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假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了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根据信号交叉口与无信号交叉口的不同,建立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模型,并讨论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和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对典型情况模拟计算,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消除环形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交织区车流量和左转与调头车辆行驶距离,在现有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基础上提出:将单一环形交叉改为内外双环形交叉;改变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分流方式.据此进行了卫星岛式内嵌双环形交叉口概念设计,且基于两者对比及模拟分析发现:在造价和用地相当的情况下,卫星岛式内嵌双环形交叉口不但可以保留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带来的优势,且能消除其在车辆由卫星岛驶入中心岛时产生的冲突点,同时通过不同的分流方式避免了交织段车流量集中、车辆绕中心岛顺时针行驶(与常规驾驶习惯不符)以及部分路段对向行驶的问题,从而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并讨论模型中的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和进口道车道数.对典型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绘制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准则图表.计算分析得出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叉口远引式左转掉头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远引掉头点的选址较为模糊,多以实际整改的感性经验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规划方法的情况,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远引掉头的各种常见的掉头位置进行了交通仿真.采用车辆的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各组织方式下交通流量与车辆平均延误的关系曲线,选出在不同的交通状况下的最佳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远引掉头点的选址较为模糊,多以实际整改的感性经验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规划方法的情况,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远引掉头的各种常见的掉头位置进行了交通仿真.采用车辆的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各组织方式下交通流量与车辆平均延误的关系曲线,选出在不同的交通状况下的最佳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交叉口,利用分隔带实现左转,可以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其他相位上车流的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但也相应地增加左转车流的延误.本文基于对利用中央分隔带的渠化设置的各车流延误计算,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计算得到具体的交叉口设置形式.并比较设置前后的交叉口总延误,得到渠化设置的交叉口流量条件,为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实现左转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口应用,得到了该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左转设置的具体指标和方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交叉口渠化设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设置左转等待区是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的手段之一,但某些小型交叉口不满足左转等待区设置条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冲突点法,提出一种虚拟左转等待区,建立虚拟等待区时间设置模型,保证直行与左转车辆能安全通过冲突点,利用VISSIM软件对镇平县健康路与工业路交叉口进行实例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口运行效率得到提升,案例交叉口延...  相似文献   

8.
用衰减系数法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一个四路交叉的环形交叉口实例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该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交织段通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衰减系数法既可以克服沃尔卓普公式计算环形交叉口交织段通行能力时受诸多参数约束的缺陷,又可以准确计算整个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该方法可用于计算所有环形交叉口交织段及整个交叉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规范无专用左转相位下左转车辆的行驶秩序,建立了针对十字形交叉口的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内侧和外侧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两个部分。通过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左转车辆全时空信息,发现使用移位指数函数拟合车辆左转轨迹结果最优,并将其作为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的基本形式。结合交叉口的几何条件,分析了避免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对向左转车辆冲突的临界条件,确定冲突点位置。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左转起始点、结束点和冲突点三点坐标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给出了模型的计算案例。研究成果能够为十字形交叉口左转导向线合理有效的渠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信号交叉口(直左)共用车道中左转车比例系数的计算,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有不同方法.但各有其局限或不足之处.国家有关规范中也未给出计算模型.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所给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了简便实用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原有计算方法的不足.具有较明显的优点,为信号控制平面交叉通行能力分析提供了较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在综合功能区设置过长时单开口式出口道左转交叉口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双开口式出口道左转交叉口控制策略。通过解析单、双开口式运行机理,构建逆流左转车道理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结果表明,若常规左转车道数等于预信号开口车道数,两种开口方式理论通行能力是相同的,而当常规左转车道数大于预信号开口车道数时,双开口式的理论通行能力大于单开口式;敏感性分析发现出口道左转交叉口理论通行能力随综合功能区总长度、左转比例的变化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双开口式综合功能区总长度宜在80~100 m。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在信号交叉口建立左转保护相位的新方法,确立了在许可左转运行状态下,保护相位和许可相位转换的阈值,基于交叉口交通优化的原则,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利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技术,建立了三种情况下的回归关系式,第一种情况考虑的是专用左转车道的运行,而另外两种情况考虑的是共用左转车道的运行,实例验算表明了从许可相到保护相转换阈值建立的可行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冲突点法,以后置型专用相位左转车道的待行区为例,详细分析了左转弯待行区工作原理,解释了本向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通过冲突点附近时的相互关系.根据两冲突相位车流到达冲突点时间的先后情况,得出当交叉口清空指数小于0,左转车流到达冲突点比直行车流时间长的情况,归纳了设置待行区的适宜条件.本研究把左转待行区合理地融合进我国现有的交叉口综合控制管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平行流交叉口的运行效率,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将钩形转弯的概念引入到平行流交叉口设计中,给出非机动车过街控制策略,并结合机动车通行和行人过街,将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优化模型中。考虑信号相位相序、绿灯时长、周期时长、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容量、非机动车清空时长、车道平衡等约束条件,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步过街和优化设计解决了左转非机动车安全过街问题,是平行流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设置的有效替代设计方案;在低高两种流量场景下,相对于常规设计,两步过街分别降低了35.02%、55.52%的机动车延误,优化设计分别降低了42.71%、65.60%的机动车延误;两步过街会造成左转非机动车延误大幅增加,不适用于左转非机动车流量较高的场景;常规设计机动车最大通过量受直行机动车流量和左转非机动车流量的影响最为严重,说明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对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作用显著,有助于推动绿色出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传统的左转车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无信号交叉口的可插车间隙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具有部分优先权的可插车间隙理论模型。通过实例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标定,标定出具有部分优先权的左转车临界间隙为3.4 s,并代入模型计算出了左转车的通行能力,与传统模型相比,此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6.47%。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专用左转相位情况,研究了人行横道处左转车干扰下的行人过街特性,采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行人过街过程的全时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行人过街过程中受到干扰后的轨迹和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左转机动车干扰下出现的典型行人过街行为归类,分析左转机动车及绿灯时间共同作用下的行人过街特性,最后统计由于左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行人干扰延误值变化状况,研究成果可为交叉口行人过街的信号配时和左转相位的设置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两相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冲突延误改进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善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流与直行车流冲突延误模型的适应性,解决现有冲突延误模型多以负指数分布为主描述车头时距分布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不一致问题,用M3车头时距分布对冲突延误模型进行研究.首先采用M3分布来描述交叉口车头时距分布,并考虑左转车排队延误以及1个周期内绿初直行车排队数对冲突延误的影响,建立两相位交叉口冲突延误改进模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冲突延误模型计算得到的左转车在冲突点处的延误与实际比较吻合,从而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模型既完善了现有冲突延误的计算理论,又可以为信号配时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车辆排队及行车延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结合北京市东四十条桥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状况,采用VISSIM交通微观仿真系统,对环形交叉口车辆排队及行车延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车辆排队及延误与通行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立交区域交叉口交通信息识别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立交区域交叉口交通信息识别概率,运用汽车动力学理论、驾驶员特性原理及动态交通特性获取动态识别视距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几何学及概率统计学原理建立典型车型在识别视距范围内交通信息识别框架,运用长期和短期时间序列对立交区域交叉口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形成其长期和短期时间序列的交通信息识别概率预测模型,运用实测值对识别概率预测模型仿真标定并检验其可靠性. 结果表明:长期时间序列预测下,交通量大小与交通信息识别概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49;一周时间的短期时间序列预测交通信息识别概率,其95%的置信区间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相似度达87.65%,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预测交通信息识别概率较大的立交区域交叉口,应考虑加强交通信息灵活性设置并加强交通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