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英蜚 《节能》1991,(10):41-43
<正> 我国的原油具有"三高"(高凝固点、高含蜡、高粘度)的特点,要使原油连续不断地长距离输送,需要给原油以动能及热能,供给动能的动力设备为输油泵机组,用来克服输油管道的位差、油流的摩阻损失。供给热能的设备或为加热炉、或为热媒炉装置,燃料在加热炉(或热媒炉)内燃烧转化为热能,加热通过加热炉的原油(或者原油通过热媒炉装置的换热器被热媒加热),用来补偿热油向管外散失的  相似文献   

2.
在满足油田集输工艺的条件下,使用导热油炉来解决油田普遍使用的水套炉等加热炉造价高、投资大,易产生饱和蒸汽压,管线及设备的耐压等级要求高,易产生腐蚀、结垢、结冻以及需要水质处理,耗气、耗油量大,热效率低等实际问题,通过运行证明,该导热油炉不但满足原油集输要求,而且具有耗气、耗油量少、节约能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马海涛 《中外能源》2011,(10):111-114
大庆油田外围低产、低渗透油藏原油集输物性差,油井产量低,单位产能建设投资高,集输能耗大。其中,油气集输环节分别由集油、脱水、原油稳定处理及储运能耗4部分组成。各部分中,集油部分的能耗更是占到集输系统总能耗的60%~80%,设法降低集油环节的能耗是集输流程节能的关键。对此,开展了确定安全混输温度界限的室内外试验,实现原油在凝固点附近安全运行。根据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特点,对高产液、高含水的集油环开展不加热集输试验。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原油含水率达到并超过转相点后,其流动阻力明显下降,有利于低温集输;对于部分产液量大于20t/d、含水率大于80%的集油环,可采取季节性停掺冷输工艺;对于长期低温运行的集油环出现的开井困难情况,可采取管线热洗、通球物理清洗,增加管道泵、混输泵或工艺改造等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污水处理反冲洗效果变差的情况,需要加强适合低温处理药剂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石油行业为了进一步改变油气自身损耗率较高的状况,“七·五”期间选择了几个条件比较好的油田及管道,成功地进行了。低耗节能油气集输配套技术”改造攻关,从中探索了一条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充分挖掘企业内涵发展生产的路子,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效果。一、技术改造攻关的主要特点“低耗节能油气集输配套技术”攻关,是“七·五”期间石油工业12个配套技术攻关项目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 1.攻关的范围广。油气集输系统包括原油(实际上是油气水混合物)从井口采出,经过  相似文献   

5.
引言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到七十年代初,原油集输系统较广泛地应用方箱管式炉。到目前为止,全油田热负荷为50-200万千卡/时的管式炉473台,热负荷共计44250万千卡/时。这些加热炉热效率普遍低,根据对某站使用的200万千卡/时方箱管式炉的热效率测试,经过操作工艺条件调整,最高的热效率仅达62%,耗用了大量的能源。一九八四年初大庆石油管理局节能规划会议决定,对各采油厂的旧方箱式管式炉全部更新,需研制一种新型管式炉,热效率达80%以上。我们在1984年3月开始研制200万千  相似文献   

6.
根据秦京输油管线6座输油站的耗油统计,结合“能量接力”和“能量参合”理论。就原油长输管道大功率太阳能加热炉替代传统的燃油加热炉的设计及运行思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韩昭荣 《节能》1989,(3):37-38
<正> 管道工频集肤效应加热法,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金属管道加热法,是大型石油化工等企业热输管道加热保温的新技术、新工艺,国外简称为SECT法,(注:SECT为集肤效应加热的英文缩写)。这方面我国1979年开始试验研究,1985年辽河油田在总长18km、管径108mm的21条高凝油(凝固点高达64℃的一种原油)集输管道上采用了这项加热新技术,在253K的低温环境中保证正常输油,获得成功,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987年通过了局级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油集输管道的腐蚀速率问题,首先对引起集输管道腐蚀速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建立PCA-GRNN模型,根据现场获取的相关数据,使用PCA(主成分分析)算法对集输管道腐蚀速率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使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的光滑因子进行寻优,将25组集输管道腐蚀速率及影响因素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对5组集输管道腐蚀速率数据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和PCA-BP神经网络模型、PCA-WN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以此验证PCA-GRNN模型的可行性。根据PCA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原油温度、流速、硫化氢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盐含量、含水率以及pH对集输管道腐蚀速率的影响较大,压力对其影响较小;PCAGRNN模型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28%,小于其他模型的预测结果,证明PCA-GRNN模型适用于原油集输管道腐蚀速率预测。  相似文献   

9.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在油井电加热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大军  王宇  陈秀和  徐亚俊  王志 《节能》2003,(11):44-45
目前各大油田在开采含胶质沥青、含蜡和凝固点高的“三高”原油方面 ,通常采用空心抽油杆工频感应电加热技术。利用中频感应电加热技术 ,便于实现输出功率的连续调节、系统的自动管理、集中控制等。试验表明 ,该中频感应电加热系统效率高、可靠性高 ,节能显著 ,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的原油多属石蜡基原油,其含蜡量为10%~35%。这类原油的特点是凝固点高,粘度大、低温流动性差,常温管道输送困难。通常,我国均采用传统的逐站加热法(一般要求管道输送的油温不能低于40℃,从加热站输出油温要达到70~75℃)输送。这种输送方法耗能甚高,每年我国仅用于加热输送而烧掉的原油达700×10~3t,电13亿kW·h,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前言输油泵站在输送原油的同时也消耗大量能源。输油泵将原油加压需要消耗动力,原油加热降低粘度需要消耗热能。目前我国多采用电动机拖动输油泵,箱式加热炉(以原油作燃料)加热原油。一个大型泵站耗电约12000kwh,耗油量达2~3t/h。这种热电分供的供能方式存在严重缺陷。首先,原油在加热炉中燃烧产生高温燃气,将输送的原油从35~40℃加热到55~65℃(经与冷油混合后,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多相流流型直接影响多相流动的传热特性及摩擦阻力,因此高凝原油低温集输多相流流型研究对原油安全集输及节能降耗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在大庆油田现场,进行环状集输流程改造,以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为试验介质,在内径为67mm的水平管内,通过目测及摄影法等研究手段,进行了高凝原油低温集输多相流流型试验研究。试验原油凝点为38℃,试验环路掺水量1.5m3/h,含水质量分数84.6%,油相折算速度0.02m/s,水相折算速度0.13m/s,气相折算速度0.048m/s,实验温度为35.6~43.3℃。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油气水多相流流型划分为分层流、油柱管芯流、满管油柱间断流三种。与温度高于原油凝固点时油气水多相流流型相比,输送温度在原油凝固点以下时,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马强  娄银环 《节能》2013,32(5):55-57
在矿场油气集输领域内,对净化原油、含水原油、掺输、含油污水及采暖清水等介质均需进行加热,每个站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加热炉。一般的油气接转站有3种介质需同时加热,联合站有4种介质需同时加热;需要被加热的介质多,且加热炉功率较小,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高。通过在矿场油气集输系统应用相变加热炉,使加热炉的工况根据加热介质流量的大小自动进行温度调节,在节约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炉效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原油外输     
<正>原油外输是原油集输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管道输送是用油泵将原油从外输站直接向外输送,具有输油成本低、密闭连续运行等优点,是最主要的原油外输方法。也有采用装铁路油罐车的运输方法,还有采用装油船(驳)的水道运输方法。用铁路油罐车或油船(驳)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期集输系统效率测试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庚桂 《中外能源》2009,14(4):99-102
分析了某油田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及能耗分布状况,并通过对集输系统管网、转油站、脱水站3部分效率测试及分析研究,给出系统目前的能耗状况,找到集输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油田集输系统下步节能挖潜改造指明方向。测试结果表明,管网部分井口至计量间的管道能耗严重,转油站、联合站及整个集输系统的热能利用较差.应加强保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刘同春 《节能》1990,(11):45-46
<正> 我国开采的原油多为含蜡原油,其含蜡量为5%~35%。这类原油的特点是凝固点高,粘度大、低温流动性差,管道常温输送困难。通常,我国均采用传统的逐站加热法输送。加热法输送,虽然可行,但这种输送方法能耗较高,每年我国仅用于加热输送而烧掉的原油就  相似文献   

17.
原油外输     
原油外输是原油集输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管道输送是用油泵将原油从外输站直接向外输送,具有输油成本低、密闭连续运行等优点,是最主要的原油外输方法。也有采用装铁路油罐车的运输方法,还有采用装油船(驳)的水道运输方法。用铁路油罐车或油船(驳)向外运油时,需配备相应的装油栈桥和装油码头。边远或零散的小油田也有采用油罐汽车的公路运输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玉门炼油化工总厂随着“短流程燃料型”加工方案的调整,加热炉运行台数由20台减少为14台,用能水平明显提高,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但主要装置(常减压、重整、焦化装置)加热炉都是上世纪90年代设计、制造的,运行时存在排烟温度高、氧含量高、入炉空气温度低、炉内壁保温破损、炉体漏风、炉体外壁温度高、燃料消耗大、热效率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利用2010年7月份检修机会,对常减压、重整和焦化装置加热炉进行了综合改造.在采取系列综合改造措施后,3套主要生产装置的加热炉平均热效率由86.92%上升到了93.76%,平均过剩空气系数由1.36降低到0.86,平均排烟温度由224.25℃降低到了124.7℃,平均炉体表面温度由77.75℃降低到了37.7℃,加热炉运行状况得以大幅改善.随着加热炉运行状况的改善,瓦斯消耗量降低、装置处理量提高,极大地改善了装置各项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稠油氧化燃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不同于常规原油,高黏度和高凝固点特性使其难于用常规方法开采,火烧油层是有效的热力开采方法之一。利用TG-DSC技术研究稠油氧化燃烧过程,对其质量、热量变化和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稠油在有氧氛围中受热主要发生氧化燃烧反应,在510℃可完全反应。反应过程分为三段,包括低温氧化(LTO)、燃料沉积(FD)和燃烧,其中燃烧又分为低温燃烧(LTC)和高温燃烧(HTC)。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分子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等领域,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从钻井用化学剂、采油用化学剂、原油集输用化学剂三个方面,介绍了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化学剂设计及化学现象研究中的应用。其中化学剂包括了钻井、固井用黏土稳定剂、降滤失剂、增稠剂,采油用驱油剂、缓蚀剂以及原油集输用破乳剂、流动改进剂等,重点综述了目前利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通过模拟计算单个分子或分子体系的性质(结构、构象、热力学特性、相态转变等),从而进行油田化学剂理论模型建立、分子结构设计、合成路线优化、作用过程演示、实验现象解析、材料性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明确了分子模拟技术相对于传统实验的优势所在,指出了该技术在油田化学剂研究领域推广应用存在的困难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