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酒》1998,(4)
勾兑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将蒸出的酒和各种酒互相掺和,称为勾兑,这是白酒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为生产出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使酒的质量差别得到缩小,质量得到提高,使酒在出厂前稳定质量,取长补短,统一标准。勾兑好的酒,称为基础酒,质量上要基本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白酒的勾兑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名、优白酒厂对此非常重视。他们将白酒的贮存、勾兑作为重要的工序业已多年。而在我省各酒厂  相似文献   

3.
利用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全面调查分析白酒生产过程的酿造、贮存、勾兑等关键生产工序流程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集酒库管理、勾兑优化、调味优化、计划管理、辅助计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软件——“白酒勾贮优化管理系统”,使CAD技术在传统白酒生产、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促进了白酒企业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白酒在生产过程中的制曲、酿酒、勾兑、包装等多个工序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白酒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超 《酿酒》2010,37(4)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把计算机技术与白酒生产中的数据分析、基酒贮存、勾兑调味等关键工序流程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了集分析数据管理、酒库管理、勾兑调味、辅助计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软件—"伊力特酒质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了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涉及和关联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的标准进行了分析。针对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们白酒的勾兑主要是由勾兑师凭借感官品评技能和勾兑经验来完成的,伴随着技术人员的年龄、心理、外界坏境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白酒勾调水平的稳定发挥,从而影响白酒批次间的质量波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和发展,白酒企业市场的扩大,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将计算机技术与白酒勾调技术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了白酒自动化勾调的人机结合,开启白酒业界的新征程,使白酒走向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复合香白酒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兼香型白酒;进入21世纪前后,西凤酒、四特酒及酒鬼酒等纷纷开发复合香白酒产品,如今已有众多白酒企业采用多粮原料和不同香型酒合理组合等工艺生产复合香白酒,体现出了对白酒勾兑工序常规思路的突破。随着对复合香白酒生产工艺的创新和复合香成分及形成机理的分析、研究,将会使复合香产品质量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9.
小聪 《酿酒》2006,33(3):116-116
中国白酒历史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处处飘溢着浓郁的酒香。因此,白酒在世界蒸馏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生产过程中,将蒸出的酒按不同风格相互掺和,技术人员称它为勾兑。这是白酒生产中一道重要工序,因为蒸馏出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使酒的质量差别得到缩小,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0.
勾兑是白酒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类型的酒通过勾兑,得以合理搭配、取长补短,最后达保持风格、稳定质量的目的。勾兑在生产中的显著作用,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为利用红枣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将红枣和粳米作为主要原料酿造黄酒。通过糖化发酵、压榨、煎酒、陈酿、过滤及调配等工序制得红枣黄酒,其中在压榨分离的清酒中添加蜂蜜作为澄清剂和营养调和剂。该酒呈橙黄色,清亮透明,具有黄酒和红枣特有的复合香气,口味醇和、绵长,是一种低酒度、高营养、具有保健作用的黄酒。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糙米的营养与功能价值,并进一步为糙米深加工产业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发芽糙米为原料,发酵制得发芽糙米酒,再将其与金白龙茶浸提液进行复配得到富含γ-氨基丁酸的新型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探究浸提茶叶所用的水茶比、茶汤与酒复配比例、木糖醇与柠檬酸添加量对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并以沉淀率为指标探究该酒茶复合饮料的最佳稳定工艺。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茶汤与酒复配比例>柠檬酸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水茶比。获得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最佳工艺参数为:水茶比为91.64:1 mL/g、茶汤与酒混合比例为4.28:1、木糖醇添加量为5.79 g/100 mL、柠檬酸添加量为0.066 g/100 mL。此时,该复合型饮料感官审评得分的理论最大值为89.996分,最优组合验证实验的感官评分为90.7分,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经分析得出添加0.1%的黄原胶时,该酒茶复合饮料沉淀率最低。同时,在此条件下生产的发芽糙米酒茶复合饮料GABA含量为358.68 mg/kg,茶多酚含量为805.71 mg/kg,且具有良好的风味效果。  相似文献   

13.
芦荟米酒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芳 《酿酒》2007,34(4):93-94
以芦荟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分别制成芦荟汁及甜酒酿.然后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产品调配的最佳工艺参数,最后研制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营养保健型芦荟米酒.按照功能性食品的定义,芦荟米酒堪称功能性饮料佳品.  相似文献   

14.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液萃取和基质固相分散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应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对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检测发酵食品437批次,其中EC阳性样品343批次,阳性率为78.49%,阳性率最高的是果酒100%,其次是酱油98.17%、醋86.67%和黄酒78.38%,最低的是啤酒,为未检出。饮料酒中EC平均值最高的是黄酒90.4μg/L,其次为保健酒62.9μg/L,最低为葡萄酒,为7.6μg/L,调味品中酱油和醋EC平均值分别为84.1μg/kg和76.2μg/kg,焙烤食品中面包EC平均值24.3μg/kg。研究结果表明,黄酒、酱油和醋中EC的阳性率、平均值相对较高,在今后的研究和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关于配制酒企业标准制定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永芳 《酿酒科技》2006,(3):122-123
配制酒的原料、配方、工艺等因企业不同而存在其特殊性,目前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给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产品理化指标和指标的检测方法带来困难。企业应改进措施:首先,明确制定企业标准的真正目的和含义,不要盲目地照搬、照抄;其次,对产品要有真正的了解,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制定出该产品合理的指标值;最后,对颜色较深的配制酒,应选择GB/T15038—1994中的电位滴定法作为检测方法.而对总酯则应选择GB/T10345.5-1989中的电位滴定法作为检测方法。(孙悟)  相似文献   

16.
刘俊  徐岩  陈双  赵光鳌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4):60-63,69
黄酒中含有微量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对人体健康有潜在不利影响,对其含量的准确测定是监管与控制的基础。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建立了完全自动化、快速简便测定黄酒中EC的方法。结果表明,以氨基甲酸丙酯为内标,优化的参数为:添加NaCl至0.39g/mL酒样,采用聚丙烯酸酯(PA)萃取头70℃下萃取45min。此方法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3,回收率为90.21%~99.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检测限低至1.19μg/L。此EC快速测定方法无需繁琐的预处理过程,自动快速高效,连续分析中单个样品平均总需时只要50min,且无有机溶剂危害,推荐作为黄酒中EC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HACCP思想在指导农村商品米酒卫生监督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引导农村商品米酒的规范发展,保证农村米酒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米酒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健康传承。通过HACCP思想的指导作用,给米酒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作了具体的危害分析,确定了米酒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监督的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相应的"三维一体"(控制生产与销售的自控、卫生监督的监控、社会群众的群控为一体)卫生监督措施和校正办法,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米酒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洁昕  张仲序 《酿酒科技》2002,(5):65-66,68
“过程控制”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运用“过程控制”管理建立葡萄酒企业管理体系,由全面、规范、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全面的监督、检查体系;对关键车间、工序进行现场控制、监督;企业内部质量监督审核等组成。并对成品酒的调配及过滤工艺;灌装前原酒及包装工序质量控制;入库、出库产品质量控制;不合格产品处理等4个具体过程进行控制。(津京)  相似文献   

19.
Must and wine may be contaminated with elevated copper concentrations by the use of fungicides or in course of the vinification process. Hitherto only a few practicable and harmless procedures exist to reduce an excess of copper from must and wine. For this reason we investigated the biosorption of copper by eight wine-relevant Lactobacillus species. Both, living and heat-inactivated cell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Cu adsorption. It was shown that Cu binding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an increasing pH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highest binding capacity of the tested lactic acid bacteria was found for L. buchneri DSM 20057 with a maximum of 46.17 μg Cu bound per mg cell in deionized water. In must, wine and grape juice Cu was removed less effective which is not solely attributed to low pH-values, but also to specific medium parameters such as intrinsic metal cations, organic acids or phenolic compounds. Nevertheless, about 0.5-1.0 μg Cu per ml could be removed from wine samples, which is sufficient enough to lower critical copper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20.
邵建辉 《酿酒科技》2006,(9):96-98,103
运用HACCP体系对干白葡萄酒的酿造中潜在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关键控制点:葡萄原料的收购、葡萄汁澄清、酒精发酵、贮存、冷处理、过滤、装瓶,并确定了能保证关键控制点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限值和监控措施,制定HACCP控制表。最后用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对HACCP体系检验查证,确保葡萄酒的酿造达到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