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方法 对23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急诊肝动脉栓塞止血.结果 22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1例患者因供血血管发育走行异常,导管不能达靶血管,转入外科治疗.22例患者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9例患者经栓塞术后,再根据病情行多次介入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坏死.结论 急诊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可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同时可为肝癌后续血管内治疗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原发性大肝癌 (直径大于5 cm) 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再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晚期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2例,其中联合组32例,即先行TACE治疗,再行B超引导下PRFA治疗.TACE组30例,仅行TACE治疗.治疗后1个月定期检测甲胎蛋白(AFP)值,同时行CT、MRI或B超复查肿瘤坏死的情况.评价两组AFP值转阴率、1年生存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联合组和TACE组AFP值转阴率分别为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HCC患者200例先行TACE术,然后在CT引导下行RFA术。200例患者共行TACE术495例次。肿瘤病灶共计378个,直径为0.5~16cm,共行RFA术362人次,663个位点。结果术前、术后12个月AFP分别为(2156.79±574.61)ng/ml、(269.53±146.65)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1,P<0.01)。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是(72.64±24.74)cm 3 、(46.78±18.95)cm 3 、(28.27±11.70)cm 3 和(10.82±8.31)cm 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1)。肿瘤完全坏死率为87.8%。结论肝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评价。方法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联合组行序贯TACE→RFA+PEI→TACE治疗,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2~5次。治疗1个月后全部病例复查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T,观察患者肿瘤缩小程度、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和随访1、2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甲胎蛋白转阴率,肿瘤缩小率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87.2%、97.4%、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64.1%、79.5%、53.8%(P值均<0.05)。结论TACE联合RFA及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疗效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23例大肝癌患者先行TACE治疗1~2次,再序贯RFA治疗,并随访其术后临床症状、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等。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一般状况改善;所有患者AF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02);影像检查见病灶体积有所缩小,病灶内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并可见片状坏死区,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显效、有效、无效率分别为43.5%、52.2%、4.3%。随访4~2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6个月,半年和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9%和43.4%。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B超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5cm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8例肝肿瘤>5cm的患者进行TACE+PMCT治疗。随访CT、B超及肿瘤相关化验检查。结果68例中肿瘤达到完全消融3例(4.4%),肿瘤消融范围>50%或瘤灶缩小30%以上59例(86.8%),消融范围<50%,肿瘤缩小不足30%6例(8.8%)。AFP增高45例,术后下降>50%者42例(93.3%),CEA增高37例,下降>50%者28例(75.7%),CA19-9增高29例,下降>50%者23例,(93.1%)。生存期4~6个月3例,>6个月31例,>12个月34例,其中2例已终止治疗24个月,随访至今无复发。无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TACE+PMCT治疗肝肿瘤>5cm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 ~ 3次,2 ~ 4周后行RFA 1 ~ 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 ~ 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序贯治疗原发性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9例肝细胞性中小肝癌患者实施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初次治疗,共80枚病灶,行TACE和RFA序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 ~ 24个月,21例患者有病灶残余,再次行RFA或序贯治疗,3例再次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病灶控制良好。并发症有胆汁瘤合并胆道感染1例、门静脉分支血栓1例。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中小肝癌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同时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分析,提出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材料与方法:转移性肝癌25例(其中24例肝多发性转移,23例少血管型)。瘤体直径1.2~5.5cm,平均3.2cm。经肝因有动脉注入5-Fu750~1000mg,CDDP60~80mg,碘油乳剂(40%碘化油6~10ml加MMC16~20rag),0.2~0.5cm明胶海2~3条栓塞治疗。结果:按照WHO实体肿瘤近期疗效标准,CR1例、PR5例、NC15例、PD4例,有效率24%(CR+PR)。中位生存11.3月。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AE)治疗症状性多囊肝(PLD)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采用超选择性TAE治疗症状性PLD患者8例,其中女6例,男2例,年龄54~65岁,平均59.5岁。栓塞剂为聚乙烯醇(PVA)颗粒和微弹簧圈。所有患者在TAE术前及术后12个月均接受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肝内囊肿总体积测量,比较囊肿体积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TAE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肝区不适、发热,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肝内囊肿总体积由术前平均(5 794±2 066)cm3(3 120~8 935 cm3)改善为术后12个月平均(3 832±1 525)cm3(2 019~5 925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6.971,P<0.001)。肝内囊肿总体积缩小率为(34.6±11.3)%(24.3%~60.4%)。结论 TAE是一种治疗症状性PLD的新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子宫肌瘤行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证实,TUAE后肌瘤组织随时间改变呈现动态病理变化,即先发生充血、水肿,随后发生坏死,最后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这一动态病理变化是TUAE后肌瘤体积不断缩小的病理基础.绝大多数肌瘤呈不完全坏死,因此肌瘤可能复发.影响坏死范围的因素包括肌瘤大小与部位及栓塞后时间长短.TUAE后正常子宫组织可能出现炎症反应,但无坏死改变.周围附件器官末梢血管发现栓塞剂,提示TUAE对卵巢、输卵管功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葡聚糖微球并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后、实验兔肝种植瘤灶的坏死程度及其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20只肝脏载瘤兔,经肝动脉注入IL-2葡聚糖微球并碘油栓塞,栓塞前、后取血测IL-2和sIL-2R,栓塞后1周处死实验兔取瘤灶,进行光、电镜病理学检查,并以空白葡聚糖微球并碘油栓塞行对比观察.结果用药组术后IL-2血浓度明显升高,sIL-2R则明显下降,1周后瘤结节完全坏死,假包膜形成.对照组术后IL-2血浓度回升,sIL-2R下降,瘤结节中心性部分坏死,无假包膜形成.结论IL-2葡聚糖微球组与空白葡聚糖微球组各观察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前者在肿瘤坏死程度、免疫功能促进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15.
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遇到有些情况,TACE仍然比较难治.难治性肝癌应该包括:肿块较大;病灶较多;肝功能较差;伴有门静脉癌栓;伴有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或伴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肝动脉-肝静脉分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必须慎重处理,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肿瘤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复发咯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观察152例非肿瘤性咯血患者,其中62例行栓塞治疗后1年内再次咯血,再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并行栓塞治疗,复习其首次造影经过,并分析栓塞颗粒选择与咯血复发的关系。结果 栓塞治疗后1周内咯血复发12例,1周 ~ 1个月内咯血复发9例,1 ~ 6个月内咯血复发15例,1年内咯血共复发62例。再次造影并与首次咯血时造影片比较显示,原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致咯血复发25例(均为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病变由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但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供血支气管动脉支致咯血复发16例;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肺外体循环供血动脉支致咯血复发9例;病变内新的侧支供血动脉支建立并开通致咯血复发12例(明胶海绵颗粒并微弹簧圈栓塞)。结论 全面观察了解并彻底栓塞咯血供血动脉支,以不可吸收性栓塞微粒完全填闭病变血管床可避免咯血复发。  相似文献   

17.
生守鹏  郑加生 《工业加热》2015,(11):996-999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动脉栓塞(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RFA/MW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7月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26例,其中单发14例,多发12例,有症状患者8例。病灶长径5.0~13.0 cm,平均(7.6±2.4) cm。先行TAE治疗,再行CT引导下RFA/MWA治疗,观察完全消融率、病灶缩小程度、手术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中行RFA治疗9例,MWA 17例,共消融病灶27个,行消融治疗28次。23个病灶实现了完全消融,病灶的完全消融率为85.2%(23/27),病灶缩小12.9%~66.3%,平均(31.0±19.6)%。有症状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消融治疗后出现肝包膜下出血1例、血红蛋白尿1例、胆汁瘤1例,经治疗后好转,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1.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 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可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 B期肝细胞肝癌(HCC)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3年1月行TACE治疗的BCLC B期HCC患者总共有19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病例通过住院及电话随访,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及生存分析。结果 197例HC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6 ~ 7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4(2 ~ 77)个月。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Child-Pugh B级患者(各为35个月和15个月,P < 0.01)。BCLC B1期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B2,B3和B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25、9和7个月(P < 0.01)。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肝炎病史以及甲胎蛋白水平之间无明显生存差异。结论 TACE治疗BCLC B期HCC患者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并且通过BCLC分期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以预测和评估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77.7%,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肝癌行碘油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