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研究近代对襟女褂的形制和裁剪技艺,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 馆、东华大学服饰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王金华收藏的近代对襟女褂实物及实物图像的观察、测量数据的整理、分 析和对相关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人的走访,得出近代对襟女褂形制在保持传统平面性的基础上,衣身整体造型是由 宽松走向合体,并出现西式服饰特点如戗驳领、肩线下倾、窄袖收腰等形制;对襟女褂在保持传统的“平面裁剪” 特点之外,还采用了“以后定前”的折叠裁剪法和利用“拉襟”方式对前门襟留缝份、加放量、做撇胸和使肩线 后移的裁剪特点,同时这也说明了在近代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正在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得传统服饰变得适体。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近代中国童衣的款式发展史,对童衣款式特征与变迁成因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基于《近代中国童装实录》中181幅实物及图像资料,对童褂、童坎肩的类型和款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童褂和童坎肩的款式繁缛,且偏短款;款式中门襟多为一字襟、大襟(右衽)、琵琶襟、斜襟、对襟,领型有圆领、立领及心形领,袖型有马蹄袖、箭袖、栏杆袖及短袖等;近代童衣款式变迁的成因主要在于西方服饰裁剪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礼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馆藏山东近代服饰进行数据采集,以山东近代服饰中的典型款式大襟袄和马面裙为例,对其形制、结构和工艺进行分析,利用CLO3D软件对服装进行三维虚拟试衣,并进行效果验证。将山东近代服饰与三维展示技术相结合,丰富了传统服饰的展示形式,为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齐鲁地区和江南地区女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女袄上的装饰图案,分析其设计方法与审美特征。通过对其装饰位置、装饰形式、装饰手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近代民间女袄装饰图案一般装饰在衣片、袖口、门襟、下摆等处;装饰形式以对称式与呼应式为主;装饰手法以刺绣、织染与镶边为主;这些设计方法构成了近代民间女袄图案装饰的整体的形式美,迎合了民间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近代民间服饰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中的近代民间服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取民间服装中的开衩进行研究,分析其形制、结构与装饰工艺。通过对开衩的位置、长短、缘边装饰的形制研究,以及直摆开衩和圆摆开衩上的区别、开衩的结构与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代民间服装多在下摆两侧缝处开衩,各个地区袄开衩高度较为近似,旗袍开衩高度反差较大,开衩缘边装饰也经历了由繁变简的过程。以此来总结归纳近代民间服装开衩的形制特点和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中的近代民间服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取民间服装中的开衩进行研究,分析其 形制、结构与装饰工艺。通过对开衩的位置、长短、缘边装饰的形制研究,以及直摆开衩和圆摆开衩上的区别、 开衩的结构与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代民间服装多在下摆两侧缝处开衩,各个地区袄开衩高度较 为近似,旗袍开衩高度反差较大,开衩缘边装饰也经历了由繁变简的过程。以此来总结归纳近代民间服装开衩的 形制特点和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代民间服饰门襟形式与裁剪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收藏的近代民间服饰的观察和测量以及走访了中式传统服装制作的工艺传人,对近代民间服饰中门襟的种类、形式逐一进行了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裁剪工艺进行了复原.  相似文献   

8.
陈芳 《饰》2013,(2):25-34
从图像和实物观察,一种女子服饰在明代首次出现,直至清初都相当流行,但中国古代服装史均未提及此服。经过笔者的初步考证,确定此类服饰当时的称谓为"披风"。本文就"披风"的形制、材料、流行时间、穿戴搭配方式以及流行的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追溯明代女子服饰形制的改变与西亚、中亚服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西风东渐,东西文化的碰撞使人们的服饰产生了新气象。文章检索了大量近代文献资料,从帽子的形制和产业入手,通过分析中、西帽子形制在民国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流行趋势,以及旧、新帽业在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民国时期帽子西化发展的规律,即帽子消费人群的扩大化、服装搭配的多样化和产业上由外及内的西化。  相似文献   

10.
童帽在汉民族民间服饰文化中独具特色,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实用与审美的本元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江南大学"传习馆"的收藏品为实物样本,将近代童帽的基本形制从其长短分为"帽圈"、"齐耳帽"、"风帽"三个大类进行归纳,对近代童帽的形制及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从而对童帽的造物思想进行研究,探索近代童帽中包含的民俗文化,了解近代育儿的禁忌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关于"深衣"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衣是我国服装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针对深衣的发展演变、形制款式、栽制特点、色彩纹样和材质等进行古文献研究,并分析其历史源流和文化底蕴,说明其儒学思想与服装造型的融合性,并探索深衣现代演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浅议鞋饰美     
<正>常言道“人靠衣妆马靠鞍”却很少有人提起“鞋子半身装”的说法.所说的服饰整体美.是一种统一的美.是一种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和谐之美,是流动的艺术品之美.它是形式美、精神美、视觉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鞋饰美也必须适应服饰美这种丰富的统一整体.就是说,漂亮的鞋饰必须与时尚合适的服装相搭配,方显动人.鞋的装饰作用不仅能衬托出服装的整体美,同时.又能有画龙点睛之效.增加人体本身的挺拔俊美,使其足下生辉.风度翩翩.关于鞋饰的设计,是随着服装整体造型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设计、造型和色泽要求同服装结构变化相协调一致,成为时装整体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应该怎样匹配才显得更美呢?  相似文献   

13.
《皇清职贡图》中蕴含中华传统优秀文脉,其图像切实的描绘和记录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为广西壮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证图册。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图像学研究法,融入民族学和服装学,通过解读和分析《职贡图》中 20 幅广西壮族服饰图像中的搭配形制、造型结构、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进而管窥清朝时期广西壮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其服饰的成因。这一研究呈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的真实性及延续性,为延续民族文化及创造性传化奠定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清代女琵琶襟马甲(编号HB-MJ001)为例,通过实物考证和实物测量的方法,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其造型、纹样等艺术元素进行探究,阐述和解读了此马甲造型语言和装饰语言背后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称。数千年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服饰的演变多姿多彩。然而,中国历代服饰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化之规律性是显而见的,即通过单一的“平面结构”所体现的统一的风貌和利用无穷的“衣缘变化”而追求的通异风格。在“平面结构”和“衣线变化”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在上篇中主要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论述“乎面结构”确立了中国服饰“以形传神”的审美原则;在下篇中论述“衣缘变化”造就了中国服饰线性艺术的审美取向。一、“平面”加“衣线”完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来构“平面结构”是指服装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古代服装门襟设计的影响元素及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又以我国现代30余款品牌服装为例,对门襟的艺术形式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门襟设计受礼制、政治、通商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现代服装门襟设计可归纳为6种基本方法,以平面形式为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但与世界门襟设计的先进理念相比,中国现代服装门襟设计还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7.
服装的结构平衡决定了整件服装的外观穿着效果,并与人体体型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服装结构平衡主 要表现在外观形态平衡和各部件造型的平衡上。文章对人体测量部位的特征和体型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人体 胸部、背部、肩部特征对结构平衡的影响,服装外观的造型平衡有对称式平衡与非对称式平衡两种,并指出对称 平衡是服装结构平衡的主要形式,并对服装各部件的造型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体体型特征对服装结构 平衡有很大的影响,各部位的外观形态平衡决定了服装结构的平衡,做好每个部位的细节平衡问题,才能达到整 体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提出中国古代服饰在形制、色彩、图案等各方面要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约束,从而达到人间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结构设计是服装造型的关键,它根据服装效果图,将立体的服装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服装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结构设计列表分析,可以清楚地扯到效果图款式与平面结构纸样的关系,找出服装款式的特征、服装构件的组合、人体与服装的关系、服装规格尺寸,以便快捷准确地绘制出的结构纸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