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微纳气浮技术对颜料蓝1为原料配制的模拟水性油墨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微纳米气泡的停留时间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的平均停留时间208 s,其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普通溶气气泡曝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微纳米气泡对油墨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2. 5%和53. 3%,均为普通溶气气泡的5倍;氨氮去除率为12. 7%,为普通溶气气泡的3倍。  相似文献   

2.
浮法玻璃产品中的微气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玻璃生产厂家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生产实际对浮法玻璃微气泡产生的机理、成因以及消除处理的措施等,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处理含有抗生素的模拟养殖塘水体,对比普通曝气盘与微纳米曝气的运行效果表明,微气泡发生装置能够大幅提高对臭氧的利用率,降低臭氧逸失率。普通曝气盘与微纳米曝气对UV254有较好的去除率,但普通曝气对CODMn的去除效果有限。臭氧微纳米气泡曝气对水中CODMn、微量甲氧嘧啶和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26. 1%,63. 95%和79. 52%。  相似文献   

4.
微纳米气泡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而在环境治理、水质净化、生物医学和提高农业生产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总结分析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原理、方式和物化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微纳米气泡技术应用于曝气、臭氧氧化、气浮、消毒及减缓膜污染等水处理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明确了基于微纳米气泡的水处理技术的效能强化与不足,展望了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以期为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9,(16)
微纳米气泡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微纳米气泡具有体积小较强的氧化性等特点,在浮选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微纳米气泡应用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目前对微纳米气泡的形成规律具有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特性等问题,微纳米气泡特性有待开发利用。简要介绍了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通过试验研究了该技术在喷涂废气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试验主要分为漆雾捕捉及废气净化两部分,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技术对漆雾的捕捉效果较佳,对废气的净化效率约为60%,可用作喷涂废气的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3):7-10
目的:探讨左旋聚乳酸(PLLA)及聚乙烯醇(PVA)为膜材的聚合物微气泡表面羧基化,对其形貌、粒径、稳定性及超声成像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对PVA膜材进行了羧基化修饰,通过红外光谱进行羧基化程度的表征。然后用羧基化前、后的PVA为原料分别制备了聚合物微气泡,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气泡形貌,Zeta电位检测微气泡表面电荷特性,并对羧基化前后的微气泡进行体外超声成像实验。结果:羧基化不会显著影响微气泡的粒径,但会改变其表面结构,形成诸多凹陷;Zeta电位检测表明,羧基的引入使微气泡的表面电荷向负电性移动,微气泡羧基化之后能够显著增强超声成像效果,延长超声成像时间。结论:羧基的引入既由于静电斥力提高了微气泡的稳定性,又可赋予其耦联其他活性物质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其超声成像效果。本研究为微气泡的生物医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微纳米气泡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微水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相同溶解氧浓度下,探究了微纳米气泡和普通气泡两种曝气体系下水体和底泥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组的溶解氧水平维持周期长于普通气泡组,微纳米气泡的缓释性和高效复氧性可使水体内的溶解氧浓度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微纳米气泡曝气对污染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优。对属水平微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几乎全部为好氧微生物,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67.90%;而普通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群落内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占比无明显差异,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41.36%。微纳米气泡曝气使好氧微生物成为绝对优势菌种,显著提高了水体的可生化性,从而加速了水体内污染物的降解。在没有对底床造成直接冲击的条件下,微纳米气泡的作用范围主要在水体,短期内对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氧化还原气氛对浮法玻璃微气泡的影响及对火焰气氛的要求,并提出了减少消除微气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微气泡水力空化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气泡水力空化装置强化混凝沉淀去除水体中的藻类。结果表明,微气泡水力空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除藻效果,减少混凝剂用量。当混凝剂投加量为1 mg/L时,水力空化预处理5 min,对藻类的去除率较空白样提高13%,而空化预处理20 min则藻类去除率提高30%。对藻类的去除率均为65%时,1 h的水力空化可以减少50%的混凝剂投加量。微气泡水力空化时间和空气流量对强化混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空化处理时间为10~20 min、空气流量为0.5~0.8L/min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优的除藻效果。p H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除藻率,在p H值=8的弱碱性条件下,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最为理想。水力空化也可以提高混凝对UV254和浊度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臭氧消毒技术具有灭活速率高、彻底,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在国内污水处理厂缺乏应用,且传统曝气方式下臭氧产生的气泡大,溶解性差,传质效率低。为此,将微纳米曝气技术与臭氧氧化相结合并用于污水消毒,考察了臭氧微纳米气泡的性能及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机制。结果显示,臭氧微纳米气泡的溶解性更高,曝气10 min时溶解性臭氧浓度就接近8 mg/L;微纳米气泡的爆破作用与臭氧分解过程能够协同促进·OH的产生;在实际消毒效果方面,1 mg/L臭氧微纳米气泡溶液在1 min内可去除106CFU/mL以上的大肠杆菌,比臭氧微米气泡灭活浓度高103CFU/mL。在0.2 mg/L腐殖酸的影响下,2.5 mg/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溶液仍能灭活107CFU/mL大肠杆菌,比臭氧微米气泡灭活浓度高102CFU/mL。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微纳米气泡能更快地将细胞破碎裂解,使酯酶彻底失活及DNA解旋。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3):149-154
低强度旋流气浮技术是基于弱离心力场的非常规气浮技术,利用离心力强化油滴与气泡的碰撞、黏附,可提高浮选效率。为了优化低强度旋流气浮的浮选性能,研究旋流强度、含油量、回流比和气泡注入方式(顺流、逆流)对浮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场处于低雷诺数湍流运动时,气泡与油滴能高效地完成碰撞、黏附、浮升,同时可避免湍流对气泡-油滴聚合体稳定性的破坏;低强度旋流浮选时,气浮筒对水力波动的适用能力强,且能有效地处理低含油量污水;气浮筒在顺流或逆流时具有不同的最优浮选区间,当入口旋流强度为17.0 g(顺流)或13.0 g(逆流)时,浮选效果最佳,当含油量为500 mg/L,回流比为20%~35%(顺流)或30%~35%(逆流)时,除油效率不低于75%。  相似文献   

12.
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性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述长期工程实践与室内研究资料表明,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是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引气剂,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含气量。掺引气剂可以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大量微小的、稳定的、均匀分布的气泡,这些气泡能使混凝土中可冻水结冰时所产生的膨胀得以缓解,起到减压的作用,避免混凝土遭受冻融破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景观水体夏秋季节易发生藻华现象,且藻类密度小,常规方法难以去除的特点,采用高密度微气泡层的表面吸附及过滤截留作用,实现细小藻类的迅速捕集和分离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当气液混合泵压强为0.42 MPa时,系统产生的微气泡平均直径为72.0μm,数量密度达到2.1×108个/L;在水力负荷为5 m/h、溶气水回流比为130%的优化运行条件下,对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3.4%。作为上海世博会期间景观水体藻类暴发的应急处理技术之一,可为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控制提供应用借鉴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印染废水经反渗透(RO)膜处理后产生的高盐RO浓水可生化性差导致生化方法不适用,并且难以通过传统物化方法得到高效处理,臭氧氧化技术因其反应快、不产污泥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印染废水RO浓水的臭氧氧化是传质控制反应,传统钛板曝气的低气液传质速率限制了臭氧氧化表观反应速率的提升。基于此,将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与臭氧氧化工艺相结合来处理印染废水RO浓水。采用半连续流试验考察了废水初始pH、盐浓度、加压停留时间、臭氧浓度和投加H2O2对印染废水RO浓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臭氧氧化法对印染废水RO浓水的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比传统大气泡法均有明显提升。在废水初始pH为7、臭氧投加量为3.3 mg/(L·min)、H2O2投加量为15.6 mmol/L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采用微纳米气泡处理120 min以后,对色度、UV254、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9%、79.1%、60.7%和56.2%,去除1 mg COD所需的臭氧量为1....  相似文献   

15.
引气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气泡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掺加引气剂和掺引气剂的中砂混凝土和细砂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抗压强度、冻融循环以及硬化混凝土气泡结构进行了试验与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掺入引气剂后增加了大量微小气泡(直径小于100μm),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当含气量相同时,随着水灰比的增大, 小于100μm 的气泡个数逐渐减少,大于100μm的气泡个数逐渐增多。同时,W/C为0.45或大于0.45时,气泡之间有连通现象,导致引气混凝土的抗冻性逐渐降低;当引气混凝土的气泡间距系数小于200μm 时,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冻融耐久性与气泡特征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快速冻融法,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气泡特征参数对混凝土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增大,粉煤灰掺量增多,受冻融混凝土耐久性指数显著降低,质量损失逐渐增大.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与气泡平均半径呈对数关系,为了保证混凝土抗冻标号达到D300,气泡平均半径应小于150 m且弦长大于50 m气泡的体积分数应小于4.5%.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与气泡数量呈抛物线关系,即气泡数量存在一个最佳值,为3 500个/cm3左右.混凝土气泡间距越小,其冻融耐久性越好;当气泡间距小于240 m时,混凝土具有高冻融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微米气泡一般是指直径<50μm的气泡,由于其具有比表面积大、上升速度慢、内部压力高等区别于普通大气泡的独特性质,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始应用于医疗、生物、环境治理等领域。介绍了微米气泡在环境治理领域主要的应用方向,展望了微米气泡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并讨论了现有技术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对原材料使用不当、施工方法不当和施工环境不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探讨气浮工艺的若干技术参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结合大量相关文献对气浮工艺的若干技术参数(包括预处理参数、气浮池水力学特征、微气泡特性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了一些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结论:①适当提高反应过程的G值和缩短反应时间可获得满意的气浮净水效果;②气浮池的水力学特征对接触区内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粘附结合、泡絮结合体的破碎及其在分离区的浮升等过程均有重要影响;③随气浮池表面负荷的增加则微气泡尺寸也应适当增大以获得好的气浮净水效果;④微气泡表面特性对接触区内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碰撞粘附过程有重要影响,气泡改性技术对强化气浮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万用波 《城市勘测》2014,24(4):19-20
将热化学与浮选法结合,应用于油泥的处理。在处理工艺试验中重点考察了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充气量等因素对油泥清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60℃、搅拌时间30 min、搅拌强度2 250 r/min、充气量0.2 L/min时,采用热化学浮选法对油泥的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油泥中的残油量仅为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