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物性及测井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永和地区西组山二段储层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该套储层以特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为主,局部发育低孔隙度、中渗透率,储集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高岭石晶间孔为主,属于常规致密砂岩储层。研究区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颗粒粒度、石英含量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依据储层物性、空间类型及压汞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对比3种类型储层与试气结果发现,产气层段均分布在Ⅰ类和Ⅱ类储层。研究区西北方向发育Ⅰ类和Ⅱ类储层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进一步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2.
粒间孔是颗粒支撑碎屑岩储层最重要的一类孔隙,其相对含量及连通关系共同决定储层品质,尤其对于孔喉结构多样的致密砂岩。粒间孔具有"大孔被细喉沟通"的连通关系,明显不同于"类树形孔隙网络"的粒内孔,利用恒速压汞孔隙体进汞可有效区分粒间孔主导空间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定量评价粒间孔对孔隙度的贡献,联合渗流理论及恒速压汞的喉道分布定量评价其对渗透率的贡献。致密砂岩粒间孔主导空间对孔隙度贡献范围为9%~64%,其对渗透率的贡献变化范围为0~87%,两者呈明显正相关;粒间孔对渗透率的贡献量越大,其内流体可动性越好;粒间孔对孔渗的贡献量明显受机械压实和以黏土为主的胶结作用共同影响。选取粒间孔主导空间对渗透率的贡献量(K_(in))为关键参数,将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粒间孔主导型(K_(in)≥50%)、混合型(10%K_(in)50%)和粒内孔主导型(K_(in)≤10%)3类,该分类综合考虑了对成岩作用敏感的粒间孔主导空间在整个岩石储集和渗流能力及流体可动性等方面的贡献,有效弥补了单纯使用喉道或孔隙大小参数划分具有多样孔喉结构致密储层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致密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主要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隙和粒内孔隙,含少量的微孔隙、铸膜孔隙、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裂缝较少。孔喉以大、中孔,微、细喉型为主,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沉积和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两大主控因素,其中粒度较粗、分选较好、湖底扇辫状沟道微相储层物性较好。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一方面对储层孔隙度的增加起到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溶蚀产物的原地沉淀又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4.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低渗透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岩心平行实验,开展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提出储层分类评价指标与测井表征方法。储层优势岩性主要为细砾、粗砂、小中砾岩;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微裂缝等;岩石粒度、泥质杂基含量、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的主控因素。岩石粒度相对较低的细砾岩、粗砂岩,泥质杂基含量越低,剩余粒间孔越发育,储层的物性越好;原生剩余粒间孔隙越发育,有利于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次生溶蚀孔隙中粒内溶孔呈零星或孤立分布,微晶间溶孔喉道较小,对储层孔隙性的改善明显,但对渗透性的改善有限;砾岩储层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受控于喉道半径大小,即喉道半径越大,渗透率越高。建立了包括岩石粒度、泥质杂基、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因子等在内的砾岩储层的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砂砾岩储层测井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储层有效性评价。基于岩石样品的物性分析、岩石薄片、压汞实验、核磁实验和相渗实验,综合利用岩性、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和孔喉结构等参数,构建了反映储层有效性的分类综合指标,对储层有效性进行测井评价。应用到梨树断陷的双龙地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研究区砂砾岩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该方法也可以用于指导其它地区的砂砾岩储层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地区河坝场构造发现的飞仙关组飞三段气藏地层压力系数为2.28, 属特高异常应力范畴。为此,采用耐高温高压的实验测试设备对河坝1井、 河坝2井的15块岩样进行了覆压孔渗测试,进行了不同有效应力、净围压及裂缝、不同压差的储层应力敏感性实验分析,对河坝区块异常高压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孔隙度应力敏感性较弱,渗透率敏感程度为中等偏强,孔隙压缩系数敏感性强;孔隙度应力敏感伤害后可恢复程度高,渗透率应力敏感伤害后可恢复程度低;压差对孔隙度应力敏感性弱,对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强。分析不同有效压力条件下的储层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特征,为储层评价和开发设计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毛管压力实验等手段,对柳杨堡气田太2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2段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61%,平均渗透率为0.48×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和粒间余孔,其次为粒内溶孔和晶间微孔,少量微裂缝,岩石孔隙度、渗透率与孔喉结构密切相关。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和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把太2段砂层分为三类,综合评价为好储层、较好储层及非储层。  相似文献   

8.
利用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充分考虑储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因素,引入孔隙结构类型、平均喉道半径、平均孔喉半径比、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核磁孔隙度、核磁渗透率等新参数,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标准,将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划分为3 种类型,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发育于潮汐水道微相中的Ⅰ类储层是今后勘探开发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缘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为例,阐述了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火山岩储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介绍了火山岩孔隙度、火山岩储层流体饱和度、渗透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裂缝孔隙度与断褶、构造高位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构造地质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及其分布特点的控制作用.列举了实例.实际应用表明,用测井参数建立的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可以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定量评价;在提高岩性识别和裂缝参数计算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利用测井资料可以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为例,阐述了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火山岩储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介绍了火山岩孔隙度、火山岩储层流体饱和度、渗透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研究裂缝孔隙度与断褶、构造高位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构造地质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及其分布特点的控制作用。列举了实例。实际应用表明,用测井参数建立的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可以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定量评价;在提高岩性识别和裂缝参数计算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利用测井资料可以有效地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微裂缝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厘清地下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基于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以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覆压孔、渗实验与CT扫描重构结合等手段为基础,利用图像拼接、图像灰度识别和阈值二值化分割技术,探讨裂缝类型及其对储渗的影响。结果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发育层理缝、贴粒缝、溶蚀缝、成岩收缩缝、异常压力缝及构造缝6种类型。在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可以增加储层孔隙度,主要起增加储层导流能力的作用。微裂缝可以形成裂缝网络,连通页岩储层各个储集空间;贴粒缝是最主要纵向连通通道,页理缝是最主要横向连通通道,两者在空间上可以组合出最好的裂缝网络通道;贴粒缝本身可以组成以贴粒缝为主的微裂缝裂缝网络通道,溶蚀缝能在局部范围内组成裂缝网络,增加页岩储层连通性。有微裂缝样品渗透率均值是无微裂缝页岩样品渗透率均值的62.9倍,微裂缝对页岩储层渗透率具有很大影响。在地层条件下,页岩储层微裂缝在地下3 500 m以浅深度时,应为开启状态。考虑到页岩储层流体异常高压、沉积作用、构造作作用及其他岩石矿物特征,页岩微裂缝开启状态的深度可以适当增大。  相似文献   

12.
富古地区下古生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富古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风化壳发育,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压汞等化验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该区奥陶系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孔隙结构参数、压汞曲线的形态结合孔隙类型将该区储层分为:微孔隙、细喉道、排驱压力高的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储集性很差,这种储层在该区的储层中占大部分;微裂缝发育的储层,这类储层排驱压力低,平台不明显,孔隙度低而渗透率较高;溶孔发育且连通性好的储层,此类储层排驱压力较高,平台宽缓,孔渗好;局部溶孔发育但周围被致密储层包围、封隔的储层,此类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很低,孔隙结构、参数均为致密储层特征。储层中发育微裂缝及溶孔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李家城则地区长6致密砂岩微观特征及含油性。长6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细粒长石砂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绿泥石和浊沸石;铸体薄片下,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各种溶蚀孔隙为主,平均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20~50 μm;储层物性差,局部发育微裂缝,孔隙结构非常复杂。综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孔喉半径跨度从纳米级至微米级,但主要存在2个主峰,以孔喉半径小于2 μm的孔隙为主。长6砂岩含油性较差,总体以油斑级别为主,石油主要分布在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中。达到工业油流井的含油砂岩,其储层孔隙度下限为7.5%,渗透率下限为0.15×10-3 μm2,孔喉半径下限为0.1 μm。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切克里克构造切6、切7、切601三口探井岩心观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薄片资料、孔渗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及压汞实验分析,表明切克里克六号构造E3^1储层岩石主要是细砂质极细粒长石砂岩、极细细粒长石砂岩、细粒长石砂岩、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由于机械压实作用非常强,储层砂岩平均孔隙度14.06%,平均渗透率24.32×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渗的相关性比较好,有孔隙度增加,渗透率随之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区块长6储层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数据,该区块长6储层砂岩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岩石类型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渗透率、孔隙度、中值压力、最大进汞饱和度等参数对研究区块长6储层的压汞曲线进行分类评价,将本区毛管压力曲线分为I类、II类和Ⅲ类。吴仓堡区块长6储层岩石类型为含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储层以粒间孔、粒内孔为主,平均孔隙度9.17%,平均渗透率1.21×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以原生孔隙为主。  相似文献   

16.
砂岩岩石核磁共振T_2谱定量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模型和地质混合经验分布模型,应用图解法和矩法2种数学算法,对核磁共振T2谱进行定量表征研究,提取出核磁共振T2谱反映自身孔隙结构及流体赋存状态信息的16项特征变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压汞孔喉分布资料分析了核磁共振定量参数的岩石物理意义,验证了核磁共振定量参数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方法的可靠性。在核磁共振定量表征参数相关性分析基础上,优选参数进行储层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求取,与实际岩心分析资料对比,新模型计算效果良好。进一步结合地区储层产能特征,利用核磁共振T2谱定量表征参数对储层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在冀东油田某井区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核磁共振T2谱定量参数在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储层渗透率及束缚水饱和度计算、储层综合分类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通过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CT扫描、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实验对微观孔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核磁共振、可视化多相渗流实验分析流体渗流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参数对致密储层进行分类评价。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平均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9.33%和0.18×10-3 μm2;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粒间孔为主,平均面孔率为1.89%,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小于1 μm的范围内,其储集能力较强,但连通性差;主要受细小孔喉控制,可动流体饱和度及驱油效率较低,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也有一定影响。选择孔隙度、渗透率、面孔率、平均孔喉半径、均值系数、排驱压力、可动流体饱和度、驱油效率作为评价参数,利用多元分类系数法进行分类并建立致密储层评价标准,将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Ⅲ和Ⅳ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川西坳陷须五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层的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五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储层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三大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的56%,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的特征,泥页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 m D,属于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高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 m 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 m D,属于致密页岩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的多重控制,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的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梅丹  胡勇  王倩 《石油实验地质》2019,41(5):769-772
裂缝是气藏储层渗流的重要通道,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十分明显,但目前难以量化评价。针对这一难题,综合考虑裂缝尺度(缝高、缝宽和裂缝贯通程度),通过对岩心进行人工定量造缝后开展气测渗透率实验测试,分别研究了贯通和非贯通(贯通程度分别为20%,40%,60%,80%)2种情景下裂缝对岩石渗透率的贡献。结果表明,贯通和非贯通裂缝对地层岩石渗透率均有贡献。贯通裂缝对岩心渗透率贡献十分明显,可提高岩石渗透率80%以上,其作用大小与裂缝开度(缝高×缝宽)密切相关;非贯通裂缝对岩石渗透率也存在一定的贡献,对基质起到沟通作用,改善储层整体的渗流能力,其作用大小与裂缝贯通程度关系密切。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以单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裂缝导流能力、裂缝沟通能力和基质供气能力三方面因素,建立了裂缝对气井产能贡献数学模型,结合气田实际气井的基础参数评价了裂缝对气井产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结合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次生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晶间孔和填隙物内溶孔次之;孔隙度平均为8.6%,渗透率平均为0.62mD,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基础,不仅决定了储层岩石的原始组分和结构,控制储层宏观分布,而且影响后期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关键,影响储集空间的保存、演化和发展,并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好坏;构造作用形成裂缝,对改善储层渗透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