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 716.94 m~2、14 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 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高明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PLUS模型提取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20年~2030年高明区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7.48 km2、4.88 km2,林地、水体面积分别减少9.19 km2、3.09 km2的“两减两增”特点,形成了城市周边主要以耕地转变为建筑用地,偏远乡村周边主要以林地转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高明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三生空间”视角,以昆明市为例,从国土空间数量变化、重心迁移、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昆明市国土“三生空间”的结构特征,探寻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市的优势功能空间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所占面积超过区域总面积的70%;各功能空间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除农业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减少外,其余类型空间转入面积均大于转出面积;国土空间景观类型的异质性程度、土地利用均衡度和破碎化水平均降低,而集聚度和景观间的连通性在提高。该研究为今后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格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洞庭湖区1996年~2016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水域面积持续萎缩;②土地变化模式图谱中稳定型图谱为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稳定与耕草交替"特征;③以低和...  相似文献   

5.
何裕平 《城市开发》2023,(5):106-108
目前,南京市首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报批过程中,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将南京建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此目标导向及资源环境双约束背景下,必须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本文首次从经济及人口承载力、空间布局紧凑度、内部用地结构方面对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及空间绩效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地、经济匹配度。提升土地利用的绩效,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作用、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进低效用地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市1990-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和卫星图片等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模型分析,归纳出了其动态变化规律,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林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地形地貌、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状况,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8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动态度、变化幅度等方法来分析西海岸新区的土地使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2018年,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表现为:在数量上,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增加74.36 km2,林地变化幅度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大,达到298.63%,耕地和水域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其他用地则呈现出减少的态势;在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状况以老黄岛最为活跃;从土地利用转移结果上,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相互的转移,其他用地的转化最为突出;总体而言,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了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县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将高原坝区城市姚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IS 10.2及Fragstats 4.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9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移态势显著增强,林地类型变化量最大,以转入转移模式为主,转入量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则是通过侵占耕地进行扩张,其他地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分布方面来看,2012年~2019年姚安县整体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低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且逐渐向周边乡镇蔓延,中高生态风险区则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  相似文献   

9.
杜文武  胡瑶  刘渝杰  眭淼 《园林》2023,(10):4-13+66
位于自然保护地边界以外的毗邻区,土地超载、破坏性利用及管控乏力现象普遍,对自然保护地本体造成严重威胁。科学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理解毗邻区土地利用变化对自然保护地本体生态安全影响,进而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的重要前提。运用PLUS模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00-2020年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地毗邻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并设置自然发展、城镇发展、生态保护三种情景,模拟预测2040年保护地毗邻区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金佛山自然保护地毗邻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2000-2020年间,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转入来源主要为林地和耕地;(2)PLUS模型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地毗邻区土地利用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较好,其中,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解释力度最大的驱动因子均为NDVI指数和人口密度;(3)PLUS模型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地毗邻区的适用性较强,总体精度为0.95,Kappa系数为0.92,远高于0.75;(4)三种情景下,地类变化趋势均为林地、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由保护地毗邻区逐渐向本体边界处蔓延。...  相似文献   

10.
张航  许文豪  刘江  张雪葳 《住区》2022,(3):144-155
聚焦耕地与建设用地冲突情景,基于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构建县域耕地与建设用地冲突协调方案:首先,构建耕地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得到每个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适宜性概率;其次,开展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规模评价,以资源限制、空间约束、环境容量等短板要素评价用地的合理规模;最后,将适宜性概率作为土地利用转化规则,合理承载规模作为土地转化量,在GEOSOS开展用地冲突协调模拟。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模型经过Kappa系数检验为0.76,能够有效模拟现实情景。对用地冲突协调研究的贡献体现在:1.整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双评价”部分成果,促进形成长期有效的用地规模和空间约束;2.从主体利益出发开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并充分考虑政策因素影响,有利于判断用地发展的合理性和潜在影响;3.通过集成适宜性评价和承载规模评价形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