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以许渊冲的英译唐诗《无题》为研究案例,力图重构译诗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探索古诗英译的描写性研究途径。文章认为,描写性研究途径纳入了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考察,重视对翻译的文本、过程及功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古诗英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归化和异化两类翻译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讨论了影响翻译方法选择的因素,例举了归化和异化方法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运用.古诗英译中,同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可以交替使用,从而使译文易懂,同时又尽量保持原诗作文化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英语形合手段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英句法形式对比的基础上,论述在中国古诗英译中应用形合手段的必要性。提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译者要在深刻理解、把握原诗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翻译过程中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古诗英译中最难处理的是文化意象传译的问题.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入手,利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标准,通过实例分析古诗英译中应如何更好的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沟通.  相似文献   

5.
介绍中国古诗意象的含义,针对汉诗英译讨论意象翻译方法。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念,意象的翻译过程中出现"假象等值"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但却没有一条公认的统一标准。由此看来,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具有共时性。以此从接受理论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原文、译文及其读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译文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接受理论对古诗英译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译者更好地进行古诗翻译,以此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变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是作者理智地按照译入语体系中的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文化习俗等规范所为.称之为“有意性背叛”。变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广泛存在.翻译描写学派理论认为,翻译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转换.而是译者创造性的所为。描写学派的两大理论原则:“不完整性”和“操控理论”给翻译变译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信于原文是翻译中公认的标准或原则,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古诗英译中,做到“信”并不容易。本文从诗的四要素——情、言、声、义的角度,论述了在古诗英译中如何贯彻“信”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古诗词曲意蕴深远,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所在,尤其是其中含有的专有名词英译更是如此.文章借助许渊冲教授的"三化"理论,就汉语古诗词曲.中经常出现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以及历史典故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现状。文中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分析了2008—2019年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在书法术语英译、书法艺术译介、书法典籍译本、跨学科英译研究和书法英译实践的研究概况。针对中国书法英文著述或译著的研究范围,书法经典著作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质量,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12.
汪榕培英译版《庄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是研究翻译的新视角,分为译前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3个具体规范。通过对汪榕培英译《庄子》的翻译规范分析,探讨译本背后的翻译过程和社会文化因素,从而揭示翻译规范对于译本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译本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翻译难 ,翻译习语更难。文章阐述了中文习语英译时产生不可译性的原因 ,探讨了怎样对待英译有不可译性的汉语习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知网的计量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对2000年到2019年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近年来的研究主题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文化负载词、修辞格、对比研究、中医术语等。研究发现2000至2019年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到2007年,主要探讨书名或篇名的英译,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4年,以特殊词项和修辞英译研究为主,其中修辞英译研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隐喻修辞英译,且大多从概念整合和认知两个角度来讨论分析。其次为比喻、模糊语等。第三阶段为上升阶段,其英译研究数量大幅增加且采用新的视角如生态翻译学、翻译美学、认知学等。  相似文献   

15.
从叙述时序、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诗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及其两首译 作进行了叙述艺术的对比研究。原诗体现出汉语古诗的传统叙述特色,而两首译诗则以独特的翻译策略实现了中 英叙述传统的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地传达了原作的诗性美学光辉,促进了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青铜器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标志,其展品名称的英译有利于向国外游客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对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院中青铜器展品名称英译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青铜器名称英译文本存在文化信息缺失、音译缺少注释、译名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建议高校加强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从业者深化文博翻译认知,培养单位扩充相关外文文献,借此规范文博翻译表达,促进中国文化向世界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校名英译问题探析——以江苏省本科院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校校名英译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译名容易引发误解。大学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要求规范校名的英译。在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翻译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高校名称英译缺乏统一规范这一现象,文中对中国高校名称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化校名逐渐减少,汉语校名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藉此提出中国高校名称英译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国高校名称英译对应模型,为校名英译及研究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9.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一个古老的论题,是人们探索翻译问题中两个矛盾统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性会不断地转换成可译性。而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是产生不可译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一些例证探析了汉译英中存在的声音表真和文字特征不可译性,并在理论上区分了绝对不可译性与相对不可译性,提出了不可译性最终被翻译出来表现出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等两方面,具体讨论了中国古文翻译中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