、绿色存储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量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对新一代海量存储-并行海量存储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做了分析。并行海量存储系统应具有自动负载均衡、高可用、支持重复数据删除、自动分层存储、绿色节能等先进特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网络存储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及其存储现状,分析了现有主流存储技术即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FC SAN(Fibre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和IP SAN(Intemet Protocol Storage Area Network)的技术特点,最后给出了基于IP SAN技术的网络存储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的存储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网络存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流行模式,主要介绍当今主流网络存储技术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并对FC SAN(Fibre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IP SAN(Intemet Protocol Storage Area Network)和IB SAN(InfiniBand Storage Area Network)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SANS--IP-SAN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存储系统的发展,存储区域网络成为高端存储系统的主流,它具有网络和存储的特点,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强的灵活性。FC—SAN和IP—SAN是基于不同协议实现的存储区域网络,随着高速IP的发展,IP-SAN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尚没有根据IP—SAN的特点设计的模拟器,该文总结了IP-SAN的特点,并在NS2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协议(iSCSI)和存储节点,实现了可以模拟存储区域网络特性的IP—SAN模拟器,为进一步研究存储网络的I/O性能和调度策略等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该模拟器,对单路径和双路径传输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4.
全球范围内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对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存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流行的网络存储技术是NAS和SAN。NAS和SAN各有自己的体系架构、互联协议、文件组织和管理方式等。而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结构框架下已经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存储虚拟化技术,采用非对称结构模型,实现了一种融合NAS和SAN的虚拟存储网络。  相似文献   

15.
基于SAN的高可用性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存储域网络(SAN)是一种新的网络存储体系结构,通过集中式存储管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大容量信息的传递和存储问题,具有比传统网络存储模式更好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可以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网络的性能。本文详细论述了SAN的技术特性和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6.
SAN存储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琼  汪审权  方粮  庞征斌 《计算机工程》2003,29(19):165-167
SAN是通过专用高速网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未来的信息存储将以SAN存储方式为主。可采用光纤通道、IP/Ethernet、InfiniBand互联技术分别组建FC-SAN、iSCSI-SAN和InfiniBand-SAN。对SAN这一最具发展潜力的网络存储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重点研究了iSCSI-SAN和InfiniBand-SAN这两种新的存储技术。  相似文献   

17.
光纤通道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和高速度的连接技术,它所构建的存储局域网是一个具有快速、高可靠性及大容量的现代存储系统。为了对整个存储系统的存储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光纤通道存储局域网的网络文件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一种融合NAS和SAN技术的存储网络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传统的NAS和SAN 为适应数据爆炸性的增长,先后出现两种非常重要的网络存储技术:NAS和SAN。按照存储网络工业协会(SNIA)的定义:NAS是可以直接联到网络上向用户提供文件级服务的存储设备。NAS是一种存储设备,有其简化的实时操作系统,它将硬件和软件有效地集成在一起,用以提供文件服务。目前  相似文献   

19.
基于IP的存储网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存储局域网(SAN)和附网存储(NAS)特点,讨论了网络存储的发展趋势———基于IP的存储网络技术,并与光纤通道(FC)协议的存储局域网作比较,分析其优势,另外讨论了基于IP的存储网络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有关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对存储技术做了相应的介绍、分析和比较,NAS系统主要负责提供文件共享,在网络日益复杂的演化中,系统的可维护性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随着网络的功能逐渐完善,相应地对存储系统的性能要求也就逐渐提高,就需要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或SAN(Storage Area Network)技术。在一个网络中安装了NAS设备后,系统可以有明显的性能方面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