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2004-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并探索该类事件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报告,分析甘肃省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地区、中毒场所分布和致病原因等特征。结果:2004--2010年间甘肃省发生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均呈现集中在二、三季度高发的趋势,其中化学和有毒植物类食物中毒的报告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场所主要为家庭(41.2%)、学校食堂(20.6%)和农村聚餐等(19.1%)。微生物类食物中毒所占比重最大(41.2%)、波及人数最广泛(83.9%);有毒植物类发病率最高(37.5%,P〈0.01),其中以毒蘑菇、菜豆中毒为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72.0%、60.2%);总体来讲化学类病死率最高(19.7%,P〈0.01),但病死率最高的前3位原因是肉毒梭菌(50%)、农药鼠药(46.3%)和毒蘑菇中毒(38.9%)。结论:从事件波及范围、构成比来看,微生物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致死性角度看,化学类的农药/鼠药和有毒植物类的毒蘑菇中毒更具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起疑似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学分析,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方法对可疑食物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同时对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运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血浆凝固酶试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以ELISA方法对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肠毒素检测,用PCR方法对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结果食物和患者样品中分别分离出2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PCR方法及ELISA方法对肠毒素分型结果显示,其中12株同时存在SEA、SEB、SED、SEE 4种肠毒素及相关基因,PFGE聚类分析显示,其中12株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为具有独特肠毒素表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实验室调查过程中,肠毒素检测结合病原菌溯源分析可以为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甘肃省食物中毒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6—2010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1 733人,死亡24人,病死率为1.38%。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三季度发生的起数分别占总数的36.17%和31.91%;中毒场所以家庭和集体食堂较多,分别占总起数的44.68%和34.0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6.81%;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0.00%。结论:食物加工和储存不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投毒及误食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2015~2016安康市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安康市事物食物中毒特点。方法 收集安康市的中毒事件的纸质材料进行分析。参考GB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等试验方法对食物中毒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安康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4起, 1起为有机磷中毒, 其余13起均为食源性致病菌中毒。检出致病菌4种16株, 分别是: 沙门氏菌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蜡样芽胞杆菌3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A、EHEC、EAEC、EIEC各1株。 结论 安康市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为主, 污染的致病菌种类多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全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660起,累计报告中毒17 955人,死亡196人。第四季度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云南、广西、四川、广东、贵州是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高发省(自治区);菜豆中毒事件占事件总数的53.3%(352/660),乌头、油桐、蓖麻子、发芽马铃薯和钩吻引起的中毒事件占事件总起数的24.5%(162/660)。集体食堂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加工处理方式不当和误认误食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集体食堂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规范食品标签和食品宣传,及时预警、监测、报告和处置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公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控制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口岸进出口食品中分离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谱情况,分析耐药趋势,为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和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65株本实验室分离的沙门菌以及17株参比菌株,共82株沙门菌采用Kindy-Bauer(KB)法检测其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进行判断,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65株沙门菌分离株除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全部敏感外,对其余11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16.9%(11/65),其次为哌拉西林(13.8%,9/65)、四环素(13.8%,9/65)、卡那霉素(9.2%,6/65)和链霉素(7.7%,5/65)。在所有65株沙门菌分离株中,对1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共11株,占16.9%(11/65),对2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为1株,占1.5%(1/65),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株为7株,多重耐药率为10.8%(7/65)。结论 北京口岸进出口食品中分离的沙门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了解2011年昆明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流行情况和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评估、食品卫生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多级分层随机采样原则,选取当地居民的主要消费购买点,共采集样品334份。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计划工作手册》进行检测。结果 样品致病菌检出率为12.6%,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46.1%和41.6%。不同类别食品的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数超标率不同,即食非发酵豆制品类菌落总数超标率最高,为78.9%;大肠菌群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熟制面米制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速冻面米制品、糕点。样品中霉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7.1%和13.2%,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沙门菌及志贺菌。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率为45.0%,蜜饯和炒货中安赛蜜超标率为5.0%,酒中均检出氨基甲酸乙酯。结论 监测食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问题突出,速冻面米制品中霉菌检出率较高,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率较高,应从食品加工、运输、流通等各环节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及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永红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5)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和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Felix Kwashie Madilo Emmanuel Letsyo Comfort Mawuse Klutse 《Food Science & Nutrition》2023,11(2):778-793
In recent years, incidences of food poisoning have been reported in some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hygiene practices of food vendors in the schools. This study, therefore, investigates the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food vendors catering for tertiary and second cycle students in the Ho municipality. The piloted and validated questionnaire used to sample 608 respondent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sampled were female (76.0%), between the ages of 26 and 40 (51%), married (47.4%), and have tertiary or senior high school certificate (60.7%). They have been in business for not more than 2 years (36.2%) and had neither food safety (62.3%) nor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81.9%) training. However, they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in food safety regarding purchasing, storage, cooking and reheating, and personal hygiene, but exhibited poor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food temperature control protocols. Both Kendall's tau-b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reveal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the vendors. Nevertheless, regular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re necessary to enable the vendor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ood temperature control protocols, 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food poisoning in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提高事件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2014年广西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涉及的食物种类、发病原因、致病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广西累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引发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混合性食物、畜禽肉及其制品和桐油果、蓖麻籽等,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误食误服、加工不当和交叉污染。微生物是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植物类死亡人数最多。结论不同食物引发食物中毒的途径、方式和致病因素有着其规律和特点,应制定高风险食物目录清单,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122-125
[]目的 了解松原市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6年采集全市五个县、市(区)12类食品,依据吉林省2016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7种致病菌。结果 在采集的12类共205份食品中,检出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为10.7%。在8种致病菌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最高30%,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11.1%。在12类食品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污染率最高45%,其次为学生餐26.7%。动物性淡水产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 松原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婴幼儿食品存在受致病菌污染的风险,其食品安全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3年发生在云南的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呕吐型食物中毒案例中的分离株YN0303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研究。方法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和16S/23S r DNA ITS特征图谱分析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和基因型进行菌种鉴定;PCR检测呕吐毒素和肠毒素合成相关基因,高效液相和质谱联用(HPLC-MS)化学定量分析呕吐毒素合成情况,测试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温度范围,进行了pan C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果确认了该菌株确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虽然该食物中毒是典型的呕吐型案例,但是发现该分离株呕吐毒素相关合成基因ces呈阴性,呕吐毒素化学定量分析结果为阴性;其生理生化特性(水杨苷发酵、淀粉水解和溶血特性)与典型呕吐型菌株也不相同。pan C分型并非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所属的Ⅲ型,而是属于细胞毒性强的IV型,而且其肠毒素基因hbl、nhe和cyt K2也均呈阳性;多位点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是一个新型别ST753,是区域性相对独立进化菌株。结论在该呕吐型食物中毒案例中可能有多个蜡样芽胞杆菌参与,该分离株YN0303并非主要致病株—呕吐型菌株,但可能作为细胞毒性强的菌株参与了共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