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旨在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熟牛肉中牛、猪、马等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通过对菏泽市市售熟牛肉进行采样检测,提取熟牛肉中总DNA后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确定Ct值,分析样品熟牛肉中牛、猪、马源性成分。通过检测DNA提取液(纯度1.6~1.7),便能满足实时荧光PCR的检测要求。本次采样检测的12批样品中,2批既检出牛源性成分又检出马源性成分,说明样本可能存在马肉掺假为牛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验对28个样品分别进行鹅、鸡、鸭、猪源性荧光PCR扩增反应,结果表明市售的鸭血制品中均有鸭成分,未发现直接以别的动物血制品冒充鸭血产品的情况,但在鸭血制品中掺入别的动物血液的情况较为普遍.28个样品中只检出鸭成分的样品有9个,同时检出3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样品有1个,其余样品均检出2种动物源性成分.在掺假的鸭血制品中,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东省植物源性饮料中掺假情况进行调查,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食品补充检验方法"植物蛋白饮料中植物源性成分鉴定(BJS 201707)",对广东省植物源性饮料掺假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果 20批次样品中,共发现7批次样品标识的植物源性成分未检出,未检出率为35%,并且都是标识的核桃源性成分未检出。结论植物源性饮料掺假情况较为突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经过加工重组的动物源性食品,其物种的原有形态已被破坏,感官鉴定很难辨别真伪。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定义、分类、掺假类型,说明了掺假的潜在危害,主要总结了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成都市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污染情况, 加强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方法 按照《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对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样品进行采样检测, 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共抽检动物源性食品样品5013份,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4.92%(1570/1654), 卫生指示菌指标中超标率最高的为菌落总数, 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是霉菌与产气荚膜梭菌; 重金属中检出率、超标率以及平均暴露量最高的金属均为铬, 且个人平均年风险值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mission, 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 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兽药残留合格率为99. 76%(2511/2517), 多数样品中兽药残留均符合国家限量标准。结论 总体来看, 成都市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较好, 但食品中菌落总数和重金属中铬含量超标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研究深圳市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状况及暴露风险,为引导消费和开展安全监管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随机采集2018—2019年深圳市市售畜肉、禽肉、水产品共计511份,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样品中氯霉素的含量,采用点评估法计算深圳市居民通过食用动物源性食品的氯霉素暴露量,并采用暴露边界比(MOE)法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160份畜肉和60份禽肉中未检出氯霉素,291份水产品(包括贝类、虾、淡水鱼)中氯霉素检出率为26.80%(78/291),其中贝类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205.00μg/kg,平均值为13.71μg/kg,检出率为37.21%(64/172);虾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2.20μg/kg,平均值为0.20μg/kg,检出率为13.64%(3/22);淡水鱼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1.90μg/kg,平均值为0.11μg/kg,检出率为11.34%(11/97),所有样品中氯霉素总检出率为15.26%(78/511)。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深圳市居民膳食动物源性食品摄入氯霉素的平均日暴露量为2.06×10-3  相似文献   

7.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肉制品掺假现象时有发生,烧烤羊肉制品又易于掺假,本文通过实时荧光PCR法对C市市区随机抽取的54份市售烧烤羊肉制品进行羊源性成分、猪源性成分、鸡源性成分和鸭源性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发现,C市市区销售的烧烤羊肉制品中存在用鸭肉和猪肉冒充羊肉的现象。从样品来源方面进行分析,餐馆所售卖的烧烤羊肉制品较为可靠,其次是大排档,而路边摊所售卖的烧烤羊肉制品需要引起注意,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路边摊烧烤羊肉制品的监管,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研究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保证我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动物源性食品种类繁多、基质效应强,痕量抗生素残留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取决于样品前处理效果。该文以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多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为主线,重点综述近年来新型吸附剂、新前处理方法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多残留超灵敏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多残留的快速筛查和精准定量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烟台市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烟台市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的污染情况。方法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于2012~2017年于烟台辖区内养殖环节、运输环节、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共采集动物源性食品样本250份,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结果烟台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总检出率为1.6%(4/250)。双壳类和鱼类水产品中有硝基呋喃代谢物检出,检出率分别为5%(2/40)和2.47%(2/81),甲壳类水产品、畜肉类、禽肉类和蛋类中硝基呋喃代谢物均未检出。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中3-氨基-2-恶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e alkone,AOZ)的检出率最高(1.2%,3/250)。结论烟台市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污染总体较轻,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硝基呋喃的残留,应加强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鸭血中鸭、猪、牛等动物源性成分的方法。方法对重庆市火锅店销售的鸭血进行采样检测。提取鸭血样品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确定循环阈值,分析样品中鸭、猪、牛源性成分。结果 DNA提取液OD_(260 nm)/OD_(280 nm)值为1.8~2.0,纯度较高; 8个市售鸭血样品中2个样品只检出猪源性成分, 1个样品同时检出鸭源性成分和猪源性成分,研究发现所采集的鸭血存在猪血掺假的可能。结论该方法快捷、可操作性强,适用于鸭血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氯霉素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杀菌剂和高效广谱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和畜禽养殖领域。为保障人类健康,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介绍了氯霉素类药物的性质、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限量标准和危害,阐述了常用的氯霉素类药物检测方法,总结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如何提高氯霉素类药物检测效率和精密度的方法,并展望了开发新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了解苏州地区肉及其制品的掺假情况,通过对肉类种源与标签明示肉源进行比对,鉴别摻假食品,为加强食品标签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自建的动物源性食品种源判定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对苏州地区的肉及其制品进行种源判定,与标签明示肉源进行比对,鉴别摻假食品。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验涉及32个生产单位的90份样品,总不符合率为25.6%(23/90)。检测的44份牛肉及其制品中有12份与标签不符,8份用猪肉部分替代牛肉,1份以鸭肉部分代替牛肉进行销售;此外有3份不含有牛肉成分,存在猪、鸡、鸭源性肉类之外的肉类成分。共检测羊肉及其制品16份,有2份用鸭肉代替羊肉出售,3份羊肉样品中掺入了部分猪成分,其中1份样品还存在单个样品掺杂两种外源肉类的现象(猪源性和鸭源性)。检测猪肉及其制品19份,其中2份样品含有标签未注明的鸡肉成分。在所检测的11份混合肉类样品中有4份成分与标签不符,主要是以廉价的鸡肉取代/部分取代相对高价的牛肉和猪肉。结论 肉制品掺假情况明显,用猪肉、鸭肉部分代替牛肉和羊肉仍是主要的掺假手段,牛肉掺假样品主要是熟制牛肉制品,而火锅食用羊肉卷样品则是羊肉掺假高危品,开展肉制品摻假检测对规范肉制品市场具有积极意义。此外,3份未知种源成分的牛肉样品提示在现有检测基础上还需扩大检测范围,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EIA)检测新疆地产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唑酮(furazolidone,AOZ)、呋喃它酮(furaltadone,AMOZ)、呋喃西林(nitrofurazone,SEM)、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 AHD)的效果。方法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采集自新疆不同地区的150份动物源性食品的AOZ、AMOZ、SEM和AHD;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进行结果验证。结果 CLEIA检测发现150份样品中AOZ检出率最高,为2.00%; AMOZ的检出率次之1.33%; SEM、AHD均未检出。鸡肉样品的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出率最高,为5.56%;牛肉和蛋类检出率分别为2.44%和3.57%;羊肉、猪肉和蜂蜜中未检出。UPLC-MS/MS检测结果与CLEI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CLEIA可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硝基呋喃代谢物的初筛检测。  相似文献   

14.
素食中动物源性成分的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素食产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灵敏,仅通过检测一个基因位点即可判断素食产品中是否含有动物源性成分,对来源于畜类、禽类及鱼类动物源性成分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5%,0.1%。运用该方法对市场上22份不同类型的素食产品进行了检测,检出2份产品中含有动物源性成分。该方法操作方便快捷,适用于素食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多重PCR技术对市售的多种食品进行检测,确定动物源性成分的种类,进行掺假及真伪鉴别。方法对鸡、猪、牛、兔、绵羊、山羊、马、鹿8种动物源性产品进行DNA提取,根据不同动物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根据脊椎动物细胞色素b基因mt 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作为内源参照,对8种动物源性产品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同时对多种成分进行鉴定。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此方法能同时扩增出8种动物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达到0.01%。结论所建立的鉴定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为各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测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DN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制品主要成分标识的真实性是全球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特别是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掺假和标识问题已引发全球关注。如何对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进行鉴定和标识已成为产品真实性鉴定的热点。基于DNA分子稳定性强的优点,DNA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测诸多领域,体现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本文重点从动物源性检测的靶序列DNA选择和DNA分析技术研究2个方面,阐述了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讨论动物源性成分定量分析的可能性,为我国实施动物源性成分量化监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广谱、高效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防治疾病,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进行动物源性食品中头孢菌素残留的市场风险筛查时发现,基本无法检出残留量。头孢菌素可能以代谢物的形式存在于食品中,而部分代谢物具有杀菌活性、致敏性及细菌耐药性,一旦为人体摄入,甚至可能产生肝肾毒性,由此引发食品安全风险。动物源性食品基质复杂,且其中残留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代谢物含量甚微,因此,开展新型、快速的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以及灵敏、准确、高通量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代谢物的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对国内外动物源性食品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代谢物残留分析检测现状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深入持续相关研究、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膜芯片技术检测肉类及其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验证该技术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利用膜芯片检测肉制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对样品中猪、牦牛、驴及羊源性成分的灵敏度、检出限进行相关实验,并就实际样品的检测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该技术用于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特异性良好,4种动物源性检测的灵敏度为0.1 ng,检出限为0.1%(w:w),适用的样品种类较广,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荧光PCR法一致。结论该技术可作为快速筛选的方法,为肉制品的动物源性成分鉴定和掺假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将低价肉类原料掺入高价肉制品是一种典型的肉类掺假方式,为准确鉴别牛肉及牛肉制品的真伪,建立一种基于双重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的牛源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14 种动物的Beta-actin单拷贝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设计牛源性特异性引物、探针与动物源性成分通用引物、探针并建立双重ddPCR体系,推导出牛源性成分质量与其特异性扩增拷贝数之间的计算公式,对牛源性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得到牛源性成分质量M牛(mg)与其特异性扩增拷贝数浓度C牛(copies/μL)之间的计算公式为M牛=0.033C牛+2.37,对已知牛肉质量的混合肉样品与不同部位的牛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肉定量检测值与实际质量基本一致。同时拷贝数相对含量可辅助判断肉制品中是否存在非牛源性的其他动物源性成分掺假。对市售样品的检测发现,存在目标肉样含量不达标以及不同程度的动物源性成分等掺假现象,说明该检测方法可为牛肉制品掺假量化判定和混合源性产品分级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牛羊肉及其制品中掺杂掺假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广东省内牛、羊肉及其制品中掺杂掺假情况进行风险监测,从而为监管部门的后续监督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使用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广东省市场上出售的牛、羊肉及其制品进行动物源性成分鉴定。并与标签明示肉源进行比对,确认掺假类别。结果共检验50份样品,其中牛肉25份,羊肉8份,混合肉类17份。检出10份掺假肉食品,总掺假率为20.0%。掺假样品均为牛肉制品,羊肉制品为未发现掺假情况。结论用猪肉和鸡肉进行肉类的掺假是目前主要的掺假手段。混合肉类制品在标签明示肉类成分方面比较混乱,部分样品检出标签未标示的肉类成分。进一步开展肉制品的掺假检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