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核心部件,其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尤为重要。当前主流的电池热管理方式为液冷板安装于电池模组上壳体中,位于电池模组下方,这种布局方式,如果液冷板发生泄漏,冷却液会直接漏入电池模组上壳体中,对动力电池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文简要阐述一种干湿分离的动力电池液冷方案[1],即在水冷系统与电池模块之间增加一层隔离板,类似“三明治”结构,热传导路径:模组底部—导热材料—隔离板—导热胶—液冷板,可以达到“干湿分离”的效果,即使冷却液泄漏也不会影响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极大地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
动力电池大功率、 持续充放电过程产生的热量及低温环境均会使其工作性能降低,热管理系统保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高效运行.通过分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风冷、 液冷、 相变材料冷却、 热管冷却、 电池加热等技术,总结了风冷、 液冷、相变材料冷却、 热管冷却、 电池加热等方面的技术关键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非公路机械动力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围绕动力电池低温加热与高温散热两大关键环节,开展动力电池温度集成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鉴于温度对电池性能及寿命的影响,本文采用挤压成型的铝制型材液冷板,长圆形冷却液道截面,并行布置于模组底部与侧面的方式,实现电池模组的多方向冷却。同时,在电池模组两侧加装电阻式加热片,可使低温下的电池快速升温至适宜温度,确保动力电池发挥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动力电池温度集成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电池模组单体电芯温差过大等问题,为动力电池安全高效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动工程机械动力电池的温升发热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及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设计了动力电池组液冷散热结构的初步方案,建立了电池组液冷模型,设计不同冷却电池的管道结构,通过ANSYS Fluent对其进行温度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双进双出的双向液冷管道布置方式可以更好地降低电池的最高温升并将电池组的最大温差维持在5℃之内。对比不同冷却液入口流量下电池的温度分布,表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随着冷却液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且具有长循环寿命特点,因而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以微通道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强化换热和强化结构体力学强度,以不断优化系统整体换热性能和结构强度,合理控制锂离子电池的温度,使电动汽车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多工位回转台组合机床相当于一条自动线,有多个加工工位和一个上下料工位(下料工位在同一工位),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在机械加工中,这种机床应用较为广泛。(1)传统多工位回转台组合机床的冷却方法传统的冷却方法见图1a,传统的冷却方法是用一根钢管弯成一个圆形的冷却管路,在圆形的冷却管路下面,焊上较多的喷嘴,对工件进行冷却。由于冷却管路受到回转台、夹具、钻模板等运动部件回转半径的限制,不能充分地冷却工件、刀具、冲走切屑。故这种结构冷却效果差。(2)多工位回转台冷却分配器这种方法见图1b,由于冷却分配器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机载电子设备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功耗也在不断增大,液冷散热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机载电子设备,液冷系统的小型化要求十分迫切。文中将液冷系统设计在一个标准1A TR机箱内,对液冷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小型化进行了探讨。测试了小型液冷系统的散热性能,实现了对高热流密度元器件的温度控制。为后续电子设备液冷系统高效散热及小型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液冷系统中多支路流量均匀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直线型液冷分配器应用方案,该液冷分配器整体为直线型结构,有一个总入口和多个出口。采用直线型分配器作为液冷系统流量分配单元,力求各出口流量均匀。通过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对流量分配情况进行仿真,然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实践证明,采用的直线型分配器流量分配均匀,与计算仿真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PCI总线的硬件结构,以及基于分层管理和多线程技术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多路并行、高速数据采集的动力电池实验数据在线采集系统。采集系统充分发挥了虚拟仪器技术灵活性、兼容性强和可重用度高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实验过程的客观性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选择以液冷板作为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冷却方式的热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建立动力电池-液冷换热器耦合模型,对不同截面流道下的液冷板对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导热强化方案,对比分析铝片与石墨片两种导热材料对于控制电池组温度与改善电池组温均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正方形截面流道较圆形截面流道更能有效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及流道进出口压差,但同时会增加电池组的温度不均匀性;导热强化方案可有效改善电池组温均性,但在控制电池组最高温度方面作用不明显,并且同等重量下石墨片的导热强化效果高于铝片.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介绍电池系统热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电池液冷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重点对电池液冷系统的冷却效果进行了验证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电池液冷系统能够提高电芯温度一致性,能够降低电池温度、使电池系统温度保持在较为合适的范围内,进而延长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一种刀片服务器的液冷散热系统,对系统各部分的流量及管径进行了设计,同时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来验证其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液冷方案相比风冷方案能够将刀片内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支持的功率从165 W 提升到300 W,采用铲齿冷板和水工质并将流量控制在1.5 L/min 以下能够提高液冷系统的散热性能。最后对比分析了液冷和风冷系统的成本,液冷系统成本回收时间约为2.5年,长期运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载电子设备液冷系统非线性、时变性、大滞后的特点,采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并在Matlab中对模糊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可以实现对液冷系统的控制,且响应快、超调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高功率铁氧体移相器的功能需求、组织结构及制造工艺特点,着重论述液冷移相器的制造工艺方案、制造工艺流程和关键工艺技术,通过工艺攻关,突破液冷移相器多项生产制造难题,实现细小管道液冷移相器的深孔加工和液冷流道无堵塞、无渗漏焊接,利用该工艺攻关成果研制的移相器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已在某相控阵雷达中小批量装备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子芯片和动力电池的散热,通过在通道内部加入锥形翅片,提高了微通道液冷板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在冷却液的质量流量为5g/s下,与原始模型比较,其最优模型的T_(max)和T_(aver)分别下降了7.84K、7.96K,Tσ也下降了0.64K。本文的仿真结果可为基于动力电池和芯片的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树状结构通道的冷板。通过对比入口通道的数量来分析不同树状结构通道的冷板对电池的散热能力,并选出热性能较好的树状结构与传统直通型冷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树状结构上,随着入口通道数的增加电池的高温区域减少,冷板的散热均匀性也得到提升,对比传统直通型冷板的热性能有巨大提升。该散热结构可为其他液冷结构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某电子吊舱液冷系统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液冷系统指标匹配设计流程及方法,依据循环系统流程设计、管网设置以及设备布局设计,完成供液流量、系统流阻和液体容积等指标分配。通过理论计算与CFD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对液冷系统指标进行匹配设计,并完成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电子吊舱液冷指标匹配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可有效完成电子吊舱的液冷系统指标分配、计算及测试,可为同类液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直接液冷系统和间接液冷系统进行了简单对比,阐述了间接液冷系统的组成,并建立了间接液冷测试系统。对侧壁液冷机箱不同热功耗下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出工业档及军品器件适用的模块功耗,同时测试了冷却液温度变化和模块结构件厚度对模块芯片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核电站工作原理、冷却管板的作用和加工难点以及国外技术封锁情况,说明了研发核电冷却管板加工机床的重要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核电冷却管板加工机床的立式结构和卧式结构,分析了两种结构的各自优势,可根据用户不同需要选择不同方案,最终均可解决核电冷却管板加工难题,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国家核电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冷阱样机中的结晶冷却管在压缩空气激励下的振动和结构应力进行测量和仿真分析,获取了结晶冷却管的结构振动特性、噪声和关键部位的应变等数据。另外,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给出了结晶冷却管内外管的一阶和二阶模态固有频率,为冷阱样机结晶冷却管防振降噪设计和结构选型提供了试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