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已有互认证量子密钥协商协议需要可信或者半可信第三方参与造成的步骤繁琐且通信量大的问题,基于Bell态和其纠缠交换性质提出了一个新的两方量子密钥协商协议。该密钥协商协议无需可信或者半可信第三方的参与,就能实现参与者之间的身份互认证和公平的密钥协商,因此降低了协议的通信复杂度。安全性分析表明,该互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能保证身份认证过程可以抵抗假冒攻击,密钥协商过程能抵抗外部攻击和参与者攻击。另外,与已有互认证量子密钥协商协议相比,该协议的量子比特效率较高,且其量子态制备和测量用现有技术更易实现。  相似文献   

2.
量子密钥协商协议允许参与者通过公开的量子信道公平地协商一个共享秘密密钥,任何参与者的子集都不能独立地确定该共享密钥。它的安全性由量子力学原理保证,因此能够实现无条件安全,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该文基于四粒子纠缠态和逻辑量子比特,提出了两个分别抵抗集体退相位噪声和集体旋转噪声的鲁棒的两方量子密钥协商协议。安全性分析证明这两个协议既能抵抗参与者和外部攻击,也能成功地抵抗两种特洛伊木马攻击。另外,这两个协议也能达到比较高的量子比特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协商协议利用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多粒子纠缠态的联合测量问题, 本文基于三粒子GHZ态,提出了一个新的两方量子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通过利用三粒子GHZ态的测量相关性和延迟测量技术,确保了两个参与者能公平地建立一个共享秘密密钥。由于该协议仅用到了Bell测量和单粒子测量,它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较容易。安全性分析证明了此协议既能抵抗参与者攻击和外部攻击,也能成功地抵抗两种特洛伊木马攻击。并且该协议不但在无噪声量子信道上是安全的,而且它在量子噪声信道上也是安全的。最后,与已有的安全两方量子密钥协商协议比较发现该协议也能达到很高的量子比特效率。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在多路径、多用户QKD网络环境中利用密钥位协商技术在任意两个QKD节点之间进行量子密钥协商的安全机制。采用基于密钥位协商的多路径量子密钥协商技术,入侵者如果要获取两个QKD节点之间的最终会话密钥,将不得不侵入网络中的所有中继设备并截获所有可能路径上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网络中任意两个QKD节点之间的密钥协商安全性均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量子密钥协商(QKA)是量子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平性和安全性是其需要满足的两个关键要求。然而在QKA协议的设计过程中,公平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搜索算法(QSA)的QKA协议。通过利用贝尔态的纠缠性质对该协议进行内部攻击分析,发现第1个参与者可以在不被接收者检测到的前提下操控最终的共享密钥,即该协议不满足QKA协议公平性的要求。为设计更加安全、公平的QKA协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的密钥生成率, 构造了一组两方三级系统的完备正交归一化基. 利用该正交归一化基和交换粒子之间的纠缠提出了一种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三级可以推广到多级,利用粒子之间的纠缠交换和多级密钥分配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测窃听的效率、密钥生成率以及信息容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公钥密码体制的计算代价大,并且需要一个可信的数字证书认证机构才能保证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同时证书的维护也是安全方面的隐患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动态公钥密码的密钥协商协议.在认证阶段,将生成的随机数同双方事先约定好的信息串接起来计算其哈希值,把此哈希值和随机数一同发送给对方,哈希函数的单向性使得该随机数能够被正确地传输.在加解密阶段,通过结合对方传输过来的随机数来动态改变公钥算法的密钥对,以实现通信过程中的一次一密.相比传统的通过重新生成大素数来改变密钥对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最后通过三种最常用的网络攻击手段验证了协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实用化量子隐形传态技术作为发展可拓展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的必经途径,在金融、政务、国防军事、远距离通信(如空间探测)等领域中大显身手,量子纠缠与超联合测量给量子隐形传态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理论和技术(应用)层面产生基础创新带来了契机。该文从量子纠缠演化与免疫噪声模型、量子信道容量与编码、量子隐形传态机制方面对免疫噪声的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种量子密钥分发和身份认证协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和非正交态的密钥分发及身份认证协议.其中纠缠态粒子用来分发密钥,非正交态粒子用来认证身份和检测量子信息有无被窃听.两者用"按密钥穿插"的方法混合在一起进行传输.由于非正交态粒子的双重作用,不但使得认证过程中不必传递经典信息,而且提高了密钥分发效率.另外此协议同时完成了密钥分发和身份认证,有效防止了以往所提出的协议中可能存在的假冒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文献[11]中提出的CAKA协议存在的无法认证对方身份和容易受到替换公钥攻击威胁的安全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协议.该协议改进了原协议中的3个步骤,使得参与协议的双方用户在执行协议过程中必须用到各自的全部私钥,并在协议双方发送的消息中加入各自的身份信息.实验表明,该改进协议不仅能够克服原协议中的安全性问题,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因此该改进协议对基于无证书公钥系统构造的密钥协商协议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为同类跨域密钥协商协议的分析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数轮基于身份(ID-based)的可验证密钥协商协议存在协商通讯效率不高,以及没有涉及到当组成员变动时如何重新协商的问题,采用分布式两轮组密钥协商协议中的环形组成员结构,利用单轮三方密钥协商协议技术,使得第二轮密钥协商阶段所需的广播交互信息的成员数较现有协议减少一半,提高了通讯效率.将协议推广到组成员动态变化的情形,当成员关系变化时协商的代价只与变化成员的数目相关,而与组内成员总数无关.分析表明,该协议是安全的,并且协商效率优于现有协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基于身份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给出了一种有效攻击,指出其无会话密钥托管的协议存在安全缺陷.当密钥生成器(PKG)被恶意控制时,协商的会话密钥仍能被计算出来.为了抵抗这种攻击,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身份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改进的协议在标准模型下是可证明安全的,具有无会话密钥托管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基于二叉树的可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AGKA,指出了由于该协议中群体成员在协商过程中协商地位不平等而存在的安全缺陷,即一个地位高的成员可能通过使用不同的共享密钥欺骗同一个群中地位低的成员.因此提出了一个基于DLE协议认证的高安全性密钥协商协议——EAGKA协议,使成员间协商地位安全平等,可以很好克服AGKA协议中存在的问题.EAGKA协议适用于安全度较高的群密钥协商场合.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2×3量子系统中不可扩展的最大纠缠基和互不偏基.首先证明一组由4个彼此规范正交的最大纠缠态可以构成2×3量子系统中不可扩展的最大纠缠基;其次通过变换C3空间的基底,构造另一组2×3量子系统中不可扩展的最大纠缠基,并证明这两组基是互不偏的;最后,在保证互不偏的前提下,将这两组不可扩展的最大纠缠基进行完备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跨域间车辆自组织网络中车辆与车辆之间认证与密钥协商需要服务器参与才能完成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口令的无服务器参与的跨域车辆与车辆之间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协议采用分发认证凭证的方式实现跨越认证,通过将智能卡与口令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口令的安全性.在ECCDH(Elliptic Curve Computational Di...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传统的保密通信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量子计算机可以轻易地破译以往认为非常难以破译的加密算法,发展新的加密技术极其重要。量子密码学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用量子状态作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是一种全新的保密通信系统。与建立在复杂数学计算基础上的传统加密算法相比,量子密码技术在理论上是绝对安全的,在信息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先对Xu等人近期提出的一个基于智能卡的动态身份用户认证(简称XJWM)方案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能抵抗冒充攻击和密钥泄露攻击,且不能实现前向安全和后向安全. 然后利用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算法及生物认证技术,提出一个新的多服务器环境下多因子远程匿名认证密钥协商协议,有效弥补了XJWM方案存在的安全缺陷. 最后,用改进的BAN逻辑证明了新方案密钥协商的正确性、会话密钥机密性与新鲜性以及双向认证性.性能与安全性分析说明新方案在少量增加通信、存储和计算量的情况下具有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动态组密钥协商协议中,轮数大多为2轮,且效率不高的问题,利用ID-based密钥体系下的“免交互两方静态共享秘密”技术,构建了一种单轮信息交互的基于成员认证的组密钥协商协议,并将协议推广到组成员动态变化的情况.它使得密钥协商阶段所需的广播交互消息数目较2轮的协议减少一半,因而通讯效率得以提高.该协议的密钥协商过程是安全的,并且具备“前向”和“后向”安全属性,它能适用于不要求“完美前向安全”的安全组通信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纠缠态和纠缠交换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及协议.该方案只需n个量子信道就可实现n用户系统两两之间的密钥分发.量子交换中心通过纠缠交换建立量子信道,量子信道一旦建立,系统中任意两个用户即可进行量子密钥分发.还探讨了系统容量问题,结合话务量的概念,给出了量子Bell基测量单元数m与用户数n的关系式.量子交换中心完成纠缠交换后不再介入密钥分发,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