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山岳崇拜”的文化成因。追溯了“山岳崇拜”成因及其演变过程,并从台、坛、高台建筑、风土高台、台基等几个重要层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0)
藏族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独特性造就了藏族多姿又神秘的民族文化,有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就是藏族人民对鸟的喜爱和崇敬,也就是所谓的"鸟崇拜"。"鸟崇拜"观念渗透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在丧葬仪式、节日、绘画艺术、宗教、民间舞蹈中都能找到"鸟崇拜"观念的影子,它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寺墩古城的布局意象和文化内涵的阐释,论及太阳崇拜文化对中国古城崇“中”、崇四象、以宇宙图式为规划模式等规划特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太阳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对太阳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主要通过对古城规划、古建筑布局来具体阐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并引中论述了太阳崇拜与中国传统建筑意匠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宗教形式。人们崇拜自然,并非为崇拜而崇拜,而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自然崇拜的资料十分丰富。其中,对火的崇拜记载更为详尽。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将火作为"神"图腾崇拜。人们崇拜火,最初是崇拜自然的火。在举行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0)
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深远,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从内圣外王的完美理想人格和崇拜神灵的社会文化心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关公崇拜所反映的中国民众传统心理和社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火化是文化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火的崇拜和禁忌构成了火文化的主题.火文化中的崇拜与禁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火崇拜是火禁忌的基础,火禁忌是火崇拜的升华,二者同源而异流.火的崇拜最早源于太阳崇拜而后转型于火的功利性的感恩.火,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共同组成了万物之素,火的灵性造福于天地,火的光芒拯救了万物.火,伴随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人类的演变和进步.“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传说以及彝族、克木人、景颇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朱雀一直受到人们崇拜。本文分析了朱雀文化的起源及寓意,从建筑方位风水意识的角度对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了阐释;从干阑式建筑屋顶形式及建筑装饰几个层次来探究传统建筑形式中蕴藏的朱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1)
少数民族聚居的南方创造出的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南方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独特的蛙神话和蛙崇拜显得尤为突出。可以通过实地考研、采访调查、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蛙崇拜其背后实质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远古时代怀揣着敬畏与好奇对难以捉摸的外界进行探索,并从实用主义出发而产生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庆洲 《新建筑》1997,(2):43-45
论及良渚文化的寺墩古城之而已及意象的太阳崇拜内涵,认为后世的明堂,周王城制度均以之为文化渊源,在布局,意象上一脉相承。论述了太阳崇拜,天帝崇拜,北辰崇拜,太胡崇拜的融合为一,太阳崇拜通过融合的形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历代帝都宫阙,则是一曲曲太阳神的颂歌。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9)
"御宅族"既是产业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近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入手研究御宅族,比如青年社会学、媒介依赖、身份认同和亚文化理论等,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御宅群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出发,认为这是信息化社会下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源于人对技术、信息、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媒介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1997,(2)
在远古时代,太阳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埃及的金字塔、方尖碑,英国史前的石环、印加的金字塔庙、印第安的羽蛇金字塔、中国良诸文化寺墩古城以及明堂,都是太阳崇拜文化的载体.本文拟探讨印度古代的太阳崇拜对印度建筑的影响,剖析印度古代的城市和建筑中的太阳崇拜的文化内涵.二、古印度雅利安村镇的规划布局模式在古印度,太阳作为驾驭一切其他自然力的宇宙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而被崇拜,太阳崇拜是雅利安人自太古以来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每天都执行日出、中午、日落三次宗教仪式.这一传统影响了雅利安村镇的规划布局,进而形成了蕴含太阳崇拜文化内涵的村镇布局结构模式(图1)  相似文献   

13.
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往往同时并存的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居台湾的学者李宗侗先生就通过对古希腊、罗马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中,认识到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相关性,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中单列一章来探讨这一问题。李先生指出“在上古社会,圣火就等于图腾、等于祖先。在罗马、意大利古代民族对于圣火的祭祀也不过是一种祭祖先的形态,祖先只是图腾的演变,人们要通过圣火上达祖先。”他认为在古代罗马,最早的维持圣火不灭的人就是“火巫”,而最早的“火巫”是由王女来担任,“火巫”最早供奉的火也仅为罗马主所有。在中国汉书地理志中也曾有记载说,齐国有习俗,每家长女不嫁,号称“巫儿”,嫁则于家不利,这也许就是古代中国也曾有“火巫”的间接证据。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李先生发现了不少可以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着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现象的证据,如对“室”字的新解,认为古籍当中所说的“太室”、“世室”就是古代祭火的地方,“至”字就是安静的火,下半部就是祭火的台基等等。在不太长的篇幅里,李先生对中国“木主”观念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主”(即木制的祖先牌位)是出于祀火,并推测其俗大约起于夏代。因为在《论语》和《淮南子》当...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33-34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人造锦鲤的火箭少女杨超越引起了新一波偶像崇拜,转发杨超越式的锦鲤图片成为一些网友的惯常行为。吹爆人设的杨超越既是商业流量的聚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无法自拔于对媒介的盲目崇拜。本文试以锦鲤崇拜现象入手,从媒介技术、传受关系和受众心理等方面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崇拜现象,希望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延伸进行理性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佛教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的 佛塔,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意义 上发生了融合转换,神圣崇拜之感逐渐褪 去,人性感悟之光逐渐明亮,从而体现于形 象之上,生成了诸多的形式和用途的变化。作 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语言,佛塔无不影响 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营造和审美。一是其 形象的体量、比例和位置对古典园林造景手 法多样性和鉴赏标准的提升,二是其意义背 后的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中“山水”“禅境” 等高度凝练的空间想象和意境氛围做出的 补充。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现在被认为是由古代氐羌民族发展而来的民族有14个,他们分别是: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景颇族、独龙族、阿昌族、土家族和普米族。在这14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大多还能找到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相“叠合”的信仰习俗。根据这些民族的民族志记载以及田野调查的一些资料,如果能将“叠合”现象作一些分类、归纳、整理与剖析,进而展示出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的整体面貌,对研究“叠合”现象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叠合”出现的场景根据民族志记载和调查报告显示,可以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相“叠合”的场景分为4类:家中火塘、丧葬(火葬)仪式、节日盛会、人生礼仪。比如摩梭人家祭祖又叫祭锅庄,摩梭语为“括鲁”。有的人家以祭3枚长条石代表祖先神位,有的则祭灶上的铁三脚架,平时祭祖就是祭锅庄,而祭锅庄又是祭火塘神,火塘神与祖先神的化身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这表现了以家中火塘为场景的祭祖与祭火相“叠合”的状况。另外在一些重要的婚庆场景中也可以看到“叠合”的现象。“普米族有祭锅庄石的风俗,且在结婚时显得尤为突出。在宁蒗,普米人订婚时,女方若同意订婚则要用酒肉在锅庄(宗巴拉)上祭一下再吃掉...  相似文献   

19.
当你来到美丽富饶的“孔雀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旅游时,你会看到翠竹林中的傣家竹楼,挺拔的菩提树,绿色的香蕉林,但最使你难忘的还是那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傣乡佛塔。傣乡的佛塔,造型奇妙,结构精美,气势宏伟,层级分明,既有东南亚佛教造型艺术特征,又有鲜明的傣族建筑风格。佛塔的四周竹林扶疏,山花灼灼,芳草茵茵,大青树葱茏,环境清新奇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白的重要材料。本文淡化对仿制木构的研究,转而强调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建构出的塔内塔外、塔身塔基相互关联的复杂宗教空间。本文以杭州闸口白塔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吴越砖石佛塔的发展,认为闸口白塔的微缩尺度、建筑细节、图像程序为该区域佛塔的“模型”。进而分析吴越新型的砖石佛塔如何将建筑、图像、舍利等要素,系统地与礼佛空间结合,建立吴越砖石佛塔最重要的空间语汇与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