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7mm,平均(4.76±2.96) 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6.68±2.76) mm,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19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3~8(4.31±1.35)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8(4.63±1.5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1~6(3.31±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6(6.19±1.91)mm.14例封堵器到位后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年龄为12~2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3~6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6 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5~8 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3例,囊袋直径分别为4、5和10 mm,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和1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1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1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 尺寸为6/4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8例VSD患者,其中IVSD 22例,SVSD 6例.封堵器由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腰部长2 mm,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0 mm,与其相对的边缘为6 mm,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4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经7~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2~12mm,平均(4.45±1.93)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17例,左心房增大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10(4.9±1.8)mm,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5(2.3±0.9)mm,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11月收治的11例先天性VSD患者(嵴内型3例、膜周部8例,3例伴发膜部瘤),均接受经桡动脉入路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 kg,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平均VSD直径(5.87±1.91) 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 h,1、3、6个月随访患者心电图、TTE。结果 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缺损而转入外科手术。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7.50±3.60) mm,平均手术时间(47.20±5.45) 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 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9.00±11.97) min。2例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10例患者平均随访(3.50±1.90)个月,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返流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 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l 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一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州n重复左心审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古显不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牵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摩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倒,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 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I』=|膜炎、血栓栓寒和溶血等J{发症。结论用细腰型审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窄间隔缺损疗效口J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犬模型中评价新型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健康成年犬26只,在开胸X线导引下通过右心室游离壁穿刺室间隔方法制备VSD模型;分为实验组(n=13,植入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和对照组(n=13,植入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术后1、2、3、6个月分别通过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测及血镍离子浓度测定等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果 对26只犬成功建立开胸小切口VSD模型。实验组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1.7%。术后1、2、3、6个月分别取出25只犬心脏大体标本,观察显示两组封堵器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盘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至术后6个月,盘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结论 纳米膜单铆型VSD封堵器设计科学,与镍钛合金双铆型VSD封堵器相比并发症少,完全内皮化时间缩短,可有效封堵VSD,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