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LOS影像数据土地覆盖分类及景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三种途径对土地覆盖进行分类,以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做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有较好的效果。以最大似然法为例,通过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等进行不同特征组合的分类,探讨其对分类的影响。研究表明,NDVI、对比度、均值参与分类后,对分类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三者与原始波段的结合分类精度最高。基于分类结果做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以耕地为主导,再加上城镇和农村聚落用地,约占到整个研究区的82%,表明景观所受的人类活动干扰和压力很大、生态风险高。因此,必须强化黑河中游绿洲荒漠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适当约束耕地和聚落用地的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景观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应用GPS实测点,对ALOS全色数据进行了几何精度的测算,得出ALOS全色数据的精度,能够达到2.5米的标称精度,因此能够满足1:10,000比例尺的制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是多时相数据获取的有效保证。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利用ALOS PALSAR双极化数据开展土地覆盖识别研究。首先基于多时相的强度数据构建时相稳定性指数,基于重复轨道干涉数据的相位信息计算相干性,以此分析和描述该地区典型地物的雷达数据时相特征。然后以典型地物的时相特征为基础,构建决策树分类器,进行土地覆盖识别。最后以实地考察数据、ALOS AVNIR\|2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为参考,进行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价,总体精度达到81.43%,比利用不同时期的后向散射强度图像为输入波段的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63.06%)高出很多。结果表明:在分类中有效融合时相信息,可以充分提高地物的可分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的景观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如何充分地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以及地学特征进行更为微观的遥感监测或大比例尺制图是高分辨率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地形复杂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SPOT5原始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方法,实现了不同尺度地物信息的分层提取。基于上层的分类结果对特定地物进行影像分割,选择合适的特征参数,并通过多次试验建立影像对象的隶属度函数,或利用最邻近分类法,逐级分层地提取了研究区的景观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以快速方便地对地形复杂条件下研究区的SPOT5遥感影像的景观信息提取,精度为76%,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提供了更为快速、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县级尺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究——以徐州市睢宁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3S技术及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1995-2005年徐州市睢宁县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并使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睢宁县2010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5-2010年徐州市睢宁县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呈破碎化趋势,土地利用斑块数增加,斑块平均面积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上升,平均分维度小幅上升,散布与并列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在下降。随着城镇扩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加剧,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景观格局尺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景观生态学还是在遥感领域,尺度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考虑景观的粒度效应,很少涉及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多源遥感影像,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并从不同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角度进行空间粒度放大试验,探讨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具有尺度效应,其所反映的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宏观上是一致的,但类型的边界、形状和数量均产生较大的差异;景观格局指数能反映不同遥感影像所记录的地表信息,从不同遥感数据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角度定量化判断尺度放大过程中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特征信息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提升城市景观动态特征变化预测精准度,提出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动态特征变化预测仿真研究.分析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确定景观分类体系,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创建景观格局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度计算公式;采用IDRSI软件转换城市景观格局数据格式,获取景观格局的转移概率矩阵,规定适宜性图集约束条件,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下游沿岸县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位于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格局计算软件,分析了该区域1990、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如下:研究期间居民点与建设用地增加2934.87 hm2,其它类型用地减少,尤其是旱地、水体分别减少1084.81 hm2、1717.92 hm2;以种植业用地为基质(旱地、水田用地比例之和近80%)的农业景观较为稳定,但农业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较低;人口数量、粮食生产、对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宋来福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5,(3):84-86
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时期需科学地处理城市棕地资源。文章以攀枝花市的城市棕地为例,从生态、艺术、历史和景观四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城市棕地的合理利用,基于城市景观学与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棕地合理改造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极化干涉理论的发展以及全极化卫星的发射,为极化干涉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展极化干涉SAR提取DEM的研究对于解决单极化干涉SAR在植被覆盖区DEM提取精度较低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泰安地区的一对ALOS PALSAR全极化干涉数据,利用相干性最优方法和最大化相位中心分离的方法获取极化干涉信息,并通过对优化后干涉信息的滤波、解缠、基线精确估计等处理来提取DEM,最后将相干优化的结果与传统HH、HV、VV单极化干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法较单极化干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干涉图的噪声,减少相位解缠的残差点,提高解缠相位的质量,并且不同优化方法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数值半径方法获取的DEM精度要好于其他两种优化方法;通过等值线-Goldstein二级干涉SAR滤波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单极化和优化干涉图的质量,降低残差点,提高相位质量,在水体覆盖的区域通过滤波窗口的设置可以很好地改善DEM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张春庆 《数码设计:surface》2014,(4):71-73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首先来自于色彩,当人们看到色彩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景观也不例外。景观设计中若能发掘人内心深处对色彩的认知并结合传统因素、文化因素。走景观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又不失个性之路才能体现设计为“人”,创造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景观。也正因为如此。景观的色彩选择显得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4.
用景观格局指数来描述景观格局及结构特征,建立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采用SPOT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对武汉东部城乡交错地带的土地覆盖景观进行计算,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37种常用的格局指数进行了选择并比较不同粒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景观格局指数都存在相关关系,故用一组不相互独立的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则不具有说服力。通过因子分析我们把景观格局指数简化为3个主要的公因子:聚散性/多样性指标,面积、边缘指标和形状指标。这3大类指标的具体格局指数虽因粒度大小的变化有所改变,但在每个尺度层次上都呈现相似的特点,都能较好地表征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特征,反映城乡交错地带的景观格局特点。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不同的研究区域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进行景观的空间格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城市问题研究热点。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能够监测到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被广泛地用来进行城市扩张研究。对于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最新研究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法,大量涌现的景观指标为景观格局定量化表达提供了基础。目前对于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描述过于笼统,一般是对整个研究区域提取全局景观格局及其时间变化。通过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划分的景观格局提取与时空变化检测方法,并运用此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基于网格划分的景观格局变化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数量、位置和模式,为理解城市扩张行为以及城市扩张建模提供了相比较于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之外的另一种知识。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从城市景观的色彩入手,观察城市景观的色彩特征,研究城市景观的色彩规划与设计。并以天津城市景观的色彩研究为例,指出了天津城市色彩是红色系的人文色彩和无色系的国际色彩,并以此为基础指出了天津城市色彩的设计定位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位于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格局计算软件,分析了该区域1990、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如下:研究期间居民点与建设用地增加2 934.87 hm2,其它类型用地减少,尤其是旱地、水体分别减少1 084.81 hm2、1 717.92 hm2;以种植业用地为基质(旱地、水田用地比例之和近80%)的农业景观较为稳定,但农业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较低;人口数量、粮食生产、对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及其梯度分析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张掖绿洲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提取了从1987年到2002年间张掖绿洲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信息,并使用FRAGSTAS移动窗技术获取了所选景观指数的梯度变化分布图。通过分析张掖绿洲内各景观类型的时空演变及景观指数的梯度差异,研究发现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防护林带、河流及灌溉渠系等廊道景观是景观指数梯度变化中的峰值或谷值所在,对绿洲生态安全格局起到了关键性的控制作用。利用廊道景观的空间特性和景观结构的梯度概念,本文对张掖绿洲景观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验证了景观梯度理论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在绿洲植被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安全分析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景观格局是地貌格局、土壤格局、水资源格局、植物分布格局及生产力格局等的综合。根据地质、地貌和区域景观特征,可将重庆岩溶区划成三大景观区:渝东北中山区(I)、渝东南中低山区(Ⅱ)、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Ⅲ)。各景观分区景观格局特征主要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Ⅰ区1.38、Ⅱ区1.35、Ⅲ区1.77;各景观分区的人工干扰指数分别为Ⅰ区0.33、Ⅱ区0.69和Ⅲ区0.95,人工干扰的程度按照区域代码顺序依次增强;景观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密度分别为Ⅰ区0.49、1.43和0.0005,Ⅱ区0.48、1.46和0.0003,Ⅲ区0.63、1.04、0.0025;景观变化态势按照景观分区代码Ⅰ、Ⅱ、Ⅲ的顺序表现为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水域面积比例呈明显递增,而林地、草地呈现明显递减的,园地分布比例为Ⅲ区远大于Ⅰ、Ⅱ区;未利用地比例出现Ⅱ区最小,Ⅲ区最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