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少文 《钢管》2013,42(2):55-60
详细介绍了油井管中频感应加热热处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与实施方案,以及对30Mn2油管进行中频感应加热热处理(淬火+回火)的应用。实践证明:该热处理生产线加热速度快、加热温度易控制、效率高,设备投资少、成本低、维护量小,劳动条件好、无环境污染;经热处理后的30Mn2油管表面质量好、变形小、钢级达到P110、力学性能满足APISpec5CT—2007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牟俊茂  褚荣祥 《钢管》2012,41(1):68-71
介绍了钢管中频感应加热调质处理生产线;比较了感应加热与普通加热调质处理钢管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与使用性能等。感应加热钢管与普通加热钢管相比,其屈服强度提高15.1%~17.9%,伸长率提高11.5%~22.2%,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晶粒也更细小,表面质量更佳,硬度一致性好,直线度大幅度提高,是值得推广的钢管调质热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炯 《电焊机》2008,38(3):62-64
阐述了管道热处理的重要性以及火焰加热、中频感应加热方法,指出火焰加热、中频感应加热方法存在的缺陷.介绍了一种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及其工作原理、电气结构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管道加热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感应加热技术在钢管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居勤  严雪荣 《钢管》2010,39(2):52-56
介绍了利用中频电流感应加热原理进行钢管热处理的工艺技术。由于其设备投资不大、没有环境污染,且便于进行工艺控制和组织生产,与燃气加热(天然气或发生炉煤气)方式的钢管热处理工艺比较,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经过生产证明,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方法对钢管进行热处理的工艺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感应热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感应热处理设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感应加热电源:可控硅中频电源、IGBT全固态中频、超音频电源、MOSFET全固态高频电源,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都为感应热处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介绍了新型感应加热电源及自动化、高机械化程度的机床设计开发程序,以及典型的应用实例.为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感应热处理设备方面的差距,我国的感应热处理设备正向节能、高效、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已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多品种的机电一体化感应加热成套设备,克服了传统感应热处理设备许多缺陷,满足了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锻压技术》2007,32(4):61-61
中外合资西安博大电炉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是我国研究、开发、制造感应加热设备的专业厂家之一。现有职工148人,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长期从事研制与开发中频感应加热成套设备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0多人。主要从事锻造用感应加热透热设备,铸造用感应熔炼设备,淬火用感应热处理设备和特种电炉的开发和制造。KGPS系列中频变频器单机功率从50kW-3000kW,频率从100Hz-8000Hz。  相似文献   

7.
领先的感应加热热处理设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感应处理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工件进行热处理时,感应加人有只对需要轴热区域精确地进行集中、快速加热这一能力,从而缩短了处理时间,因此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提高了生产率。感应加热与大部分其它用于热处理的热源相比,提高了能源效率,同时对环境无害。本文是关于感应加热在现代金属热处理领域所取得综述,具体涉及齿轮感应淬火、在线回火、凸轮轴承面淬火、品质保证、过程控制/临  相似文献   

8.
《金属热处理》2008,33(4):30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内容包括现代感应加热电源、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感应淬火机床的主要部件与监控仪器、感应加热装置的辅助设备、表面淬火用感应器、感应淬火成套设备的组成与布置、感应热处理工艺、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等。本书着眼于应用技术,配有丰富的图表与实例,实用性、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9.
利用感应加热系统对激光沉积修复试样进行去应力退火局部热处理,研究了局部热处理的保温温度和时间对试样温度分布和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感应加热系统的局部加热效果明显;随着局部热处理保温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加热区温度分布更加均匀;600℃去应力退火热处理后,残余应力平均降低30.6%以上,高于500℃去应力退火热处理后的应力消减幅度,局部热处理后由残余应力引起的端部变形量由2.67 mm消减为0.54 mm。试验验证了基于感应加热的局部热处理可有效消减修复应力和变形量。  相似文献   

10.
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改进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洛阳471039)常玉敏程根发杨红梅ImprovementofMid┐frequencyInductionHeatingDeviceChangYuming,ChengGenfa,YangHongmei采用中频感...  相似文献   

11.
杨晔 《金属热处理》2006,31(2):85-86
试验了GCr15钢轴承套圈的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确定了中频感应加热淬火的各种参数和加热时间。结果表明,淬火后硬度达到62~65HRC,淬硬层深度>2.5mm,能满足生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国外汽车工业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感应热处理在国外应用十分广泛。感应热处理零件所占比重在逐渐扩大。感应热处理设备制造水平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感应热处理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1低淬钢种类、特点1.五种类问)低碳低淬钢,其含碳量为0.2%,适用于汽车车架。(2)中碳低淬钢,含碳量为0.4%~0.6%,适用于轴类、齿轮和钢板弹簧。()高碳低淬钢,含碳量为0·95%~l·05%,适用于轴承。l·2低淬钢特点(l)钢中合金含量低,因此淬透性低;(2)本质细晶粒,感应加热淬火,晶粒度可达11~12级;(3)淬火时需要很大的临界冷速,表面冷速8000~30000℃/S…  相似文献   

13.
陶韵晖 《热加工工艺》2012,41(24):230-233
介绍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物理基础及基本原理,分析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组织转变特征,重点阐述了不同预备热处理状态对感应加热淬火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宁清 《模具工业》1997,(11):46-47
感应加热在冲裁模上的应用湖南滨湖柴油机总厂(湖南益阳413002)夏宁清1引言金属的感应加热热处理具有加热速度快,氧化脱碳少,工件变形小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近几年来,将感应加热用于冲裁模的淬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解决...  相似文献   

15.
朱伏先  张明亚 《钢管》2013,42(4):11-15
以初始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热轧Q345B无缝钢管为原料,通过中频感应热处理工艺,开发出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双相钢无缝钢管,并通过循环处理工艺得到基体为超细晶组织的双相钢无缝钢管。介绍了对这种双相钢无缝钢管进行中频感应热处理的工艺设计,热处理工艺试验的过程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中频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应用于双相钢无缝钢管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本厂单头不全形塞现量面应用横向磁场感应加热淬火。该塞现是测量大孔径的一种量具。星具量面两端面要求高硬度与耐磨性,其结构见图1。塞规量面面积为30×15mm至58×28mm。这样大的端部表面,如在纵向磁场中感应加热,其端部表面加热是不均匀的,量面中心温度低,边棱处及侧面温度高。量面温度不均匀会造成量面淬火后产生中心软区与及边棱裂纹。单头不全形塞规的材料为GCr15钢,要求量面硬度≥58HRC,量面硬化层深度≥2mm。量面感应加热淬火使用6OkW、250kHz的260型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电热工艺参数见表及,蛇形平面加热型感应器结构见…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线性铁磁性材料的电磁场和温度场模型,对高强度预应力钢棒热处理生产线的感应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生产线测量得到的钢棒表面温度曲线十分吻合。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影响加热效率和温度均匀性的主要因素为加热电流频率和感应线圈载荷电流强度。  相似文献   

18.
矿用圆环链感应加热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矿用圆环链连续淬、回火温度的测试。揭示了该工件在淬、回火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提出了圆环链感应加热淬,回火机理,为最佳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环状零件的中频热处理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属热处理》2012,(12):113
这是一本以问答方式系统地介绍感应热处理设备、工艺、淬火件技术条件、工艺、检测标准、缺陷对策与感应器设计等的专业书。全书共分8章:第1章感应加热物理基础,包括电磁感应等基理及术语解答34问。第2章感应加热电流频率的选择与电源功率的估算,包括电流频率选择的原则、功率密度迭用图表、淬火变压器、电容器配置与各种高、中频电源型号、框图33问。第3章钢铁感应  相似文献   

20.
在锻造生产中,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的厂家越来越多。但是,除几条进口的锻造生产线外,感应加热上、下料大多由人工完成。近年来,为了提高生产率、提高锻件质量、减少操作人员,人们对锻造生产线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开发感应加热炉自动化上、下料,不但可满足用户对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