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三穗特色黄皮蛋加工过程中凝胶形成及颜色变化机理,以黄皮蛋无铅腌制工艺为基础,测定并分析黄皮蛋加工过程中蛋清游离碱度、微观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质构特性、色差、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腌制过程中(0~18 d),蛋清游离碱度不断升高,离子键作用力先升高后降低,氢键作用力、疏水作用力、二硫键作用力则逐渐增加;蛋白从粗毛孔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的三维网状纤维结构;在第12天时,凝胶质构特性各指标总体最高,β-折叠和β-转角为主要结构。腌制12~18 d,高碱度导致凝胶结构被破坏,网孔变大,离子键作用力及质构特性指标水平呈下降趋势。腌制结束(18 d)后,蛋清游离碱度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质构特性指标水平整体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凝胶结构自我修复,网孔紧密,凝胶结构稳定。维持凝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为离子键和二硫键,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叠和β-转角。在色泽形成过程中,羰氨反应与蛋白质分解同时进行,蛋清还原糖含量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蛋清红绿度(a值)和黄蓝度(b值)逐渐升高,颜色逐渐变黄变暗。腌制结束后,蛋清各色泽均无明显变化,形成稳定的金黄色。综上可知,黄皮蛋腌制阶段的6~12 d是控制品质的关键阶段,腌制结束后常温放置6 d,蛋清凝胶性质略微提升,色泽稳定,产品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研究皮蛋加工过程中蛋黄形成特征黄绿色(或墨绿色)及在贮存过程中某些皮蛋又失去这种特征色调的化学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皮蛋蛋黄的呈色反应过程是:(1)在强碱性条件下蛋白物质中含硫氨基酸降解产生硫离子(S~(2-));(2)硫离子将蛋黄中高磷蛋白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并与之形成硫化亚铁而显示出特征的兰绿色;(3)由蛋黄中固有的黄色素同这种兰绿色复合作用形成最终视觉上的黄绿色或墨绿色。某些成品皮蛋在贮存过程中,蛋黄从特征墨绿色“还原”成原有的黄色反应过程,是硫化亚铁在水份参与下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三价铁和元素硫,失去了兰绿色成份。蛋黄中深浅不一的色层是由蛋黄的各层次含铁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贵州三穗特色咸鸭蛋腌制过程中,蛋黄凝聚过程的变化及关键控制点,采用低盐腌制,检测氯化钠作用下,蛋黄凝聚部分的蛋白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腌制8 d时,离子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增强,氢键及二硫键减弱,α-螺旋与β-折叠的占比降低,γ-随机结构与β-转角的占比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发生变性,NaCl改变了低密度脂蛋白结构,蛋黄的蛋白质-脂肪乳化体系被破坏,未发生聚集形成凝胶结构。腌制12~16 d时,离子键强度减弱,氢键、疏水作用、二硫键含量增加,α-螺旋结构占比继续下降,γ-随机、β-折叠、β-转角结构占比均略有上升,蛋黄蛋白质分子发生聚集,并出现较明显的松沙口感,出油量在40%以上。腌制16~28 d时,低密度脂蛋白结构继续更新,蛋黄水分继续流失,为脂质分子聚集形成油滴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蛋黄的脱水与蛋白质凝胶的结合使蛋黄最终成为球状凝聚体。观察腌制过程中蛋黄凝聚部分的微观结构,发现蛋黄颗粒逐渐减小,排列紧密,且出现交联作用,这是腌制咸蛋黄产生特殊的松沙感的主要原因。结论:腌制12~16 d是咸蛋黄形成独特松沙口感及渗油现象的关键阶段,蛋白质分子的聚集有利于油脂渗出...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鸡蛋为试材,采用浸泡法加工工艺,探讨KOH对加工鸡蛋皮蛋中蛋清、蛋黄的pH值、色泽及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等质量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旨在为研发K+型鸡蛋皮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5.5% KOH处理的皮蛋,在感官品质及质构特性方面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减压法腌制皮蛋过程中,不同时期脂类物质的变化。减压法皮蛋的加工条件为:温度20℃,真空度-0.08~-0.1 MPa。腌制过程中蛋黄总脂肪含量几乎不变;胆固醇含量降低约25%,磷脂含量也有明显下降(约19.1%),游离脂肪酸含量先增加后几乎保持不变,在化清期和成熟期达到最大值(3.56%);GC/MS共检测到15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5种,腌制过程中,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滚揉是很多肉制品,特别是西式火腿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具有促进发色、加快腌制、改善质构等作用。文中通过色差仪、发色率、肌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合感官评定,对猪肉腌制过程中色泽受不同滚揉工艺处理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发现猪后腿肉各项色泽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加压滚揉腌制时间比传统的真空滚揉腌制时间降低了33.3%,时间由传统的真空滚揉腌制12h缩短至加压滚揉腌制8h,使得猪后腿肉的色泽达到了传统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滚揉腌制工艺处理对猪肉腌制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滚揉是很多肉制品,特别是西式火腿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具有促进发色、加快腌制、改善质构等作用。文中通过色差仪、发色率、肌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合感官评定,对猪肉腌制过程中色泽受不同滚揉工艺处理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发现猪后腿肉各项色泽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加压滚揉腌制时间比传统的真空滚揉腌制时间降低了33.3%,时间由传统的真空滚揉腌制12h缩短至加压滚揉腌制8h,使得猪后腿肉的色泽达到了传统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8.
腌制方法对鸭蛋黄成分变化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鸭蛋在草木灰包裹法和盐水浸泡法腌制过程中,水分含量、盐分含量、R值与Q值,蛋黄总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和巯基含量的变化以及成熟(7周)后两者蛋黄的感官品质。7周内,随腌制时间的延长,浸泡法鸭蛋黄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包裹法鸭蛋黄,盐分含量却高于包裹法;蛋清R值高于蛋黄,灰蛋的R值、Q值都低于盐水蛋。第7周,灰蛋和盐水蛋的Q值上升为0.88和0.90;脂肪占湿重的含量上升至48.45%和50.67%,而腌制期总脂肪量是没有变化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至6.75%和6.08%;表面巯基和游离巯基下降至0.31、0.28mmol/g蛋黄和1.68、1.34mmol/g蛋黄。灰蛋蛋黄在形态、滋味和气味方面明显优于盐水蛋,感官评分分别为88.9和78.65。  相似文献   

9.
真空浸渍对大头菜腌制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周芬  潘思轶  徐晓云 《食品科学》2018,39(14):36-41
目的:研究真空浸渍工艺对腌制大头菜品质影响。方法:采用物性测试仪、色度计对大头菜的质构特性、色度进行测定,采用滴定法、干燥法、分光光度法等对大头菜的氯化钠、水分、总酸、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头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腌制过程中,氯化钠、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逐渐升高,脆度先升高后降低,同样处理时间内,真空浸渍组大头菜的各项指标明显比常压浸渍组大头菜的变化快;浸渍液含盐量20%的真空浸渍组大头菜各指标变化速度最快,腌制时间为90?d时,大头菜的各项理化指标、感官指标达到稳定;浸渍液含盐量20%真空浸渍90?d的大头菜与传统腌制工艺制备的大头菜挥发性成分不同,分别为27?种和31?种。综上,真空浸渍能提高大头菜腌制速度,缩短腌制时间,但需要联合微生物发酵等技术手段以保持传统大头菜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萝卜低盐腌制过程中脆度变化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腌制过程中,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其质地逐渐变软。该研究通过检测萝卜腌制过程中水分、食盐、总酸、乙醇不溶物等含量的变化,研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活性随腌制时间与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不同腌制时期萝卜的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腌制萝卜样品的脆度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酸含量与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分含量与脆度间相关性较低(P>0.05)。原果胶、乙醇不溶物、木质素与萝卜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纤维素含量与脆度相关性较低(R2为0.832 3)。萝卜腌制过程中纤维素含量由2.96%降至2.34%,变化幅度较小。腌制萝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腌制的进行,其细胞壁逐渐皱缩、塌陷。  相似文献   

11.
皮蛋加工过程中流变与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流变仪与质构仪测定皮蛋在加工过程中不同时期蛋白与蛋黄流变与凝胶特性,研究其变化规律。流变分析结果表明:皮蛋在腌制期间其蛋白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特征,其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剪切稀化流体;蛋黄从非牛顿流体的胀塑性流体逐渐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明显降低。质构分析表明:皮蛋加工过程中蛋白凝胶的硬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略增大的趋势;弹性呈先增大,再减少,然后保持不变的趋势。蛋黄凝胶的硬度呈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弹性则呈先增大,再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新鲜鸡蛋为原料,采用现代“锌法”腌制工艺加工鸡蛋松花蛋,并分析松花蛋内蛋白质凝胶变性、色差等随腌制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松花蛋内游离碱度、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显著上升,蛋白质凝胶能力逐渐降低(P<0.05),在腌制28 d后变化趋势逐渐稳定(P>0.05);松花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主要表现在腌制0~14 d,大于86.6 kD的蛋白质逐渐分解;随着松花蛋内碱度的增加,小分子肽类物质(14.3、10 kD)不断累积,蛋清及蛋黄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腌制21~28 d后无明显的变化;腌制时间对鸡蛋松花蛋颜色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蛋清及蛋黄颜色变化与腌制时间、游离碱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显著负相关;主要表现为在腌制过程中L*、b*值变化趋势与a*值变化趋势相反,蛋清及蛋黄整体颜色变化(白度值)趋势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蒸馏萃取提取皮蛋蛋黄与新鲜鸭蛋蛋黄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优化蒸馏萃取条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皮蛋蛋黄中鉴定出74种物质,烃类11种(相对含量13.248%),醇类5种(相对含量7.337%),醚1种(相对含量0.499%),醛5种(相对含量3.951%),酮2种(相对含量1.478%),酸10种(相对含量6.604%),酯20种(相对含量36.273%),苯2种(相对含量8.127%),含硫及杂环等物质9种(相对含量16.602%)及硅化物9种(相对含量5.781%);与新鲜鸭蛋黄相比,醇类、苯类、含硫及杂环等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酮类含量显著减少,相同物质仅占30%,说明鸭蛋黄经过腌制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极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Electron-beam irradi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xidation of docosahexaenoic, arachidonic and linolenic acids, and cholesterol in egg yolk powder. Arachidonic-acid content was reduced from 4.58% to 3.07%, and total cholesterol oxidation products increased from 11 μg/g to 467 μg/g after 5.0 kGy irradiation. Further oxidation occurred during storage. Vacuum-packag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the use of antioxidants had no effect on the fatty acids and cholesterol oxidation during irradiation and storage. Irradiation caused color change in egg yolk powder. The Hunter color a- (redness) values decreased from 3.89 to 2.48 and 1.94, respectively, after 2.5 and 5.0 kGy irradiation. Hunter color a- and b-values were also decreased during storage. Vacuum-packaging and antioxida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lor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无重金属盐皮蛋易出现的“碱伤”、“烂头”等问题,改善无重金属盐皮蛋品质,本研究以鸡蛋为原料,采用清料法腌制皮蛋,加入葡萄糖、单宁、葡萄糖酸-δ-内酯三种非金属腌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最佳添加量,之后进行复配,以蛋清硬度、游离碱度、色度以及蛋黄硬化率为指标,结合腌制20 d皮蛋的感官评价及蛋壳微观结构,考察各复配组对皮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0.7%葡萄糖、0.5%单宁、0.7%葡萄糖酸-δ-内酯腌制组皮蛋碱伤程度均有所改善,其中0.7%葡萄糖酸-δ-内酯改腌制组改善效果最好。最优复配组为0.7%葡萄糖+0.7%葡萄糖酸-δ-内酯,腌制20 d,皮蛋蛋黄硬化率为86.69%,蛋清硬度值为183.584 g,蛋清游离碱度为240.371 mg/100 g,色泽为深红棕色,感官品质最好,未出现“碱伤”和“烂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咸蛋黄成熟机制及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咸蛋黄在腌制中的蛋黄指数、出油、起沙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影响因素,归纳出成熟机制主要是食盐的渗透作用和脱水作用引起蛋内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腌制温度、腌制方法、保藏时间、食盐用量、酸性、碱性添加剂等因素都会影响蛋黄品质,在加工中对其进行控制,对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减压抽真空技术加工糟蛋,采用FTIR研究糟蛋加工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蛋黄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糟蛋腌制过程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变化不明显;而β折叠和β转角在腌制过程中互相转化,在腌制30 d时变化最为明显:β折叠含量明显上升至37.70%,β转角明显下降至16.32%。研究结果表明糟蛋在腌制初期,蛋黄蛋白质在酸性条件、钙离子以及钠离子的影响下,蛋白质天然结构展开,蛋白质分子间的次级键断裂,蛋白质肽链结构打开,二级结构含量发生变化;而在腌制后期,pH值保持恒定,蛋白质二级结构恢复,与生蛋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低糖果脯生产工艺中护色与硬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18(37)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复合护色液组合对低糖果脯的护色、硬化效果,通过追踪测定处理后果胚的褐变度筛选复合护色液的最佳组合配方。结果表明:柠檬酸和VC 分别在质量分数0.30% 和0.06% 时果胚褐变度最小;采用1.5% CaCl2+1.0% NaCl 复合硬化时,果坯软硬适中,外观整齐,口感较佳;就护色时间而言,果胚在处理2.0~3.0h 时褐变度有最低值。SPSS 分析结果表明,VC 的护色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CaCl2 达到显著水平,柠檬酸、NaCl 和护色时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后确定最佳工艺组合为0.30% 柠檬酸+0.08% VC+1.5% CaCl2+1.2% NaCl 复合护色处理3h,此时果胚褐变度最低,具有良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