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试模拟炭柱上对生物活性炭吸附池无脊椎动物的孳生繁殖以及群落变化规律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柱中孳生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寡毛类和线虫等,轮虫是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这些无脊椎动物进入饮用水中将对饮用水水质产生不良影响。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无脊椎动物总密度呈接近指数上升的趋势,在150d左右达到最大值,250d左右出现第二个峰值。水温对无脊椎动物生长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8℃左右。不同无脊椎动物群落密度出现峰值的顺序依次为:枝角类、轮虫、桡足类、寡毛类(和线虫)。  相似文献   

2.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工艺设计与运行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应用中的关键问题,首先对工艺设计中的活性炭滤料选择、活性炭滤层结构设计、活性炭滤池选择、臭氧系统选择、臭氧接触池优化设计和复合预氧化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然后对运行中存在的微生物安全性、大型微生物控制、活性炭滤池初滤水管理及pH控制、预臭氧和主臭氧工艺的运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建议今后应重点注意微生物安全性、臭氧副产物控制和工艺运行控制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受水区某水厂采用活性炭和石英砂叠加结构的滤池,该炭砂滤池与传统生物活性炭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其运行特性及生物安全性做了解析。研究发现,高温高藻期采用臭氧和炭砂滤池组合工艺可减少滤池出水的致病菌和蓝藻,同时对有机物的去除也略有提高;滤池对氯化消毒副产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在夏季存在不稳定性,与活性炭中有机物的释放及炭料表面鞘氨醇单胞菌等菌属的季节性差异相关联;高温期滤池有军团菌和曲霉菌等致病菌泄露的风险,而冬季低温期生物安全性较高。因此,夏季对炭砂滤池的运行工况应进一步优化,冬季可适当延长反洗周期,以利于降解有机物的功能菌附着在炭料上。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滤池内微生物优势菌种、生物膜结构、生物膜量等特性,结合不同滤池微生物生长特点探讨不同类型生物滤池的挂膜特性以及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表现差异的原因;此外,通过进行生物活性炭滤池出水微生物菌种鉴定,分析经常规氯消毒后水质微生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炭滤出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杀菌率达99.98%以上,但残留菌中检出有条件致病菌,需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炭砂滤池中活性炭使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方某水厂应急改造的V型炭砂滤池为对象,对炭砂滤池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指标、有机物吸附效能及生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了炭砂滤池中活性炭的使用特性,并从碘吸附值和UV254去除效能两个方面对活性炭的使用寿命进行了估算,从而为水厂的生产运行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南洲水厂生物活性炭滤料表面微生物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尤其是可生物降解部分)和臭味等.对南洲水厂生物活性炭滤池中活性炭层微生物进行了电镜检验及分析,发现对于2 m厚的生物活性炭滤池,主要的微生物分布在50 cm以下、150 cm以上的炭层中,在这部分炭层中生物膜丰富,微生物种类较多.此外,生物活性炭滤池中不同深度的微生物优势种类不同,其种类与炭层的高度有关,与运行时间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一百多年来,无脊椎动物在世界各地饮用水系统中出现的案例及其相关的研究趋势,并对从原水到输配管网的不同流程中无脊椎动物种类和丰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纵观整个饮用水系统,可以看出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整体呈"沙漏型"分布,即在原水和供水管网中发现了较水处理工艺中更多的种类;而无脊椎动物数量呈"倒金字塔型"分布,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经颗粒活性炭过滤后,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可能再次上升。伴随着无脊椎动物出现在饮用水系统中,由其引发的问题研究一直延续至今,从感官及卫生安全的角度对无脊椎动物孳生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综述,饮用水中无脊椎动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被供水单位看作是"美学问题",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并更加关注无脊椎动物对病原生物的迁移和保护所产生的健康风险。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南山水厂一期工程规模20万m3/d,为保证供水水质达到直接饮用目标,采用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并对排泥水进行回用和污泥处置.阐述了水厂工艺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和自控条件,并对其中药剂品种与投加点、滤池恒水位过滤与初滤水排放、活性炭滤池增设砂垫层、污泥浓缩池排泥控制等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9.
采用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生物接触预氧化、PAC吸附预处理三种工艺对吴淞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进行研究;常温下,臭氧投加量2 mg/L,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70%以上,出水NH3-N约1 mg/L,CODMn平均去除率34.16%;生物接触预氧化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但CODMn平均去除率只有7.6%;PAC对色度及臭味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其他物质去除率较低.三种工艺相比,作为水厂改造或备用应急方案,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保障出厂水的生物安全性,上海M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采用了前置下向流生物活性炭池工艺,将砂滤池作为水厂处理系统的最后水质控制处理单元。改造工程于2012年7月投产至今,出厂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活性炭池运行周期较短等相关问题。从工艺方案比选、活性炭池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情况对M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该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运行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相关给水深度处理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