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混凝土材料在建筑“表层”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对其进行简略归纳之后,分析了混凝土“表层”背后涉及的西方建筑史中两种不同的理论涵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混凝土作为建筑“表层”材料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难受重视的原因.通过此项个案研究,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对建筑观念史研究的意义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2.
赵辰 《时代建筑》2021,(3):16-19
关于中国建筑的思想与观念之讨论,在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历史并不算长.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可相对完整地回顾这个领域学术研讨的过程.文章涉及对中国建筑自身的理论问题探讨,以及对中西方文化比较为前提的建筑理论发展历史回溯与批评,从而对建筑的观念与思想问题有了深刻的认知,乃至面对世界的当今中国建筑需要探讨重新定义的建筑观念:符合中国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建筑在世纪网络中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费麟 《工业建筑》2003,33(4):1-5
通过对中国工业建筑历史的回顾 ,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工业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并同时对中国工业建筑在世纪网络中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吴凌豪 《城市建筑》2022,(10):49-51+64
瓦,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是传统建筑艺术的象征性符号。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瓦片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探求建筑地域性的当下,瓦转换为另一种建筑语汇呈现于当代建筑中。本文通过对瓦的美学意义和精神价值的阐述,结合瓦片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案例,意在寻求传统瓦元素的全新定位,在当代建筑中传统材料的运用中发挥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浩  韩冰 《建筑与文化》2011,(10):98-101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改变城市面貌的就是建筑,然而,我们必须要问,我们的建筑在文化上达到了多少?我们的建筑设计与国际水平比差距多少?我们的建筑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创造?当前,中国建筑还停留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如一些建筑专家所言,中国的现代建筑才刚刚开始。在认识和实践中确立起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已经是一个期待,中国现代建筑还需要走出一条道路,中国现代城市还需要走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装饰》2014,(8):43-49
<正>李凯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艺术系主任。2 004在上海创建青道房建筑设计事务所,目前在上海、杭州、成都开设分支机构。个人研究方向跨越园林、城市和建筑之间,长期致力于西方建筑思想与中国本土传统的比较研究工作,致力于本土空间观念及其的现代性改造、长期致力于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洲现象学、维科为代表的新诗学以及儒家心学传统对当代空间思想的修正和改造,为中国建筑现象学研究和新兴的"空间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全球化,在一些时候,被毫无原则和反省地视作为文明的态度;另一些时候,又被无条件地对立为文化身份的挑战。我们对它的认识极其含糊,或者,那根本不能被视作为一种"认识",而仅仅是一些散乱的印象。在当下中国主流的文化观念中,全球化是一件非常可疑的  相似文献   

7.
王骏阳 《建筑师》2022,(6):5-15
本文以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为案例,旨在从“中国建筑”“粗野”“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社会聚合器”“走向火锅建筑”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中的现象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本文试图在世界建筑学的语境之中拓展西村大院和当代中国建筑的批判性认知空间,推动对相关问题的甄别和讨论,积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智识力量。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飞速发展是西方现当代建筑与艺术得以纷繁复杂变化的客观基础,社会形态的变化同样改变着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观念,建筑师与艺术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推动着自身观念的演变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实践,从这种意义来说,西方现当代建筑和艺术是一种观念的建筑和观念的艺术。作为观念的艺术与作为观念的建筑始终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呈现出崭新的局面。本文通过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下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同构到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理性观念支配下的文化破碎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文化研究的崭新回归从艺术和建筑两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了观念的推演是艺术和建筑不断发展的核心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六座日本当代建筑或建筑群形态生成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建筑设计中形态生成和演变的原因,分析了形态强化和形态弱化之间的统一性,从而对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定位问题提出"从被动形态到主动形态的过程即为建筑设计过程"的理解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时代建筑》2014,(6):34-39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王骁丁 《山西建筑》2003,29(6):10-11
介绍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如何继承历史文化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从历史文化、当代建筑设计和未来建筑发展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指出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我国民族的智慧和结晶。  相似文献   

14.
傅筱 《建筑师》2008,(5):5-13
本文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现代建筑形制从产生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现代建筑形制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文章最后对我国引进现代建筑的历程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我国建筑师学习西方现代建筑有借鉴意义,并避免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汪妍泽 《建筑师》2023,(4):95-102
1950年代,全国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建造技术的进步把一度与西方现代建筑脱节的“中国建筑”重新拉回了国际语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显然答案不再是刻板的地域保护主义或是激进的民族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在建筑本体之外找寻突破固有形式观念的基点。随着设计研究带来的建筑认识论的更新,“中国建筑”的文化性特征再次被重新定义。研究聚焦1950—1980年代间中国建筑设计及教学实践,以两次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为起止点,解析新中国语境下地域建筑观念的重塑过程,着重分析设计方法中地域理念的外显特征,并以南京工学院教学实例探讨从形式到理念这一承转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立意的问题。立意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统领整个设计的过程,对作品的形成和整体风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设计的定位、内容、侧重、手法等都应该体现建筑的立意。当代建筑的立意具有非象征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其立意的构思类型也多种多样。本文概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构思方法,指出建筑师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当代建筑的立意特点进行立意,形成有民族特点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从建筑“实验性”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针对的主流实践和学术意识形态入手,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发展理解为一幅拼图,而没有建构关于中国实验性建筑发展的整体历史。作者不仅从时间线索上回顾了中国实验性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及其对应的建筑设计策略,比如建构、建造、非建构、建筑的地域性,都市主义、观念建筑等。  相似文献   

18.
与其说我们研究的是银行建筑的演变过程,不如说是在探寻人类的经济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文化形态都会在“建筑”这面镜子中一览无余的折射出来。它既是历史文化所烘培出的至宝,又是带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石。通过对银行建筑的研究,使当今建筑设计师能科学的认识银行建筑的过去、现在、将来,在实践中体现出银行建筑设计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当代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建筑的现代性是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哲学与文化价值提升。该文就建筑现代性的产生作了简要论述,并从历史、空间、技术、观念等四个方面对建筑现代性作出诠释,最后简论了建筑现代性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影响下,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吸收了西方建筑师“中国化”建筑的设计理念,并融入闽南地方建筑元素与技术工艺。通过深入解读历史资料,从经济实用观念、地方匠师的广泛参与、近代华侨的文化复兴意识等方面,分析嘉庚建筑地域性“民族形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