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峡大坝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抑制三峡大坝升船机顶部厂房的地震鞭梢效应,提出了用顶部厂房屋盖MR智能隔震层来减小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方法.在建立了设置屋盖智能隔震层的三峡升船机计算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文中推导了屋盖MR智能隔震层-升船结构系统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基本方程,建立了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对三峡升船机顶部厂房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了智能控制系统,并对智能隔震系统进行了参数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安装合适的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和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抑制三峡升船机顶部厂房地震鞭梢效应,减小顶部厂房结构的层间侧移和厂房柱底的地震弯矩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附属结构地震反应的隔震设计思想,这是一种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减震方法.文中分析了影响附属结构隔震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其隔震机理.理论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顶部附属结构的鞭梢效应,而且对于下部主体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层间隔震技术在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层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采用在双线性模型模拟隔震支座,通过参数化研究得到了隔震支座优化参数.对某工程加层后与未加层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隔震支座的优化参数基本一致,增层隔震技术类似于TMD系统,但因子结构质量较大,能够起到更好的耗能减震效果,可有效削弱原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4.
以一栋16层办公楼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层间隔震的不同隔震层位置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使用CSIETABS三维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了各不同隔震层位置对应的隔震后模态质量参与系数以及层间剪力、绝对加速度、层间位移角包络图.发现如果将隔震支座布置在基础隔震时的层间剪力最大层,同时限制住下部子结构层间剪力,将得到比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局部隔震结构模型,建立了其振动方程,通过时程分析研究了鞭梢效应对主体结构和塔楼的影响,并利用局部隔震措施来控制鞭梢效应.研究表明,用增加塔楼刚度的方法来抑制鞭梢效应会使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增加,而通过在主体结构和塔楼之间设置隔震装置进行局部隔震,不仅能有效地抑制鞭梢效应,还能够大幅度降低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且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约40%.  相似文献   

6.
对平面不规则大底盘单塔楼进行隔震分析,分别将层间隔震支座及基础隔震支座应用于此类结构,分别建立层间隔震及基础隔震以及传统的抗震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某单塔楼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楼层剪力,层间位移以及楼层加速度对比,表明采用隔震装置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同时表明由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所导致的扭转效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基于框剪结构采用钢结构直接加层后,结构的整体质量、刚度、周期等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对安装有软钢阻尼器和未设软钢阻尼器的加层钢结构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分析表明:软钢阻尼器可以有效降低直接加层钢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有显著的减小,较好地控制了钢结构直接加层产生的鞭梢效应现象,减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将层间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混合运用在大底盘框架结构中,利用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某10层大底盘单塔框架结构进行实例分析,分别建立结构的层间隔震模型和混合减震模型以及通常情况下的抗震结构模型,并分别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和楼层相对加速度的对比,不仅可以详细了解混合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还可了解到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大底盘结构在竖向刚度突变处震害严重,采用层间隔震体系能有效解决底盘和塔楼间刚度及质量突变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但相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缺乏,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平扭耦合效应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指导工程抗震设计,研究了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平-扭耦合效应。首先,建立一个位于8度设防区具有典型工程应用意义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结构(单塔楼),其底盘为2层,塔楼为6层,塔楼与底盘的平面面积比为1∶2.4,塔楼高宽比为1∶3,符合大底盘结构的受力特征和条件;接着,对其进行简化和缩尺并制作模型;最后,进行了双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对比。试验得到了模型各楼层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结果表明: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均显著,在0.60g作用下,减震率(Y向)分别为83.13%和81.18%以上;底盘加速度响应不减少反而增加,减震率(Y向)处于-12.69%~-24.07%;底盘层间位移减震率(Y向)在15.53%~17.15%,减震效果差;进一步分析得,模型在0.60g作用下塔楼仍处于弹性,而底盘在0.40g作用下就进入了弹塑性,且底盘第2层位移明显大于第1层。基于振动台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结构的平-扭耦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抗震模型相比,层间隔震底盘扭转角减少2/3,隔震层扭转响应较大但不向塔楼传递,塔楼层间扭转角趋于零,塔楼与底盘的扭转耦联效应不明显,从而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单塔楼建筑采用层间隔震形式时,可有效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滚轴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在滑移隔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滚轴纯滚动运动特点,推导出了滚轴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对某一工程实例采用滚轴隔震的方法,进行了在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数值模拟仿真,并分析了隔震结构的峰值加速度、相对位移、基底位移和基底残余位移等.结果表明:滚轴隔震能有效地减缓上部结构在强震时的响应.当滚动摩阻系数大于0.15 cm时可以不施加限位装置,滚动摩阻系数越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越小,进一步减缓上部结构 “鞭梢效应”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结构直接在混凝土结构上加层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加层后形成的混合结构由于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顶部刚度、质量发生突变.支撑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之一,将影响加层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结合算例,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某框剪结构顶部加钢结构进行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的支撑形式、不同的支撑布置位置对整体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加强层引起的结构竖向刚度突变产生的影响,目前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加厚加强层或相邻几层楼板厚度的方式。本文对设置有水平加强层的钢筋混凝土框-筒超高层结构,采用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方案进行对比,加厚加强层相邻的若干层楼板,分析楼板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大加强层上、下若干层的楼板厚度,对缓减由加强层引起的结构楼层剪力突变效果并不明显,并且会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底部弯矩。  相似文献   

13.
大跨度房屋加层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房屋增层结构形式的选择,针对工程实际采用了外套框架结构,以层间杵架代替框架大梁,工程实啃有明,此方法比一般常规框架横梁更经济,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可用于此类建筑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试验楼加层改造设计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外包钢加固柱子并通过增设附壁柱在室内增层的方法.同时对结构构件的连接等构造作了介绍.本文对已有建筑工程的改造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分配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破坏机理,将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运用到多自由度体系结构抗震设计中,对多自由度体系的滞回耗能沿结构层间分配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结构的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的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计算表明,滞回耗能在总输入能中的百分比受结构阻尼比的影响较大,当结构阻尼比ζ=0.02时,EH/E1一般在70%~80%;当ζ=0.05时,EH/E1在50%左右;当ζ=0.10时,EH/E1大致为30%.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为下大上小的梯形分布规律,薄弱层易在底部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海低层民居受台风灾害的实地调查研究、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了这类民居在台风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与破坏机理。为使理论分析模型与实际工程相一致,采用了上部结构、基础和土介质系统的共同作用分析。考虑到墙体与基础同时受竖向荷载和水平风载的共同作用,采用了平板壳单元。在墙的交接处,为使变形协调采用了罚单元。土介质采用有限压缩层法,用FORTRAN77编制了程序,可供工程设计应用。为保证这类民居的强度储备足以抵御由台风脉动风振引起的振动影响,文中对内力分析,结构布置与构造等均提出了相应措施,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带有刚性转换层平面任意布置的高层建筑框剪体系静力计算的连续化简化分析模型,给出了三种典型荷载下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说明本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结合辰龙大酒店的工程实例,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竖向收进及结构转换层等问题,同时也简单阐述了结构的选型,布置及框架-剪力墙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结合烟囱特点,提出了一种高耸烟囱地震控制的新方法——上部层间隔振法。采用这种方法控制后的烟囱,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其振动(包括位移和加速度)得到明显控制,采用数值分析,通过三座烟囱实例,对隔振层的一些力学参数及隔振层的设置位置都作了详尽的数值分析,经过比较,优化出隔振层的最佳力学参数及其设置位置,验证了控制效果,描述了隔振层的振动控制机理及其计算模型,提出了隔振层模型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