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对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以壮锦、绣球、刺绣为例,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政府支持性机制、加大产品文化创意、实施文化脱贫致富、开发电子商务市场、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等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基本状况,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湖北"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为例,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认为生产性保护可激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是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利其代代相传为原则。应注重传承方式创新,以技术与知识的传承为重点,突出产品的个性与差异,着重体现人而非机器的价值,需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Vlog是视频创作的流行趋势,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要不断融入新兴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探寻 Vlog 视角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研究认为:第一,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专业化Vlog受众数量过少、缺少已认证的专业化Vlog账号、保护内容碎片化、Vlog内容同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程度低五个方面。第二,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加强与专业传承机构协作、融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合适的创作机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 Vlog 促进非遗产品销售这五方面入手。第三,“ 纺道服途”团队的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反响良 好,该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逐渐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一概念,如何有效的运用产业化这一手段,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也在慢慢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5.
传统棉纺织技艺在中国纺织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棉纺织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对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进一步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呈现出的新时代特征,应从树立土布文化新观念、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制订土布认定标准、规范土布产品市场,开拓土布设计思维、贯穿手纺手织全过程等三个方面着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多样性,并体现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广大农村的现代文化传播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由于某些地方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求理解上的偏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从而造成严重的保存、传承危机。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的基本内涵、面临的问题及保护、传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沁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怀梆、唢呐艺术、高抬火轿、"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都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当地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保护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立资金扶助机制、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才队伍,深入宣传,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等,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民俗博物馆所具有的地域性、风俗性、传承性、审美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为民俗博物馆建设和更好地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传承发展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白族扎染是周城白族的特色民族文化,也是我国引以为豪的民间工艺和文化遗产。随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类似白族扎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白族扎染的延续和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文章主要以苍山洱海间的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主,简要介绍了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和现状,通过对白族扎染的现状和传承困难的原因分析,针对其现状及其内外部条件提出了保护白族扎染的对策和方案,旨在为周城扎染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当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予以分析,强调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从材料、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详述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存环境逐步瓦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不够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转变保护观念,多元化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饮食烹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梳理和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姿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内涵博大精深,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生产实践保护离不开创新,而不断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是传统手工艺能够流传至今的积极因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和传统手工艺的创作特征,阐述相关主体在传统手工艺实践保护中的职能和相互关系,提出从传播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调整创新保护策略,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树立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物质生活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却面临重重危机。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笔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的元素与现代化的产业巧妙结合不失为一种途径。本文将主题酒店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窗口,进行泉州发展主题酒店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具有泉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惠女主题酒店体系的构建,旨在让非物质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为酒店的发展开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为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促进传统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连续四年邀请承德地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相关专家,通过非遗文化讲座、非遗文化展演、制作非遗展板等方式围绕滕氏布糊画、丰宁剪纸、皮影戏、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的新阶段。并总结出“非遗进校园”活动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中间的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盐城老虎鞋,江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外界知之者甚少。在调查基础上,将盐城老虎鞋的传承、制作与独特特点展现出来,对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文化、虎文化、女红文化进行梳理,并就如何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