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8)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南宁市中学生为例,通过运用调查问卷法和座谈讨论法,试图探寻和调查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也借此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青少年受众树立理性向上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融合形态逐渐成熟,媒介环境的改变促使受众观念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媒介受众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媒体才能赢得受众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受众观念的转变,指出了当前受众观念的总体特征即权利主体,并从媒介、受众及媒介和受众关系三个层次分别阐明了受众观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它们就像无形的手,日复一日的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的"培养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4)
新媒介的产生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消费娱乐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改变,大众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成为"主流",生活中时间的碎片化,也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数字化为营销渠道注入新活力,营销方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本文以电影《楚门的世界》为例,探讨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人们扮演的媒介角色,指出在当今社会正确发挥媒介功能以及受众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4)
随着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媒介传播的方法、途径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电视媒介在受众市场中的定位愈发细化。而细分的受众对媒介的经营以及观众的吸引起着基调性的作用。所以每个媒介的定位在吸引受众、展开市场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进而才能形成自我品牌。这也是现今成功的媒介集团所共有的一种特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受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博客的产生挑战了传统"把关人"的地位,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使用与满足",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媒介对于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设置议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1)
从传播学视角来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颠覆了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方式,都改变了受众对于电影的传统认识。基于视频传播多元化,受众结构和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微电影的传播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种媒介文化正与传统的电视媒体走向融合,为人们提供一场参与式、分享式的视觉盛宴,并担当传播社会文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