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地鼓舞作为哈尼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哈尼族地鼓舞自然退化日趋加剧。因此,多管齐下推进哈尼族地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哈尼族文化根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适应性,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和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影响民族服饰色彩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反映出人类在服装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深刻地理烙印。从全新的地理环境角度来说明民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3.
传统棉纺织技艺在中国纺织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棉纺织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对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进一步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呈现出的新时代特征,应从树立土布文化新观念、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制订土布认定标准、规范土布产品市场,开拓土布设计思维、贯穿手纺手织全过程等三个方面着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多样性,并体现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立 足点,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找到民族文化的根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 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世代积累的厚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搭载平台,有利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普及、认同和践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耦合效应中存在 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科学整合文化语义、载体创新、方向引领、审美意识提升等多重功能是纺织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挖掘的基本目标。而在实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循“由表及里、从古至今、以物到人”的基本走向,不仅能够实现中国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 还有助于实现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内涵、复杂的织造技艺、特有的实用价值,使其具有保护传承的价值。近几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增多。本文介绍了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它的产业化基础、产业化与传承保护的关系、产业化的影响,结合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可能路径,提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泉州北管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被称为"天子传音"的泉州北管音乐在社会相关机构的努力下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文章将在分析泉州北管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及现实传承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统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深入探索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北管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项目"多"、内容"特"、空间"广"的特征而被广泛关注.因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中所彰显的文化氛围改善、经济价值发挥和社会效益提升,而使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与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耦合的现实意义.在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政策衔接阻滞、生存环境恶劣、嵌融深度不够和经营运作滞后的实践困境.基于政府、社会、实施、市场视野发展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自贡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乡村振兴,并助推乡村振兴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传承、发展和利用价值,适合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目前在生产性保护中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保护的针对性不强、过于迎合商业性需求等问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应坚持活态传承原则、分类开发原则、创新驱动原则、产业融合原则.构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在创意环节可侧重于实行产业融合发展,在生产环节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不同作用,在流通环节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的作用,在销售环节可实行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时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为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整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帮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及高校艺术教育的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开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和开封高校艺术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工作的不足,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新研发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饮食烹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梳理和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纺织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纺织服饰类“非遗”)源自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 践,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认 同。因此,本文通过挖掘纺织服饰类“非遗”中所蕴含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契合度,分析纺织服 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探究纺织服饰类“非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路径。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和促进纺织服饰类“非遗”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绵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绵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几年来,绵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绵阳市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以期以个案的形式为其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艺术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推广、传承的重任,因此通过艺术教学形式与学术研究活动等多方位的艺术教育实践与交流途径,将纺织类非遗的多重社会价值与艺术高校教育资源相结合,以便加深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Vlog是视频创作的流行趋势,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要不断融入新兴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探寻 Vlog 视角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研究认为:第一,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专业化Vlog受众数量过少、缺少已认证的专业化Vlog账号、保护内容碎片化、Vlog内容同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程度低五个方面。第二,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加强与专业传承机构协作、融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合适的创作机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 Vlog 促进非遗产品销售这五方面入手。第三,“ 纺道服途”团队的Vlog平台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反响良 好,该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是巴渝水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正日渐从我们的视野里消逝,在重庆开展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清查,优先扶助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项目,扩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对非物质水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队的资助水平,创立具有重庆区域特性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品牌,加快发展包含有水文化舞蹈、水文化竞技竞赛和水民俗等内容的特色旅游开发利用,尝试进行生产性保护,推动重庆地区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科学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姿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内涵博大精深,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国家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核密度、空间错位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我国文化遗产分布的空间错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部呈现集聚分布态势,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聚在浙闽皖、黔湘桂渝、晋冀豫的省域边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2)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胡焕庸线以东区域“非遗”密度相对高于物质遗产密度,其中,以北京、上海的情况最为显著。3)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发挥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在局部发挥异质性作用。整体来看,社会环境因素作用强度显著大于自然环境因素,其中,人口密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为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协同性、整体性与原真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的文化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五禽戏是亳州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定位、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转变、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入手,明晰五禽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基本状况,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湖北"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为例,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认为生产性保护可激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是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利其代代相传为原则。应注重传承方式创新,以技术与知识的传承为重点,突出产品的个性与差异,着重体现人而非机器的价值,需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产性保护"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对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百色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以壮锦、绣球、刺绣为例,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政府支持性机制、加大产品文化创意、实施文化脱贫致富、开发电子商务市场、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等民族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