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巍  王明政  李建华 《计算机工程》2004,30(20):116-117,156
讨论了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的机制,描述了主动拥塞控制系统中主动节点的内部结构,提出了主动拥塞控制系统的一种实现。实验结果显示,实行主动拥塞控制的网络比实行传统拥塞控制的网络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拥塞发生的原因,建立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的模型,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网络的拥塞控制策略。通过模型分析,本文所提出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策略能够较快的对拥塞做出反应,及时调整发送速率,达到缓解拥塞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主动网络中基于多代理系统的流量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网络流量均衡控制ATEC是一种在主动网络环境中,基于多代理MA系统的网络性能控制机制。该方法将多路径路由和资源分配相结合,利用非线性规划启发式算法——多路径等性能策略,实现网络流量和带宽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避免或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达到提高网络性能的目的。着重介绍了ATEC的多代理MA系统实现,包括基本算法、一般模型、代理设计和合作模型的设计,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4.
黄敏  周洪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2):2837-2838,2841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流量急剧增长,网络的拥塞问题日益突出,阐述了拥塞产生的原因,介绍了主动网络的思想和体系结构,着重探讨了主动网络在拥塞控制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描述了主动拥塞控制系统中主动节点的内部结构,提出了主动拥塞控制系统的一种实现.实验结果显示,实行主动拥塞控制的网络比实行传统拥塞控制的网络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移动代理的主动网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介绍主动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移动代理系统基础上建立的安全而高效的主动网络系统框架MANet(mobile agents based active network).通过将程序代码和数据封装成主动数据包在主动结点上作为代理来运行,这个框架实现了集成化的主动网络,并且通过基于CodeBroker的代码装载和缓存技术改善了整个主动网络的性能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os)保证需要提高IP网络基础设施的处理能力,并与网络层运行机制相结合,以解决QoS管理的兼容性和标准化问题.介绍了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QoS支持功能,在分析现有QoS模型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总结了QoS主动管理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个IPv6环境下基于主动网络和移动代理技术的QoS主动管理模型.最后,探讨了基于移动代理的QoS主动节点的结构和IPv6主动选项扩展报头的格式.  相似文献   

7.
结合主动网络的机制和IntServ体系结构,提出了一种主动网络支持的基于代理-管理者的策略控制机制,可以简化中间节点策略控制复杂性,保证在一个管理域中的策略一致性,并且可以实现控制策略代理的动态部署、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发送用户的策略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机制不适应主动网络,针对主动网络面临的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解决方案.在中间节点为转发到相邻节点的主动信包建立缓冲队列,以缓冲区中队列长度来表明节点的拥塞程度,通过对前向节点计算单元进行控制来改变当前节点拥塞状况,网络中相关节点通过协作对网络进行拥塞控制.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管网络初始状态如何,该方案均能使各节点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快速消除主动网络拥塞.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决定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主动网络的提出对于解决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有着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拥塞控制方面的应用更是使网络很多方面的性能得到了提高。本文所要研究的主旨就是对基于主动网络的拥塞控制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找出主动网络在拥塞控制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李晓玲  楚志刚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11):3656-36583690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路由节点需要转发大量数据导致网络拥塞,从而引起节点丢包率高和网络吞吐率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PI模型和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拥塞控制方法;首先定义了丢包率和队列长度计算方式;设计了改进的PI主动队列管理模型,然后,为了改进PI模型的控制效果,采用改进的量子粒子群算法对PI主动队列管理模型中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kP和kI进行参数优化,从而得到能实现WSN自适应控制的主动PI控制模型;最后,对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和PI主动队列模型的网络拥塞算法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仿真实验表明:文中提出的拥戴控制方法能有效实现WSN拥塞控制,是一种适用于WSN的有效拥塞控制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较短的平均队列长度和较大的网络吞吐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QM) is investigated to avoid incipient congestion in gateways to complement congestion control run by the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such as the TCP. Most existing work on AQM can be categorized as (1) ad-hoc event-driven control and (2) time-driven feedback control approaches based on control theory. Ad hoc event-driven approaches for congestion control, such as RED (random early detection), lack a mathematical model. Thus, it is hard to analyze their dynamics and tune the parameters. Time-driven control theoretic approaches based on solid mathematical models have drawbacks too. As they sample the queue length and run AQM algorithm at every fixed time interval, they may not be adaptive enough to an abrupt load surge. Further, they can be executed unnecessarily often under light loads due to the time-driven nature.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event-driven and control-theoretic time-driven approaches, we present an event-driven feedback control approach based on formal control theory. As our approach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its performance is more analyzable and predictable than ad hoc event-driven approaches are. Also, it is more reactive to dynamic load changes due to its event-driven nature.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ur event-driven controller effectively maintains the queue length around the specified set-point. It achieves shorter E2E (end-to-end) delays and smaller E2E delay fluctuations than several existing AQM approaches, which are ad hoc event-driven and based on time-driven control theory, while achieving almost the same E2E delays and E2E delay fluctuations as the two other advanced control theoretic AQM approaches. Further, our AQM algorithm is invoked much less frequently than the tested baselines.  相似文献   

12.
影响网络QoS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拥塞控制。通过对拥塞控制算法和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拥塞控制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方法。指出了大多数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个将动态流感知技术、网络测量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引入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机制(ACC)中,通过丢包的方式缓减拥塞。TCP拥塞控制机制起主导作用,但不能满足现有网络环境要求。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ACC算法,该算法将拥塞控制参数嵌入到每个主动包中,通过驻留在主动路由器中的拥塞控制代码,对参数进行相应修改,从而达到拥塞预防和控制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网络带宽利用率和公平性,丢包概率接近0。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观测器的网络拥塞控制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动态网络的拥塞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观测器的鲁棒主动队列管理控制算法。该算法保证输入受限情况下时变时滞不确定网络系统的渐近稳定。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分析,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研究基于观测器的鲁棒控制器的存在条件以及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使路由器中的队列长度快速收敛到目标值,同时保持较小的队列振荡。特别在网络条件变化及出现突发流的情况下,该控制器仍能具有良好的鲁棒特性。  相似文献   

15.
肖扬  王磊 《软件》2010,31(10):1-5
随着Internet的发展,UDP数据流日益增大,而传统的主动拥塞控制不能很好地处理UDP流。本文通过计算机首先模拟了在瓶颈网络和传统的RED算法下UDP流和TCP流共存的情况,然后又模拟了在复杂拓扑下主动管理算法的稳定性,说明了无拥塞控制的UDP数据流同TCP流共享带宽时的不公平性,并通过分析TCP的端到端流量控制机制指出了产生不公平的原因,讨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ActiveQueueManagement(AQM)技术通过有效控制输出队列的丢包时间和丢包方式,对拥塞进行早期通告,这在TCP拥塞控制的实现中至关重要。目前对AQM进行较全面介绍和总结的文献尚不多见,以RandomEarlyDetection(RED)为重点介绍了这种第一代AQM技术的设计思想、优缺点以及为此出现的多种RED变种方法,另外还简单介绍了其它几种与RED设计思路不同的AQM方法,以期对AQM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并促进国内学者以及设备制造商对这一技术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层模糊变结构控制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将IP层纳入到拥塞控制机制.该文根据TCP拥塞控制机制的线性化模型,利用线性化模型时延因子的多项式表达式,提出了基于高层模糊变结构控制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NS仿真结果显示本算法提高了拥塞控制的性能和鲁棒性,有效地补偿了时延因子对于控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硕  高仲合 《计算机应用》2011,31(10):2650-2653
针对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在网络拥塞不严重的时候丢包率相对较大,而在较严重的时候丢包率相对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高阶RED拥塞控制算法,目的在于提高算法对网络拥塞的调节能力。该算法建立了一个高阶分组丢弃函数模型,在最小门限值附近丢包率缓慢增长,在最大门限值附近丢包率快速增长,有效地控制了平均队列长度。NS2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可有效地提高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Internet网络拥塞控制中的TCP动态非线性流体模型,提出用于网络主动队列管理(AQM)的拥塞控制算法,设计用于估计未知状态的状态观测器,采用反步法技术和Lyapunov直接方法,通过输出反馈实现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反步法的AQM控制算法调整时间小、丢包率低、链路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