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国旗袍纹样的装饰图形作为研究对象,据现有研究中缺少的纹样装饰图形为中心点,通过对江南大 学“传习馆”丰富的旗袍服饰和书籍图片考察以及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在造型语言的特征、文化内涵与装 饰艺术等方面对民国时期旗袍中具象形图形纹样、抽象形图形纹样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现代旗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取了实物分析、图像比照、文献印证综合使用的分析方法,以刺绣为线索,民国的传统女装按裙、上衣、裤、旗袍分类梳理,从刺绣纹样、图案分布位置、刺绣技法3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民国传统女装刺绣规律与共性,从装饰的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风尚以及当时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学样式蕴含着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空间。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是自由性、游戏性和互动性;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是“短”为贵、“文学性”为上、“快捷性”为佳;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审美感知的综合性、审美感受的逼真性和审美接受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海派蕾丝旗袍,是指在海派文化影响下兴起的、以蕾丝作局部或通体装饰的一种流行新风尚旗袍。它的流行发展过程深受海派文化影响,在手工编织蕾丝的基础上,引进机器大生产人造纤维蕾丝后,极大促进了蕾丝旗袍的兴盛。同时,海派蕾丝旗袍所受追捧也离不开名流政要的影响,他们在公众场合所穿蕾丝旗袍,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女性之妩媚,将旗袍与体态之美结合得浑然天成,成为名媛和年轻小姐们效仿的对象。海派蕾丝旗袍作为海派旗袍的一个重要类别,可分为局部装饰及通体装饰2类,局部装饰即为镶边蕾丝旗袍,通体蕾丝旗袍即旗袍整幅均采用蕾丝面料。  相似文献   

5.
思想观念无声无形,但当它发生出现新质的变迁时,总会找到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来展示自己;反过来说,社会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新事物的出现,多半又可以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中追溯到原因。《旗袍里的思想史》这篇随笔从旗袍的改良、流行、演变过程中,即小见大,挖掘出了隐藏在旗袍里的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变迁的脉络,颇能发人深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划时代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此前浑浑噩噩的中国人开始了“发现  相似文献   

6.
张海容 《饰》2000,(1):40-41
1、着衣方式上的“中庸之道”二、三十年代的服饰是以融合为最主要特色的。女子剪发可以被视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旗袍开衫可以看作上与洋的融合。2、女子田发清代中后期一直到民国建国伊始,成年女子的发式一直都是暑。到了二十、三十年代,剪发之风日盛。据载,女子剪发的问题较早曾于1912年经人提倡、被人实行,但肇始虽早,为一定数量的国人所接受却晚一些,到二十年代尚且不成气候。二十年代剪发女子的数量开始增加,“女界剪发的人一天多似一天了”,曾有杂志介绍德国的电气剪发(《妇女杂志})1920年7卷3号),表…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授意设计并率先穿着,后人称之为“中山服”的,由设计到流行分为三个时期:设计时期,演变时期和发展流行时期。每个时期作了时间的界定,“中山服”特有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成为中会服饰史上流地时间长,空间广阔的服饰,为中华服饰文化树立一个丰碑。  相似文献   

8.
李婧晗  贺阳 《饰》2012,(4):49-52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为背景,从传统观念、规章条例、文化参考、大众心理及潮流趋势等多方面入手,举例描述民国各时期婚礼旗袍的头饰特点,进而阐述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消退的变化过程。文章从嫁衣配饰的这一个方面着眼,以小见大,窥探民国时期的服饰整体状态,也为民国服饰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旗袍的领子、门襟、袖子和侧衩等各方面的设计变化,论述了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旗袍经过演化、发展和创造,使中国旗袍曼具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一枝光彩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设计艺术以体现美感的独特形式为社会服务,而消费者则是通过对设计美感的感官认识来判别产品属性,并经过使用设计产品来实现审美体验的。为此,设计心理体验的研究应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它能让设计师从人的本质和特性中理解使用者需求,有效地缩小设计师和使用者的认知差异域,增加两者间的互动与沟通。文章在认识关感理论的基础上,对设计师“体验表达”与使用者“体验接受”进行深入探讨,以探索美感心理体验的实现规律.  相似文献   

11.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行为学应用于廓形感知评价研究,以90款不同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的旗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prime软件对旗袍的美感度、时尚度、适穿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旗袍的裙长和衣身廓形对美感度评价具有主效应,且2者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对于时尚度评价存在主效应,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对于适穿性评价存在主效应,其中裙长和衣身廓形对适穿性评价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的不同组合方式会影响人们对美感度、时尚度、适穿性的评价,这为设计开发不同感性需求的旗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阐述经济飞速发展时要冷静对待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要正确分析全球化、大同化的流行与审美,以便创造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民族精神的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14.
《饰》2008,(Z1)
本文以旗袍为对象,通过拆解元素,确定不变和可变因素进行排列组合,推衍造型焦点的设计方法,对系列设计款式进行了探索,证明即便像旗袍这种很定型的传统服装亦有较大设计空间,且规律明显,从而验证这种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和方便、快捷、多变、有序、高效率的特点,表现出某种定型服装仍有很强的开发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设计实质上是实用艺术,其内在的审美“意境”包括设计的功利意境、审美意境和伦理意境。设计意境的关学本质不是孤立的物象,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设计意境具有文化性、交互性、差异性、形式感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古代“五色”和现代“三原色”原理的色彩学方法分析蓝印花布的历史成因,认为“靛蓝美感”奠定了蓝印花布审美接受的基础。蓝印花布是中国蓝色艺术(中国青花瓷、青绿山水画、蓝衣蓝服现象等)中的一支,是人们“尚蓝情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黄厚石 《饰》2014,(2):76-80
本文从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研究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民国设计批评研究的价值与方法的论述,一方面强调民国设计批评的重要性,即民国时期的产业发展与媒体发展为设计批评提供了基础动力,决定了民国设计批评是中国现代设计的思想"启蒙";另一方面,指出民国设计批评研究有可能成为民国史或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一支。本文在对这些民国设计批评研究的基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的同时,试图寻找出民国设计批评研究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服饰仿生艺术的哲学和审美文化渊源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类艺术起源自然崇拜和原始巫术的方面论述了服饰仿生审美追求“真、善、美”的审美原则;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与“师法自然”观论述了服饰仿生的哲学内涵;从“回归自然”和“返朴归真”两个方面探讨了服饰仿生的设计理念,以此为发端探索人类与自然界在形式和精神上的统一是为了体现人类更深层次的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无省旗袍制版便利性,改善无省旗袍合体效果,提出了一种归拔与裁剪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文献资料和实物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人体特征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对典型款式无省旗袍进行结构与归拔工艺设计,提供局部归拔数值参考,以图文形式呈现归拔塑形步骤。在上述方法基础上采用3种面料制作样衣,并选取5名受试者进行样衣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制作而成的无省旗袍,以真丝面料制作效果最佳,能达到较好的穿着效果。结构设计与塑形方法的研究为无省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以便生产制造出符合人们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文章着重分析了影响产品流行的因素,总结了产品设计的审美特征,提出了产品的造型要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和设计产品的审美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