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EG分子量对PET—PEG共聚酯结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ET和PEG共缩聚,合成了PET—PEG共聚酯,采用DSC、等温结晶仪、X衍射分析仪和电子扫描电镜研究了PEG分子量对该共聚酯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T分子结构中引入PEG链段,能有效提高结晶速度,共聚酯结晶结构与PET类似,但PEG不进入晶格中,只起诱导结晶的作用。当PEG分子量为4000时,冷结晶温度Tcc降得最低,但热结晶温度Tc反而比纯PET有所增加,110℃结晶速度t12=1min,而纯PET需12min。  相似文献   

2.
磷酸三甲酯对聚酯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子磷酸三里酯对PET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三甲酯不仅提高了PET热性,而且改变了PET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  相似文献   

3.
尼龙6/聚酯(PET)共混体系结晶相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差示扫描量热(DSC)考察尼龙6/聚酯(PET)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表明是结晶相分离的。不同条件下,结晶相分离的过程和形成的结晶态不同,反映在热行为上,如熔融过程和相应特征参数值,便随着处理的条件、组成比等而改变。研究结果还表明,当尼龙6组分的质量分数W PA-6< 0.1 时,它被PET 阻隔而不再结晶,因两者形成部分氢键,酯基对尼龙6 结晶影响的结果,尼龙6/聚酯(PET)共混体系中尼龙6 的熔融峰温,随组成比的变化呈现波浪形曲线。  相似文献   

4.
PET五苯甲酸钠共混物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彤  李燕立 《聚酯工业》1999,12(2):18-20,24
运用结晶速度仪对PET与苯甲酸钠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甲酸钠添加量的增加。PET共混物的结晶诱导缩短,总体结晶速度加快,结晶活化能减小,证明苯甲酸钠是PET良好的结晶成核剂。  相似文献   

5.
PET离聚物共混体系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SC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与离聚物Surlyn和Aclyn系列组成的共混体系的结晶与熔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聚物对PET的低温与高温结晶都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离聚物Na盐比离聚物Zn盐对PET的结晶加速作用显著。共混体系的熔融热焓随离聚物Na盐含量的增加有所降低,随Zn盐含量的增加稍有提高,两者的熔点及熔限与熔融热焓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6.
PET与苯甲酸钠共混物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结晶速度仪对PET与苯甲酸钠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甲酸钠添加量的增加,PET共混物的结晶诱导期缩短,总体结晶速度加快,结晶活化能减小;证明苯甲酸钠是PET良好的结晶成核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D)研究了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在不同温度与时间下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PEN的结晶能力比PET差,磷酸酯的添加对PEN有异相成核的作用,添加了热稳定剂的PEN比未添加热稳定剂的PEN的高温结晶完善性好。在所研究范围内,PEN只存在一种结晶相,未出现晶相转变。  相似文献   

8.
PE—g—MI增容PET/PE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用溶液法合成PE-g-马来酰亚胺(MI),并研究它作为相容剂对PET/PE共混物热、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T/PE共混体系中,加入少量PE-g-MI,可较好地改善PET与PE之间的相容性,增加两相间的界面粘接力,同时对PET的结晶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使其冷结晶温度降低,并且即使在共混物的淬火过程中,PE-g-MI也能很好地诱导PET结晶。  相似文献   

9.
改性PET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PET及改性PE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PET及改性PET均随冷却速率的增加,结晶峰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经改性后的PET,其结晶能力和结晶速率均有所下降,且随改性剂的不同,其结晶能力和速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PA6/PE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速升温和等速降温DSC法对PA6/PE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升温和降温DSC相变曲线上,PA6/PET共混物具有双重熔融峰和双重结晶峰,表明PA6和PET组分可形成各自的结晶体。给出了各组分的结晶峰温度、结晶峰的半高宽、结晶半时间等表征结晶行为的参数,并讨论了影响结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PET/TPEE共混物结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SC、结晶速度仪对PET/TPEE共混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PEE添加量的增加,PET共混物的结晶诱导期缩短,总结晶速度加快,结晶活化能减小;证明TPEE是PET良好的结晶促进剂  相似文献   

12.
以热致性液晶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对羟基苯甲酸(PET/PHB)作为添加剂与PET共混纺丝,研究该PET/TLCP(热致性液晶高聚物)共混物的可纺性,并用DSC、X光衍射、声速和应力-应变等方法对纤维的热性能、结晶和取向结构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LCP质量含量为5%左右的PET共混物可纺性良好。TLCP对PET从熔体结晶具有阻止作用,共混初生纤维的玻璃化转变和冷结晶温度均因TLCP的存在而升高。TLCP质量含量为5%的共混物纤维结晶结构与纯PET纤维相似,但晶粒尺寸较小,且晶粒尺寸大小与共混物组成、喷丝头拉伸比和后拉伸比有关。TLCP含量增加,共混纤维取向度和模量增大,而强度下降,但后拉伸可使纤维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系列紧张状态等温结晶的PET纤维样品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升温速率与DSC热谱多重熔融行为关系的研究,证明关于各向同性PET材料熔融双峰的一般解释对各向异性PET纤维完全适用。但单轴取向纤维材料在结晶形态和结晶速度方面具有特殊性,以及其结晶形态对结晶温度和结晶前结构状态有强烈依赖关系。利用DSC谱的二阶导数谱,可使DSC测定成为监控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通过红外光谱对合成的三种极性单体接枝LDPE进行了确证,采用热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接枝LDPE/PET共混物的热力学性能和相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接枝PDPE与PET共混,对PET结晶过程有一定的加速促进作用;由缺口冲击断面观察发现,接枝LDPE以分散相分布在PET连续相中,但相界面之间有丝状物相连,说明接枝LDPE与PET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涤纶抗静电剂APPS,探索出了较适当的反应条件。采用IR,DSC,TG等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耐热性等。研究结果表明:APPS的合成反应条件与PET的合成反应条件类似。合成物APPS是一种无规嵌段的共缩聚物,难结晶,有较好的耐热性,可与PET共混纺丝并使PET的体积比电阻下降2~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6.
PBT/PET并列型复合纺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PBT、PET两种聚合物材料的流变性能和PBT/PET并列型复合纤维的熔纺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PBT宜低温熔融、高温纺丝,PET则相反.同时.还考察了复合比对初生丝热性能、DT丝卷缩性能的影响,表明随着PBT组份量的增加,Tg转变和冷结晶放热峰移向较低温位.且后者峰面积相应缩小;PBT熔融吸热峰面积增大.PET的则相应缩小;DT丝的卷缩率增大.卷缩稳定性则变差.此外.还就纺丝速度对初生丝热性能和结晶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随着纺丝速度的提高,初生丝DSC扫描曲线上的冷结晶移向较低温位,而两组份的熔融吸热峰似无变化;初生丝结晶应随纺速的提高而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  相似文献   

17.
PET聚酯的终缩聚化学及其反应器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聚酯生产技术国产化的基础研究应着眼于聚酯的冷、热模研究。在回顾、分析PET聚酯历史的基础上,对PET聚酯终缩聚化学及其反应器模型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作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PET/PBT扩链反应共混物的结晶熔融行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添加扩链剂进行反应性共混后PET/PBT的结晶熔融行为。共混体系的特性粘数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冷结晶温度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熔体结晶温度和熔点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9.
增粘对PET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分析研究了增粘前后PET的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PET增粘前后平衡熔点基本不变,半结晶时间增大,结晶速度常数减少。结合结晶的扩散因素和结晶成核界面能讨论了增粘前后的结晶特征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物理老化对非晶态PET结构,性能以及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永升  林辛 《合成纤维》1995,24(2):16-20
采用密度、DSC、应力-应变测量,溶剂诱导结晶和声速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物理老化对非晶态PET膜和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晶态PET经物理老化后DSC曲线上的Tg增加,并出现吸热峰,热结晶变慢,溶剂诱导结晶和溶剂扩散速率变慢,初始模模量和屈服应力增加,从物理老化引起PET中凝缠结增加这一结构变化的角度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