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似乎这是永恒的哲理,是说给读书人听的。“行万里路吃万种食”,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哲理,对此咱老百姓相信。若是再把后面这句话讲得通俗些,那就是走到哪吃到哪。笔者是走到哪里都要吃的,一是生来好吃,为饱口福;二是混天度日,不吃饿得慌。东南西北的旅行,变成了东南西北的吃。天长日久,便把各地的吃作起比较来。比如,吃在广州和吃在成都就不一样。广州与成都,应该是我们中国最讲究吃的两大城市了,不过两地的吃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大体上说,广州菜肴重主料,成都菜肴重佐料。广州菜肴对主料的…  相似文献   

2.
刘思龙 《烹调知识》2003,(10):36-37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说给读书人的;行万里路吃万种食,是我的亲身感受。前不久去了趟尼泊尔,吃“尼食”。又到了距加德满都300多公里的白拉哈瓦,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游人很多。我徜徉在佛祖的诞生地,还意外地吃了一回印度餐,真算得上是巧遇。记了下来,借贵刊一角,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萝卜情结     
陈根生 《美食》2006,(1):56-57
我的家乡如皋称得上是萝卜王国,一年四季市场上铺天盖地,都用河水(农民说井水、自来水都不理想)洗得雪白光洁,街头巷尾更有声声吆喝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哪吃萝卜粉嫩的,空心麻人是我的:不甜不要钱,先吃后把钱……”  相似文献   

4.
那次聚餐,朋友们边吃边聊天,话题转到了女人的穿着上.小汪对老婆苏苏说:“要我说呀,你得跟咱大嫂好好学习穿衣服的品位.瞧她穿什么衣服都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哪像你,总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家子气.”苏苏脸上闪过一丝不悦,尴尬地冲我们中的大嫂说:“大嫂就是有气质,身材又好,把衣服都衬得高档了!”  相似文献   

5.
虽然说:饮食男女,人之性也。但说起吃来,除了过去的一句问候“您吃了吗?”之外,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和现在相比。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年代,说一个人缺乏斗志最轻的一条就是讲吃讲穿,继续上纲上线就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的一位女同学是一个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她处了一个很不错的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很想变得聪明些,听说鱼里含有大量磷质,吃后能补脑,便向马克·吐温请教,问他是否吃下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马克·吐温幽默地回答说:“看来,你要吃一对鲸鱼才行.”这种把人的聪明程度与吃鱼的多少等同起来的想法固然好笑,但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把衣服变成文化,美其名曰“文化衫”,似乎就是几年前的事。因为年龄关系,我没有赶上那个时尚。但说句心里话,看见一个姑娘背上写着“烦着哪,别理我!”从街上走过,我还是觉得很有一种味道。说“把衣服也变成文化”,这话其实不通,因为衣服本来就是文化,所以服装文化是也。人从光着身子到披上树皮、再到把树皮变成今天令在眼花缭乱的时装,谁也不能不论衣服本来就是文化。  相似文献   

8.
主观的味觉     
张正 《新食品》2007,(29):166
我小时候挑食,凡是有“别”味的都不吃,比如羊肉、茴香、香椿芽、香菜等等.工作以后走南闯北的,走哪吃哪,不可能都顺自己的口,只好让嘴委屈一下。结果一来二去,竟然把嘴锻炼出来了,原来不吃的现在全吃了,不仅吃,而且吃出了滋味、吃出了兴趣。原来.这些食物独特的味道是那样让人着迷,这是享受!  相似文献   

9.
吃老酒     
《中外食品工业》2006,(11):64-65
江浙沪一带人把“喝酒”说成“吃老酒”,这老酒多指黄酒。“吃”是地方方言,除了传达黄酒是小口小口地抿之外,还无意间道出黄酒的小玄机,黄酒可以用来做菜,确实“吃”得。  相似文献   

10.
可比秦始皇     
晴天 《饮食科学》2008,(5):52-52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艰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净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许地山《落花生》  相似文献   

11.
李炳来 《饮食科学》2013,(11):44-44
人们习惯把理想中的美食概称为“山珍海味”,更有人特别迷信所谓的“海鲜大餐”。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足真谛.吃顺了哪一口,哪一口就是美味。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北风味不断交融,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再加上人们更加崇尚自然,于是一些地方名吃,纷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的画画得好,早已扬名世界,张大千的菜做得好,则鲜有人知。一般人只知他讲究吃,殊不知他更懂得该怎样去讲究吃。张大千之精于食道,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他说:“我先父讲究吃,家母精烹调,旧时成都最有名的一家川菜馆荣乐园,就是我家里的大师傅出去开的。”家里讲究吃的人,不一定就知道如何做菜,必须还要自己有兴趣去研究。菜好,应当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菜差,则要指得出它哪一点未做对,应如何改正?不过大千先生倒是能说出个道道来。有行家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最有名气的中餐大师傅,都是张大千…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家庭里,老公和老婆之间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买这种酱油呢?”“不然要买哪一种?”“就我们家常吃的那一种啊,你不会吃了十几年都不知道吃的是哪一种酱油吧?”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天下是稻田;田野漫无边,十字畦埂间。东南西北中,四面八方通;根深叶茂盛,稻穗便形成。这说的就是“米”。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主食品之一。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凡以稻米为主的地区,人体所需的热量,有百分之八十都来  相似文献   

15.
熊掌的滋味     
说起美味,从来就有“熊掌与鱼不可兼得”之说。如今,除了列入保护动物名单的少数珍稀鱼类外,各种鲜鱼都是人们饭桌上的常见菜肴。熊掌则不然,不仅百姓居家菜谱中没有,就是饭馆酒楼里也不经营———谁敢斗胆冒犯法律呀,甭管哪一种熊都是国家保护动物,随意拔一把熊毛已属不太自重,何况杀熊剁掌烹菜下酒呢。人也真怪:越是吃不到的越是想尝尝;越是不准吃的越想偷偷地吃。于是许多地方便冒出了或明或暗的专门经营野味的餐馆,五花八门的飞禽走兽都宰了烧了端上桌来卖与食客,哪顾得政府还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条文。有时我不由得自忖:…  相似文献   

16.
三刀     
靳敏 《饮食科学》2009,(2):56-56
三刀是一种普通甜点,普通但不普遍,并不是在东南西北全国各地都吃得到,严格地讲,三刀在徐州以北是一种普通甜点,也称“蜜三刀”,所谓“蜜”,是因为它是以糖、油和面,用糖、油裹体的一种食品,每个之间扯扯拉拉粘连着少许糖液。三刀非常甜,再爱吃的人都不会一次吃十块八块下肚,多了太腻。  相似文献   

17.
崔戈  周航 《四川烹饪》2004,(12):14-15
重庆人懂吃,总结出了“吃菜吃味道,风味更重要”的十字真言。作为普通消费者,他们竟然能把味道与风味这两种概念区分开来,不愧是吃客当中的明白人。那么“味道”与“风味”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说白了,味道就是人们对食物的味觉反映。  相似文献   

18.
我以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自古不变的真理。试问现在看我文章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哪一个不是一路吃过来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很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吃得很努力”。那当然了,每一个热爱自己的人,都是很懂生活情趣的人,而懂得生活情趣的首要一条就是:会吃!  相似文献   

19.
重庆人的吃     
重庆人能吃、会吃,重庆人说:“吃的就是本分,吃的就是福气.”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但重庆人更讲究吃.重庆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和谐?从字面上看,“和”就是“禾”加“口”,即左边是“粮食”,右边是“嘴”——人人有的吃,人人吃得好就是“和”;“谐”就是“言”加“皆”,即左边是“说话”,右边是“大家都能说”——人人能畅所欲言就是“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