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有效勘探面积 2 4× 10 4 km2 ,最大沉积厚度 15 0 0 0m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勘探程度低 ,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 ,发育 3套烃源岩 (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 ) ,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 ,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 ;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 2套烃源岩 (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 ) ,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 ,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 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 ;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3.
李新宁  雷振  卿中 《吐哈油气》2007,12(4):322-326
吐哈盆地上含油气系统剩余资源量大,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看好。台北凹陷喀拉扎组(J3k)斜坡带上超型三角洲前缘砂体隐蔽型圈闭;中侏罗统(J2S、J2X)岩性和岩性一构造复合型圈闭;下侏罗统的低幅度构造以及侏罗系底界的潜山型圈闭是盆地近期隐蔽型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方向。吐哈盆地下含油气系统在盆地广泛沉积,发育巨厚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烃源岩,勘探潜力巨大,大型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极其发育,扩展余地广阔,通过对该含油气系统区域成藏条件和资料现状综合分析认为,盆地下含油气系统应是近期比较现实的勘探突破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拗陷中部,经近20年的勘探,已证实是个富含凝析气的凹陷。该凹陷分为5个二级构造带,沉积地层以第三系为主,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凝析气藏富集在凹陷的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褶皱背科带南段,前者已发现2个油气田和3个含油气构造,凝析气产自平湖组砂岩;后者已发现4个含气构造,主要产气层为渐新统花港组中部砂岩。区内的油气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①区域构造发展及局部构造形成期与生、排烃期在时空上的配合;②具有利的储盖组合;③在构造应力场中造成断层的封闭性和开启性。勘探证明,西湖凹陷必将成为我国海上的重要产气基地。  相似文献   

5.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断坳、坳陷和被覆四个阶段。凹陷由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组成,主要填充新生界沉积层系。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四套烃源岩,油气主要储存于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地层中,存在四套有利油气成藏组合。2005年油气资源评价,西湖凹陷油气当量为15.6亿方,西湖与基隆凹陷为一个统一凹陷,只是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被短暂分隔,石油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油气地质分析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凹陷西部缓坡断阶带油气勘探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6.
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发景  汪新文 《勘探家》1996,1(1):25-2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对焉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作为西北地区一个小型的侏罗纪含油气盆地,该盆地除与周缘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有相似性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中生代原型盆地具有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构造变形以“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为主要特征,形成了3种独特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成藏模式;三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在南北凹陷形成了2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系统,其中北部凹陷存在着燕山中期和喜山晚期2次油气充注期,而南部凹陷仅发育燕山中期一次油气充注期。  相似文献   

9.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较大的含油气远景沉积盆地,但油气勘探一直未有突破。下白垩统朱巷组被认为是合肥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层之一,但对其沉积相和古地理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研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野外剖面测量、沉积层序、沉积构造鉴别,以及岩石薄片显微观察和粒度分析,认为下白垩统朱巷组沉积物来自盆地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主要为冲积沉积,冲积扇、河流、洪泛平原、滨湖—浅湖等沉积相带自东向西依次展布。大桥凹陷一带的朱巷组不发育深湖相沉积,不具备生烃条件,这不同于前人的认识;大桥凹陷古城地区钻孔揭示的原“朱巷组”暗色泥岩烃源岩层累计厚度在600m以上,是否属于下白垩统朱巷组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能仅形成于郯庐断裂带内部的小型断陷盆地。郯庐断裂带中的小型断陷盆地可能是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依据南里海盆地中15 个大油气田的资料,应用研究含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南里海盆地主要发育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盆地北缘的大型走滑挤压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目前已发现的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该构造带上。里海东西两侧岸线附近的褶皱带也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有望成为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比较年轻,油气的生、运、聚活动仍然活跃,因此,即使是目前勘探程度较高的北缘构造带,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下简称银—额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了勘探前景。经综合评价认为银—额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地块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群,下白垩统、侏罗系是盆地的两套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湖相泥质烃源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以II型有机质为主,是盆地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储层是盆地两套重要的储层,岩石类型总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型。盆地发育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两套成藏组合,下白垩统成藏组合遍布全盆地各凹陷,是一套完整的成藏组合。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是盆地重要成藏时期。盆地远景资源量较丰富,油气总资源量达12.42×108 t,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77,自引:14,他引:77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满盆"含油、全层系多层组含油、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前石炭系褶皱基底基础上,经历了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J2x)弱伸展拗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J2t)-白垩纪压扭盆地阶段与新生代前陆盆地阶段的演化历史.4个构造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的叠合,形成了南厚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的基本面貌;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古隆起纵横叠置,制约着相应地质时期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在垂向上,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泥岩、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泥岩与广泛分布的异常压力封隔层为界可将盆地划分为C-T2,T3-J1s,J2-K1与K2-N-4个各具特色的成藏区间;油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与异常高压流体系统的幕式突破,导致了以垂向运移为主导的运聚模式,多源、多期油气混合成藏.现有油气田的分布及勘探趋势表明4个NNE向基底断裂带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沿着它们形成了4个油气富集的黄金带.这些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之间的耦合方式是制约形成油气田及导致含油气丰度差异的关键条件.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与二叠系-三叠系分别发育"远源、缓坡、次生"与"近源、陡坡、原生"两种典型的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类型,断裂与岩性体(砂体、砂砾岩、砾岩体等)的有机组合部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侏罗系-白垩系的油气主要富集在NE、NEE向压扭性构造带上,它们是腹部地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的构造、烃源岩、储盖层、圈闭及输导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出发,对乌伦古坳陷进行了综合分析,划分出相应的成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乌伦古坳陷内的晚石炭系泥岩、三叠系泥岩与侏罗系煤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储盖组合发育在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石树沟群,圈闭条件与油气的运聚具有较好的配置;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预测乌伦古坳陷内存在次生油气藏的可能性较大,南部斜坡和红岩断阶下盘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焉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之间,其含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形成与破坏阶段和第三纪-第四纪的活化与再建阶段。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在八道湾组沉积末时,进入生油门限,标志着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形成。燕山运动中晚期,侏罗系大规模冲隆及剥蚀,侏罗系源岩生烃作用终止,含油气系统被破坏。喜山期,盆地进入挤压阶段,随着第三系沉积厚度的不断加大,侏罗系源岩开始二次生烃,原含油气系统得以活化与重建。由于构造演化不均衡,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严重,二次生油范围小,砂体不发育,油气富集程度低”的特点;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较弱,二次生烃范围大,砂体发育,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特点。因此,油气勘探时,应注意南、北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陆上油气勘探的一个新区,面积大,勘察程度低。最新勘探表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自海西期四大板块碰撞形成大陆后在其板内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中生代拉裂盆地群。该盆地群由单一的、彼此分隔的北东或北东东向箕状断陷组成。形成于株罗纪和早白垩世两个时期,相应形成了两套含油气系统。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分别介绍了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的地质基本要素特征及要素特征及地质作用过程,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含油气远景,指出了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车拐地区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准噶尔盆地车拐地区长期处于三大生烃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区断裂及圈闭发育,具有多源、多期的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对该区油源研究,发现车拐地区油气源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搞清了车拐地区各区带在不同时期的石油运聚特征。红车断裂自海西运动末期就开始发育活动,到燕山运动中晚期才停止活动,对早期(早中侏罗世之前)成藏起到破坏作用,对后期(早白垩世末)油气成藏起到封闭作用。车排子隆起区白垩系、石炭系勘探风险较大,但红车断裂带南段及下盘斜坡区、沙门子鼻凸侏罗系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