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特殊发蓝(液体氮碳共渗 蒸汽处理)表面复合处理的方法,对TBD234系列柴油机挺柱进行工艺试验及分析,并与进口件进行了对比。挺柱经氮碳共渗后再进行蒸汽处理,在氮碳共渗层的外表面生成一层Fe3O4薄膜,这种灰蓝色的薄膜结构致密而多孔,能吸油,化学稳定性好,更进一步增加了表面的耐磨、抗咬合、防腐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所处理的零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膜,氧化层和化合物层深度基本上达到了进口件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15钢制的GN_6包缝机下弯针进行通氨满甲苯碳氮共渗工艺的试验研究.运用金相分析及显微硬度测定,比较不同工艺处理后零件的金相组织、渗层厚度、硬度分布、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780℃温度下保温2小时进行碳氮共渗的工艺,可以获得表面硬度高,心部韧性好及渗层厚度、心部组织、变形等都符合技术要求的下弯针。  相似文献   

3.
缪跃琼  林晨  高玉新  郑少梅  程虎 《表面技术》2015,44(8):61-64,102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离子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并考察渗层的磨损机理。方法利用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化层,利用XRD,OM及共聚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试仪,分析处理前后渗层的组织、相结构及渗层的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结果 304不锈钢氮碳共渗和渗氮层主要为S相层,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氮碳共渗工艺获得的渗层为γN+γC的复合渗层,且厚度大于单一渗氮层。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硬度约为基体硬度的3.5倍。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氮碳共渗层比渗氮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渗氮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效应和断裂,氮碳共渗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和微切削。电化学测试表明,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耐蚀性能均优于基体。结论 304不锈钢在420℃进行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可大幅提高,且氮碳共渗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碳氮共渗工艺应用广泛,但对碳氮共渗后零部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研究较少。采用气体碳氮共渗对马氏体轴承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碳氮共渗试样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研究碳氮共渗对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氮共渗试样表面硬度、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含量显著提高,使得其接触疲劳寿命明显高于常规试样。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和亚表面,其中大量表面平行裂纹主要由表面白色蚀刻层硬度梯度变化而导致,表面材料受到严重微观塑性变形产生晶粒细化;亚表面裂纹萌生位置受最大应力的分布和渗层厚度的影响。表面和亚表面疲劳裂纹的扩展和连接最终导致碳氮共渗试样出现浅层剥落和分层剥落的失效形貌。  相似文献   

5.
以摩托车离合器主轴的疲劳断裂为例,讨论了裂纹的形成和扩展。阐述了碳氮共渗层表面黑色组织和心部块状铁素体对断口形貌和轴寿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碳氮共渗淬火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2CrNi3A钢轴承座需进行碳氮共渗,要求渗层深度0.55~0.65 mm,淬火后表面硬度82~85 HRA。采用井式渗碳炉对轴承座进行了碳氮共渗,温度840℃,渗剂为煤油加氨气。检验结果发现,轴承座渗层中有点状和网状黑色组织,这与炉气成分和氨气流量有关。热处理试验表明,碳氮共渗层中的黑色组织不能通过正火等热处理消除。对于要求高表面硬度的12CrNi3A零件,为避免黑色组织的产生和达到要求的表面硬度,应采用高碳势的气氛和控制气氛炉进行碳氮共渗。  相似文献   

7.
不锈钢盐浴氮碳共渗后的组织和耐蚀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几种奥氏体钢、马氏体不锈钢经盐浴氮碳共渗处理后共渗层特点,并对进行了测炒锈钢零件选和氮碳共渗工艺提高耐磨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杜威  赵程 《金属热处理》2014,39(7):116-120
研究了低温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硬化处理对AISI 420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耐蚀性、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渗氮、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处理都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试样,除500 ℃×4 h渗氮工艺外,其他不锈钢试样表面的耐蚀性均未出现明显降低,当渗氮温度过高(500 ℃)时,由于CrN的析出使得渗氮层的耐蚀性显著下降;磨损试验的结果表明,离子渗碳处理后硬化层的耐磨性最佳。  相似文献   

9.
激光重熔对45~#钢碳氮共渗层性能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5#钢表面进行碳氮共渗试验,再将碳氮共渗层在进行激光重熔试验,通过试验的前后对比结果显示:碳氮共渗层表层出现的裂纹、黑带、组织粗大、网状化合物合成等组织缺陷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将45^#钢表面进行碳氮共渗试验,再将碳氮共渗层在进行激光重熔试验,通过试验的前后对比结果显示:碳氮共渗层表层出现的裂纹、黑带、组织粗大、网状化合物合成等组织缺陷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自攻螺钉碳氮共渗黑色组织的产生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来生 《金属热处理》2000,(4):30-31,43
对集装箱自攻螺钉在180KW无马弗网带炉机组上进行碳氮共渗后,出现渗层表面硬度分散的现象,进行金相分析,发现在离表面40μm的范围内存在着点状黑色组织,导致渗层表面硬度偏低。检验证明点状黑色组织属孔洞,通过工艺试验找到可有效防止黑色组织产生的措施,使碳氮共渗表面硬度趋向集中并服从正态规律分布,使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薄层真空碳氮共渗技术的进展和难点.试验采用同一真空碳氮共渗工艺处理10、20和45碳素钢以及20Cr和20CrMo合金钢后测试和观察了渗层深度、硬度和显微组织,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渗层性能的影响.举例说明了3种关键零件真空碳氮共渗后的渗层深度、硬度、畸变量等技术要求及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自保护碳氮共渗膏剂,探讨了该膏剂的自保护机理、碳热变化和碳扩散距离,测定了碳氮共渗层的成分、相组成、显微组织及性能。试验表明,经该膏剂碳氮共渗处理试样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渗速均优于气体碳氮共渗,该工艺适用于工件的局部碳氮共渗。  相似文献   

14.
何佳佳 《热处理》2013,(6):47-49
对45铜进行了淬火与氯碳共渗复合处理工艺试验和传统的氮碳共渗处理,分析了经两种工艺处理后45铜的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结果表明,45铜经淬火与氮碳共渗复合处理可获得更深的渗层及更好的渗层硬度分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零件的耐磨、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5.
1前言低真空脉冲碳氮共渗可以改善零件表面状况,加速扩散,有效地改善渗层组织,提高耐磨性、疲劳强度,并可使带狭维内壁和盲孔的零件获得均匀一致的渗层,是其它工艺方法所不可及的。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低真空热处理的效果,缩短碳氮共渗的周期时间而又获得较厚的渗层,得到较佳的性能配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利用低真空脉冲多用炉,对工作压力范围,脉冲周期、脉冲时间及共渗温度等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低真空脉冲稀土碳氮共渗的研究。2试验条件与方法2.】试验条件试验中,选用广泛使用的20CrMnTi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在不降低不锈钢耐蚀性的前提下,采用盐浴氮碳共渗技术对SUS 201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进行低温硬化处理,对不同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下硬化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硬化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正确的工艺条件下,才能获得无氮(碳)化合物析出的硬化层,表面硬度可达1000HV0.025以上,而且还能提高不锈钢表面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对双相不锈钢进行试验,利用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别研究了表面硬度、硬度梯度、表面脆性、硬化层横截面显微组织、硬化层结构。结果表明,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后硬化层的性能(表面硬度、硬化层厚度、显微组织、物相结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或者时间的延长,表面硬度和硬化层厚度不断提高,但最后趋于平缓;表面脆性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耐磨性能,研究了用QPQ复合处理法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硬度的工艺技术。采用自制的氮碳共渗用盐,试验了不同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不锈钢硬度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氮碳共渗后,其渗层硬度随厚度的变化以及氮碳共渗前后的耐腐蚀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SEM、XRD、EDS和数显显微硬度计,分别分析渗层显微组织和厚度、相组织、元素分布、表面硬度。结果表明:在600 ℃温度下,经150 min处理后的试样硬度可达1380 HV0.1,且渗层厚度达25 m。渗层由表及里分别是氮碳共渗外层、化合物层和过渡层,并且他们之间的分界很明显。其的化学组成主要由CrN、ε-Fe2-3(N、C)、γ-Fe和Fe3O4构成。随着盐浴处理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渗层厚度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用极化曲线法测试试样的耐蚀性结果表明,不锈钢QPQ处理后耐腐蚀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氮碳共渗复合强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1前言氮碳共渗能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抗疲劳、抗咬合及抗擦伤等性能,而且处理时间短、温度低、变形小。氮碳共渗广泛用于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不锈钢、铸铁、粉末冶金等材料。然而,氮碳共渗渗层较薄,有效硬化层深度浅,不宜在重载条件下工作。氮碳共渗层或多或少存在含氮化合物层的疏松[‘j,对耐磨性和耐蚀性有一定影响。因此,氮碳共渗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来,随着对产品质量及精度要求的提高,与氮碳共渗相结合的复合强化方法不断出现,并经过深入研究和生产实践,应用范围逐步扩大。2复合…  相似文献   

20.
利用XRD、OM和SEM等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碳共渗温度对3Cr13不锈钢渗层的组织结构及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碳共渗温度为450℃时,渗层主要由α'N相、少量ε相和γ'相组成;处理温度高于480℃时,渗层中开始有Cr N相析出。氮碳共渗处理样品表面的显微硬度较未处理样品明显升高,且随处理温度升高,显微硬度逐渐增大;试样表面耐腐蚀性在处理温度为450℃时显著提高,随处理温度升高耐腐蚀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