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城市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detector,EDX)考察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的作用机制。借助旋转黏度计和转矩流变仪,建立污泥增强水焦浆稳定性的理论模型,定量计算泥焦浆三维空间结构强度,考察污泥改性对泥焦浆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过程中,污泥絮体包裹石油焦颗粒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增强泥焦浆的稳定性;随着污泥添加量增加,泥焦浆触变环面积增大,稳定性增强,但是污泥改性后,泥焦浆的稳定性增强趋势减缓。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剪切泥焦浆的单位质量能耗约为剪切水焦浆时的2~3倍,因此,污泥的加入增强了水焦浆的稳定性,污泥在与石油焦共成浆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亚甲基萘磺酸钠-苯乙烯磺酸钠-马来酸钠作为分散剂,分别对2种褐煤与1种石油焦的共成浆性进行实验研究,考察褐煤焦浆表面特性与成浆特性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煤焦比的增加,浆体表面张力变大,成浆浓度降低,表面张力与成浆性之间存在定性关系,降低表面张力有利于成浆浓度的提高;褐煤的加入使水焦浆由胀流性流体转变为假塑性流体,且煤焦比越大,浆体的假塑性特征越强;随着煤焦比的增加,浆体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颗粒表面荷电量增大,浆体稳定性提高;当煤焦比为2∶3时,可获得成浆浓度高于60%、析水率低于5%的假塑性浆体燃料。 相似文献
3.
黄冰冰刘猛段钰锋陈高森马贵林王素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17):2747-2753
选取城市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detector,EDX)考察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的作用机制。借助旋转黏度计和转矩流变仪,建立污泥增强水焦浆稳定性的理论模型,定量计算泥焦浆三维空间结构强度,考察污泥改性对泥焦浆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过程中,污泥絮体包裹石油焦颗粒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增强泥焦浆的稳定性;随着污泥添加量增加,泥焦浆触变环面积增大,稳定性增强,但是污泥改性后,泥焦浆的稳定性增强趋势减缓。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剪切泥焦浆的单位质量能耗约为剪切水焦浆时的2~3倍,因此,污泥的加入增强了水焦浆的稳定性,污泥在与石油焦共成浆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小型浆体输送试验装置上系统地研究了污泥水焦浆的流变特性、滑移速度和阻力特性。采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确定了水焦浆的真实流变特性和壁面滑移速度,研究了污泥添加量对水焦浆真实流变特性、壁面滑移效应、阻力特性和滑移减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焦浆为胀塑性流体;向水焦浆中添加5%的污泥,浆体的剪切增稠特性减弱;污泥添加量达到10%时,水焦浆随剪切速率增大由胀塑性流体向假塑性流体转变。水焦浆的滑移速度随剪切速率呈加速增长趋势;污泥水焦浆的滑移速度随剪切速率呈减速增长趋势。水焦浆管道流动的阻力系数较大,污泥水焦浆的阻力系数显著降低。水焦浆的滑移减阻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污泥水焦浆的滑移减阻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配煤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石港、小屯、兖州、黄陵4种煤进行单煤制浆及不同比例2种煤的配煤制浆实验,研究配煤制浆对水煤浆的成浆性、流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单煤的成浆性研究表明:不同煤种成浆浓度有差异,氧碳比低的煤种成浆性较好,最大成浆浓度较高;水煤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且浓度越高剪切变稀特性越明显。配煤制浆中,由于煤种间的相互作用效果不同,同一种煤与不同的煤分别相配,以及配比的不同,对水煤浆的流变性及稳定性影响不同;配煤制浆对浆体的成浆性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实验中配煤制浆的实际成浆浓度和线性加权平均得到的最大成浆浓度间最大相差1.82个百分点。稳定性试验表明,在正常的水煤浆浓度下,无论是单煤还是配煤制取的水煤浆,20天后析水率都比较合理,在15%以下。不同的煤种配煤制浆后对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石化污泥、城市污泥和造纸污泥,借助旋转黏度计考察污泥改性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污泥焦浆流变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获得制备高浓度污泥焦浆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选用Ca(OH)2、KOH、NaOH对3种污泥进行改性可以制备出满足工业应用的污泥焦浆;石油焦的单独成浆浓度可达70%以上,并且浆体表现出剪切增稠的现象,但是随着3种改性污泥添加量的增加,浆体逐渐由胀塑性流体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在3种改性污泥添加量为石油焦干基重量的12%时,石化污泥焦浆、城市污泥焦浆和造纸污泥焦浆的最大成浆浓度分别为62%、62%和64%。随着污泥添加量的增加,污泥焦浆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污泥完全可以代替石油焦单独成浆所需的稳定剂。 相似文献
7.
添加剂对污泥流化床焚烧过程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流化床焚烧试验 ,主要考察了焚烧温度、添加剂 (CaO和NaCl)对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元素 (Cu、Zn、Pb、Cr、Ni和Cd)的残留特性和固化率的影响情况 ,以寻找重金属在焚烧底灰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表明 ,添加NaCl导致大多数重金属的固化率降低 ,说明氯含量的增加会妨碍重金属在焚烧过程中向底灰中迁移 ,但对Ni而言 ,其影响并不显著。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 ,6种重金属元素的固化率顺序为 :Pb >Cu >Cr>Ni>Cd >Zn ,与它们的挥发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重法研究酸洗处理对工业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计算污泥酸洗前后燃烧的特征指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对污泥酸洗的助燃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燃烧过程中有4个失重峰,其中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失重峰比较明显,制约着污泥整个燃烧过程;污泥经过酸洗后其比表面积增加,空间结构和化学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促进了污泥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使着火提前,并且氧气扩散速度加快,使污泥燃烧反应易于进行;酸洗后污泥燃烧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活性增加,这说明空间结构变化对污泥燃烧的助燃效果大于污泥本身含有金属对污泥燃烧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混合工业污泥燃烧及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更好地利用工业污泥,有必要对它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文中利用热重法研究了3种典型工业污泥的单组分试样以及按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后多组分试样的着火、燃尽、综合燃烧特性、反应放热性能和动力学特性,并计算出燃烧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由于工业污泥的高挥发分、低固定碳,其着火和燃尽特性比较好,而综合燃烧特性不是很高;工业污泥着火温度与挥发分含量以及成分有关,而含碳量越高,越不易燃尽,燃尽性能越差,但燃烧越剧烈,其综合燃烧性能越好;燃烧放热主要分为挥发分燃烧和固定碳燃烧两个阶段,前者燃烧剧烈,有明显的放热峰且活化能较低,后者放热峰变小,活化能变高;混合工业污泥中的单一组分在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在热重分析中的燃烧特性可以用各个单一组分试样的燃烧特性进行叠加来表示。 相似文献
10.
11.
绝缘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表面的放电活动可能会使污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绝缘子的积污特性。为了研究此影响,通过绝缘子表面放电模拟试验,研究了涂污绝缘试片在放电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并发现了污层固着现象。通过监测放电电流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固着污层的微观形貌,认为由电弧产生的高温对污秽颗粒引起的烧结作用是造成污层固着的主要原因。另外研究了固着污层对硅橡胶材料性能的影响,测量了涂污试片在放电试验前后的憎水性以及闪络电压。结果表明:固着后致密的污层会降低硅橡胶试片的憎水性迁移速率;放电固着减缓了污层中盐分的溶出速率,从而提高了染污试片的闪络电压。 相似文献
12.
13.
树脂浇注干式电力变压器绝缘积尘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气尘微粒运动的机理,并通过对某单位时间内沉积到单元垂直表面及单元水平表面上微粒量的分析计算,表明了对于树脂浇注绝缘质量优良和结构设计合理的高电压干式电力变压器在二级空气质量和适当清理周期的条件下运行时可以不考虑积尘对绝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半硬磁性FeCrCo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传统的铁铬钴制造方法结合固溶、磁场热处理、时效工艺制备了半硬磁性铁铬钴合金。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对合金磁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变铁铬钴永磁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可得到不同性能的半硬磁类合金,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艺控制要点。最后指出,采用合适的设备及工艺控制方法,可以控制半硬磁合金的矫顽力偏差在4kA/m以内。 相似文献
16.
以尿素和六方氮化硼为原料通过球磨法制备了氨基化改性氮化硼纳米片(BNNS),并将改性前后的BNNS与环氧树脂混合制备BNNS/环氧复合材料,研究氨基化改性BNNS对环氧表面绝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球磨法成功将氨基接枝在氮化硼纳米片表面,改善了填料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相较于纯环氧材料,当改性BNNS的质量分数为0.5%时,BNNS/环氧复合材料的闪络电压提高了26.9%;此外,氨基化改性降低了材料表面的陷阱能级,加速了空间电荷消散速率;填充氨基化改性BNNS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因数均有小幅提升,平衡空间电荷消散与极化弛豫两种效应对复合材料闪络电压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研究了表面超音速微粒轰击(纳米化)和喷丸强化两种表面处理方法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对沿表面一定深度内残余应力的分布状态、表面组织、硬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每种状态下的抗空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