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和几何形态非均质性等3类油藏非均质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3类多个理论地质油藏模型,并且在每一类模型具有相同的生产约束条件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不同注采井网驱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工作制度和不同注采方式下,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储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油藏,厚注薄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厚采薄注;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油藏,高注低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高采低注;对于几何形态的非均质性油藏,宽采窄注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因此,合理地部署注采井网能有效地提高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藏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别是对于陆相沉积断块油藏,从而会影响不同注采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该研究主要针对某断块油藏,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考虑平面上储层厚度、油层的几何形态及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基于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三个平面非均质性参 数,通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9个试验方案,然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各试验方案的油藏模型,以同一模型两种注采方式间的累产油差值为评价指标,并对结果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根据正交设计直观分析结果得出油藏砂体厚度差异程度对不同注水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影响最大,渗透率极差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砂体的几何形态表现出非均质性,影响不同注采方式的水驱开发效果。依据陆相沉积油藏砂体展布特点,得到描述砂体几何形态特征的理想模型,建立定注入端和出口端压力的二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方法进行差分离散求解,得出砂体宽部注入单位厚度累产油量高于砂体窄部注入;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砂体几何形态对注采井网的水驱开发效果,得出注水井位于砂体展布较宽部位而油井位于较窄部位时,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快,油井见水时间短,含水上升速度快,产水量高,定注采压差条件下注水井周围地层压力偏高,日注入量降低,地层泄油效果差,累积产油量少,水驱开发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改善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达到最终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的目的,以营13-35断块东一段油藏为基础,分析边水油藏和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边水油藏和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底水稠油油藏采用直井开发,由于其初期含水率高、累计产油量低、含水上升速度快,开发效果较差。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边水、底水油藏的概念模型,研究水平井技术政策界限。结果表明,边水油藏在有效厚度大于3 m、距内油水边界120 m以上区域适于采用水平井热采开发;底水油藏在有夹层区域水平井油层有效厚度达到3.8 m时,热采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发效果,而无夹层区域考虑到注蒸汽过程中易造成与底水的沟通,油层有效厚度达到5.6 m时,适于采用常规水平井开发。  相似文献   

6.
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挖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二连油田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物性较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单层厚度小(平均2.2m),采用小井距注蒸汽吞吐开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性。以吉32热采试验区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其注蒸汽吞吐开采特点,研究了影响吞吐效果的因素,提出适合薄油层稠油热采的厚度筛选标准及注汽参数,并对其开采效果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试验区油层物性条件较差,但只要针对油藏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高寒地区的稠油热采不但技术上可以取得成功,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根据试验区注汽井间干扰严重的特点,利用干扰剔除法对井间干扰效果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评价。吉32试验区热采开发的成功,不但为高效、科学开发二连油田的稠油资源打下了基础,其开发经验对国内同类型稠油油藏的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图4(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7.
渤海BZ油田是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大型复杂河流相砂体稠油油田,具有河道宽度窄、单砂体油层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多期河道砂体相互交错叠置的特征。油田投产初期采用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地层压力下降快,产油量递减大,为了实现渤海BZ油田的高效开发,研究形成了复杂河流相窄条状砂体的精细刻画技术、注采井网优化技术、注采均衡调整技术、滚动挖潜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确保了渤海BZ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针对永1沙四段砂砾岩油藏地质条件和当前生产动态,以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方法为基础,考虑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平面非均质性,建立了低渗透油藏产能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法并与实际产量进行了对比验证。以注采井间渗透率和储层厚度线性变化规律为例,研究了不同平面非均质分布对产能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低渗透非均质性油藏,在注采压差一定的条件下,采取"高注低采"(在渗透率较高的一端注水、渗透率较低的一端采油)和"厚注薄采"(在厚端注水、薄端采油)的布井方式,更有利于油藏产能和采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面临采油速度低、水窜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等问题,且缺乏分层系开发调整经验,制约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明确了海上非均质稠油油藏分层系开发技术界限、注采井间加密模式和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下限。结果表明:当储层原油黏度级差大于3或渗透率级差大于3时,层间干扰系数增大,实施分层系开采,且各开发层系油层厚度为4~8 m;对于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同井型、井网加密模式下体积波及系数差别较大,采用反九点转五点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加密模式,并将井距调整为220 m,体积波及系数显著提高;储层内部隔夹层渗透率、分布面积和分布位置均对水平井产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隔夹层优化布井后,原油黏度为260 mPa·s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累计产油量达到5万m3,油柱高度可由12 m下推至7 m。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纵向分层系、平面变井网、水平井挖潜”的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应用于秦皇岛32-6油田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层间矛盾突出问题,将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层过早水淹、产量严重递减和水驱采收率降低,严重影响油田的高效开发。鉴于此,开展了不同驱替方式下高、低渗岩心水驱油试验。试验根据渤海SZ36-1油田地质和开发特点,以高、低渗岩心见水时间相等为评价标准,通过3种方案展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上稠油油藏分注合采时,不同的注水方式得出的采收率相差较大;在设计海上稠油油藏各层的注采压差时应考虑储层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差异,以保持油水前缘尽可能均匀推进。  相似文献   

11.
海上S油田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多年聚合物驱开发,平面动用程度差异大,控水增油效果减弱,特别是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需通过注采井网优化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依据海上S油田的沉积相分布特征与实际井网部署的关系,首先在室内建立了包括高、中、低渗透3个区域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的物理模型,并在相同的注采条件下开展了5组不同井排距的物理模拟实验;然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与室内物理模型相对应的5个渗透率级差条件下油藏地质模型,每个地质模型设计了8个井排距模拟方案,共设计了40个井排距模拟方案。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时,井排距比为1.8,累积产油量最高,低渗透和高渗透储层2个方向上的驱替压力梯度基本一致,且微电极含油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2个储层均能得到有效动用;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了不同平面渗透率级差条件下的最优井排距,随着平面渗透率级差增大,最优井排距比也逐渐变大。在最优井排距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水平井注直井采是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复杂小断块油藏立体井网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断块分割作用,断块碎小、形态各异.每个断块就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开发上主要表现为油藏能量明显不足,且由于断块面积小,很难用完善的常规面积井网进行注水开发,致使油藏产量递减快。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的特殊性,提出了以最大限度控制储量为前提,以“少井高产”为理念,以水平井控制优势油砂体,直井、定向井完善注采关系为布井方法的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在部署井网时,主要考虑断块平面几何形态、断块规模、油砂体空间分布特征等因素,同时考虑储层非均质性、渗透率方向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实际小断块油藏的虚拟开发结果表明,基于立体井网理论的水平井一直井联合井网,较直井井网能够更好地开发复杂小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13.
水力压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很多油田中存在低渗油藏,对低渗油藏进行压裂是目前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及其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压裂措施的增产效果,以尽可能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就需要对影响压裂井的因素进行分析。以理论油藏模型和某油田实际油藏模型为基础,引进了敏感系数,通过比较敏感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对压裂井增产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压裂井油层特性的敏感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有效厚度、地层压力、渗透率..对压裂井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人工裂缝长度为0.8倍井距时最优;针对一注一采井组.当裂缝方向与注采井连线成45°角左右时增油效果最好;油水井同时压裂时增油效果最好;相对于矩形井网,三角形井网更加适合人工压裂。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注采比高的问题,基于无效注水原因分析提出了有效累计注采比的概念。以吉林红岗油田大45区块为例,采用吸水剖面法和物质平衡法分别对有效累计注水量和有效累计注采比进行了计算并比较其结果,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予以验证。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超低渗透油藏有效累计注采比高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以往累计注采比的局限性,该方法可用于同类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油藏生产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考虑到气顶底水锥进和水力压裂的实际情况,对韦8断块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油藏描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全油藏的数值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油藏的开发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分析油藏开发生产特点。并利用典型井组研究开发层系组合、水平井-直井组合井网和注水条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渗透率、原油黏度、有效厚度、井排比、穿透比、注水温度、注水速度、注采井距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得出了韦8断块开发矛盾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姬塬油田长63油藏属于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难以形成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油藏趋于衰竭开采,亟需对现有井网的注采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井网加密调整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优选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采静压差、见效比例、见水比例、投产满2年单井产能、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动态采收率9个评价指标,引入综合权重,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超低渗油藏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模型,对研究区长63油藏进行了井网注采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3油藏井网的注采效果差,需要立即进行井网调整。评价结果符合油藏目前的生产状况,证明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为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油藏地质参数和注采参数对潜山稀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渤海A油田为例,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概念模型,进行了油藏地质参数对最终采收率的敏感性分析,包括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裂缝密度等;同时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包括井网、注水位置、采液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裂缝越发育油藏采出程度越高,对于裂缝型油藏最优的井网形式为平行交错井网,注水位置应该选在靠近油藏底部,最优水平井长度为800~1 000 m,最优采油速度3%左右。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由于具有横、纵向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采用常规注采井网开发产量低,经济效益不佳.目前中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多种适用于该类油藏的开发方式,但仍未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方式优选流程.为了更精准地选择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开发方式,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和实际经济效益,以A区块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陆梁油田头屯河组复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陆梁油田头屯河组油藏幅度低、油层薄以及低孔、低渗等特点,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并针对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天然能量、注采比、采油速度、井网适应性等不同方案进行了指标预测和优选。该项研究对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