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对3种常用针织物进行芳香整理,对芳香微胶囊整理织物和纯香精整理织物在自然放置条件下的留香效果和水洗留香效果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芳香微胶囊整理过的织物其自然放置留香时间是用纯香精整理过织物的6倍以上,其水洗留香时间也延长了3倍。另外,纤维材料的表面形态、纱线的细度与结构、织物的组织结构与密度对芳香微胶囊的吸附能力以及织物的留香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敲章法的芳香整理工艺,利用敲章装置将芳香微胶囊转移至织物上或镶嵌入织物的组织结构中。该工艺对微胶囊利用率高,无废水排放,整理方法简单有效,操作门槛和生产成本低,符合节能减排趋势。该工艺与传统微胶囊整理方法(浸轧法、印花法)对比发现,在相同留香效果下表现出更省水省时、经济实用等特点。该工艺最佳芳香整理参数为烘干温度60℃,烘干时间300s,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150s。优化后留香效果较好,自然放置和洗涤中的香精损失量较少,经过三次洗涤后保留了约60%的香精,拥有较好的留香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艾草精油为芯材,明胶、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艾草精油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探究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及释放动力学,最后将抗菌微胶囊整理至棉织物上并对其抑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艾草精油微胶囊成圆球状,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3591nm,且热稳定性好,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慢释性能,释放机制遵循Ritger-peppas模型中的Fickian扩散,包埋率为67.58%,经整理后棉织物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葡萄球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4.
复相乳液法中药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用复相乳液法制备抗菌抗病毒微胶囊的技术,并对制得的胶囊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的粒度为0.4μm左右,比一般工艺制得的胶囊粒度小.将胶囊整理到织物上进行缓释性测试,在100天内微胶囊的释放率仅为45%,体现了胶囊小粒径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抗菌织物不仅环保,而且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抗菌锦纶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也将成为我国目前功能纺织品研究和发展的一大方向。获得抗菌织物主要通过生产抗菌纤维和织物抗菌后整理两个途径来实现。抗菌纤维的生产方法包括共混纺丝法、后整理法、接枝法、在位生成法等,抗菌后整理主要有浸渍法、表面涂层法、树脂整理法、微胶囊法四种。国内外主要从纤维、纱线、织物三个方面对抗菌锦纶产品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香精微胶囊化是微胶囊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现代社会各种香精微胶囊加香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现阶段微胶囊的评价指标以及测定方法进行评述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粒径大小、包埋率等指标以及一些新的测定方法,为香精微胶囊制备和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纳微茉莉香精在纺织品上的加香整理工艺,并对加香后的纺织品进行了性能测定和表征。结果表明,较优的负压加香条件为:真空度为一0.075MPa,加香时间为1.5h。经负压加香整理后的纺织品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观测,织物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纳微茉莉香精;放置10d后,经气味指纹分析检测,芳香纺织品的香气没有明显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耐洗涤性。  相似文献   

8.
以正十六烷为薰衣草香精的载体和封闭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温控缓释芳香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及分布、包覆率、释香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1∶1时,微胶囊呈球形或椭球型,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300nm,粒径分布均匀,香精包覆率达85.7%;相较单纯的芳香微胶囊,以正十六烷为载体可对香精挥发起到进一步的抑制作用,所合成的芳香微胶囊具有明显的温控释香性能;微胶囊在15℃和35℃下放置90d仍分别有45%和27%的香精残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使聚氨酯预聚物和聚乙二醇在香精油-水界面发生聚合,制备了囊壁为聚氨酯,芯材为熏衣草香精油的芳香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径、释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质量比为1∶10,以聚电解质海藻酸钠为分散剂,水相中添加丙三醇交联剂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芳香微胶囊,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后,在使用条件下放置半年,每克织物上仍能保留0.2 mg的香精。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使聚氨酯预聚物和聚乙二醇在香精油-水界面发生聚合,制备了囊壁为聚氨酯,芯材为熏衣草香精油的芳香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径、释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质量比为1∶10,以聚电解质海藻酸钠为分散剂,水相中添加丙三醇交联剂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芳香微胶囊,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后,在使用条件下放置半年,每克织物上仍能保留0.2 mg的香精。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凝聚-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茶树油单壁微胶囊,对其稳定性和热释放进行了研究.采用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观察茶树油微胶囊的形貌和包合效应,利用热重分析(TG/DSC)和热缓释-气相色谱质谱(HR/GC-MS)对茶树油单壁微胶囊的稳定性和热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茶树油单壁微胶囊呈完整球形,表面光滑,包封率达83.5%,TG/DSC和HR/GC-MS显示茶树油单壁微胶囊失重温度在100~500℃区间,失重温度较茶树油增加,平均失重速率由7.2%/min降至2.0%/min,热释放成分变化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茶树精油胶囊化后,热释放温度范围扩宽,热稳定和热释放性能增强,为其在食品和烟草等热加工应用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低甲醚化蜜胺树脂为壁材,香精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香精微胶囊.通过对所制备的香精微胶囊进行显微观察、粒度分析、包裹率测试和稳定性考察,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影响,并对香精微胶囊的多层造壁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600r/min,壁材预聚体滴加时间为30min,50min缓慢升温至75℃保温固化的条件下所得到的香精微胶囊包覆效果良好,产品乳液稳定;双层壁材香精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最窄,而三层壁材的香精微胶囊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包裹率可达92.26%.  相似文献   

13.
新型喜树碱缓释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喜树碱药物的毒性,提高人体服药后的顺应性.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囊壁材料,喜树碱药物微粒为囊芯,采用静电吸引层层纳米自组装技术(LbL法)制备了喜树碱微胶囊.实验结果表明:LbL法制备的微胶囊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提高了喜树碱在水中的分散性;释放速度可控,不同包裹层数的微胶囊在模拟人体体液环境下(pH7.4)释放速度不同,随着高分子层数增加,药物释放速度降低.这种具有缓控释效果的微胶囊能大大降低病人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赋予其极其优异的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十分广泛。石墨烯在纺织上的应用主要是制备各种功能性纺织品,如导电、电磁屏蔽、电加热、抗菌、疏水、传感、阻燃、导热等纺织品。石墨烯基功能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浸渍法、层层自组装、喷涂法、电泳沉积法、共混纺丝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介绍了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阐述了石墨烯基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和石墨烯在纺织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希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抗菌防臭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并对目前采用的3种抗菌防臭整理技术--后整理法、原纤改良法和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抗菌纺织品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以聚氨酯为皮材料将香精包覆于其中制备了芳香微胶囊,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来观察微胶囊的结构及分散性,采用焙烘的方法研究胶囊囊壁的密封性,文中讨论了微胶囊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渗透性指数这一概念将囊壁密封性量化。  相似文献   

17.
用环氧树脂作为皮材制作芳香微胶囊,研究制备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乳化剂、搅拌速度、温度等因素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对微胶囊在纺织品上的固着工艺条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相凝聚法和囊心交换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柠檬油香精的胶囊化。分析了影响微胶囊品质的各因素,结果表明,选用甲醛和尿素复合固化时,反应温度为40℃,壁材浓度在3%,m(心材)/m(壁材)为1∶1,有利于微胶囊的生成且得到的微胶囊结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过硫酸铵为芯的微胶囊在热水中的释放率可以采用仪器或化学分析的手段测定,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定量检测微胶囊在设定条件下的浸取液中的硫或用半微量凯氏定氮原理测定浸取液中的氮元素都可以用来测定释放率.这些方法可以克服惯常的电导率法和碘量法在高温下的误差.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过硫酸铵的释放规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微胶囊农药     
农药的控制释放可以用微胶囊剂来实现。微胶囊农药可以降低农药活性组分对温血动物的毒性,并可延长药效,减少药害,防止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减少暴露损失,减少浸渍损失,降低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 本文介绍了制备微胶囊剂常用的囊壁材料和三大类制备方法,即相分离,界面反应和物理方法。 文章还对微胶囊剂中农药活性物质的释放机理和释放动力学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