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胜 《四川冶金》2005,27(4):7-9,28
通过对高炉风口取样装置取出的焦炭的粒度、热性能、灰成份、碱金属含量的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攀钢高炉风口回旋区长度约为2m,高炉风口回旋区沿径向上,焦炭灰分、碱金属、热性能都先变小后变大。随着喷煤量的增大,风口焦的平均粒度变小,回旋区缩短。  相似文献   

2.
张立国  张洪宇  朱建伟  张伟  任伟  胡德顺 《钢铁》2019,54(12):125-131
 为了解炉内渣铁分布以及径向焦炭性能劣化状况,对朝阳钢铁公司1号高炉取样设备组成、现场安装以及风口内部径向取样过程进行了说明。对所取风口焦的成分、粒度组成、热态性能等进行检测,并对所取不同部位风口焦微观结构及石墨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号高炉风口回旋区长度为1.7 m,风口焦平均粒度为16.12 mm,热态反应后强度为12.30%。对比鞍钢本部其他在产高炉,明显存在着回旋区长度偏短、风口焦粒度较小及热态性能较差等问题,焦炭性能较差是影响高炉稳定顺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9,(4)
研制了多点移动式高炉风口焦炭取样机,并在首钢京唐5500 m~3高炉上取样9次,以考察特大型高炉内焦炭的劣化行为。结果表明,京唐高炉风口焦平均粒度偏小,而且粉焦率偏高。认为:①京唐高炉风口焦粒度偏小、粉焦率偏高的主因,不是焦炭质量本身,而在于高炉的碱负荷较高;②高炉风口焦平均粒度与高炉碱负荷高度相关,碱负荷越高焦炭平均粒度越小。  相似文献   

4.
1前言公司现有6座高炉,1~#~5~#高炉为400m~3左右的小高炉,6~#高炉为2250m~3的大高炉,年产铁430万吨。有3座焦炉,1~#、2~#焦炉为炭化室高6m的大容积新焦炉,3~#焦炉为炭化室高4.3m的58型老焦炉,年产焦135万吨。新焦炉焦炭供给6~#高炉使用,老焦炉焦炭供给1~#高炉使用,其它小高炉则基本使用外购焦,每年需外购焦炭几十万吨。  相似文献   

5.
采用语义分割深度学习模型,开发了高炉风口焦炭粒度在线检测装置,可对所采集风口图像中的焦炭进行识别。将该装置应用于国内某钢厂2500m^3高炉全焦冶炼时期的风口焦炭粒度研究,得到了风口焦炭粒度及粒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适用于该检测结果的风口回旋区焦炭带长度的计算公式。认为该装置为研究高炉内焦炭裂化机理及回旋区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采用机器视觉及深度学习在线检测复杂环境颗粒粒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周小辉 《山东冶金》2014,(1):28-30,33
通过风口取样,对莱钢1#1 080 m3高炉风口区域焦炭、碱金属以及炉渣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炉结瘤操作时,高炉风口区焦炭粉化严重,死料柱的透气性与透液性差,风口焦炭碱金属含量增加;高炉炸瘤后,随着喷吹煤比的增加,风口焦平均粒度有减小趋势;风口焦样粒度沿高炉径向向炉缸中心减小;风口边缘渣碱度比靠近中心渣碱度低。  相似文献   

7.
风口焦炭取样研究对高炉操作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首钢4号高炉风口焦炭取样的数据,分析了回旋区焦炭带的长度与实际风速、风口焦炭粒度及焦炭质量的关系,探讨了煤比与渣量及回旋区焦炭带的长度的关系;探索了高炉透气性指数与实际风速、煤比、风口焦炭粒度及高炉布料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炉缸径向煤气压差分析对高炉焦炭负荷、上下部制度的合理调整提出了建议。相关建议实施后,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风口取样机对鞍钢高炉回旋区和死料堆进行取样,以探明同体积的高炉风口回旋区长度以及焦炭粒度和渣铁变化的区别,并指出,焦炭随着冶炼周期的增加在高炉中有劣化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9.
高炉风口直径和风口焦炭粒度对高炉影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研究了不同风口直径、风口长度和高炉风口焦炭不同粒度组成对高炉风口回旋区的径向长度、宽度、高度和体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以名古屋1~#高炉解体调查的结果为基础,对大型高炉内焦炭粒度缩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高炉内焦炭粒度缩小受与CO_2反应温度的影响最大;2)在1000℃时,开始有部分焦炭溶解,致使焦炭强度下降,到1400℃时,焦炭粒度并没有改变,但是超过1400℃时,焦炭粒度急剧缩小;3)在炉身下部和风口回旋区附近产生了焦末沉积,这是由于鼓风动能的作用而引起焦炭不断运动的结果;4)增加焦炭中碱金属的含量(本研究中最高达5%)并不降低焦炭强度。 此外,对新日铁已解体调查的不同容积的高炉及这些高炉内的焦炭粒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大型高炉比小型高炉焦炭粒度减少的比率更大,焦炭粒度缩小的状况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1.
高炉配用部分焦丁代替冶金焦,已为广大铁炼工作者所注目。1986年6~8月份,宣钢由于焦化厂焦炉故障,公司所属4座中型高炉(300m~3)均配用部分焦丁进行冶炼。1.焦丁筛分及入炉方法为了控制粉末入炉,在高炉现场用12×12mm筛网先将焦丁过筛,除掉焦粉,然后按高炉料序把焦丁加入装烧结矿的料车内,与烧结矿同车入炉。入炉焦丁与焦炭的工业分析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风口焦炭取样和从炉顶插入的垂直探针测量以及对高炉操作参数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喷吹煤粉对高炉操作的影响。为了评价喷煤和其它参数对回旋区工作的影响使用了一维的煤粉燃烧模型。这些计算结果同实际高炉操作参数回归处理的结果相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彼此有很好的相关性。从风口取焦炭样了解到喷煤比能够影响回旋区的工作,包括回旋区的深度、焦炭的平均粒度和焦炭粉末(〈3mm)含量等。当喷煤比改变时,可以看到最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风口测量枪进行的微波反射测量方法讨论了大煤粉喷吹量条件下高炉风口回旋区的形成.由于喷吹煤粉的燃烧,作为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动力的焦炭流量减小,定义为微波反射最大位置的风口回旋区深度缩小.该项技术可以探测风口回旋区的短时塌缩现象,并证实风口回旋区在煤粉喷吹中的稳定性与全焦操作中的不同.总结了风口回旋区的形成对高产中使高炉发生功能紊乱的布料不稳定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朝寅 《炼铁》1996,15(3):59-60
济钢第三炼铁厂现有120m~3高炉和100m~3高炉各2座、33m~2烧结机1台及8m~2球团坚炉1座,没有焦炉,所用焦炭全部外购。土焦有害杂质多,块大,破碎加工困难。1994年初曾规定严禁外购土焦,但在机焦中曾多次发现大量上焦。实践证明:焦炭粒度对高炉冶炼影响较大,进厂焦炭为合格焦时(15~40mm粒度占70%以上),焦炭破  相似文献   

15.
冶金焦的焦炭粒度情况对高炉炼铁生产有较大的影响,焦炭处理中切焦机的使用对于焦炭粒度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西昌焦化厂在6.25 m捣固焦炉筛运焦系统中,配套的切焦机的使用情况及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6.
对武钢容积为3 200 m3级高炉在不同富氧率下的入炉焦、风口焦取样对比分析,研究了风口焦的平均粒度、显微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富氧率的提高,风口焦的平均粒度有变小的趋势,特别是粒度大于25 mm的比例降低明显;随着富氧率的升高,风口焦显微结构组成中的各项异性结构降低明显,影响焦炭强度。这些情况表明,当高炉生产提高富氧率时,需要关注焦炭的粒度降解状况。  相似文献   

17.
肖志红 《炼铁》1995,14(2):56-57
武钢 2号高炉 (1536m~3),炉缸直径8900mm,Hu/D=3.0,设有24个风口、2个渣口、1个铁口,属于典型的多风口矮胖型高炉。近三年来,2号高炉所用的原燃料质量不太理想。烧结矿转鼓指数低,粒度小,<10mm的细粒烧结矿的比例最高达38.0%,平均为30%左右,<5mm的细粒烧结矿的比例在10%以上;焦炭粒度不均匀,强度较差,尤其是随着5号高炉的投产,焦炭供应紧  相似文献   

18.
宝钢焦炭在高炉内粒度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进  张群  吴信慈 《宝钢技术》2003,(1):39-43,47
采用实验室模拟高炉局部条件和风口焦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炉中焦炭粒度降解的机理,及高炉喷煤量对焦炭粒度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软融带焦炭内部结构被明显破坏,抗劣化能力下降;在风口回旋区焦炭磨损产生大量粉焦;此外随喷煤水平的提高,焦炭粒度降解程度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随着喷煤量的提高,焦发冷热强度必须与其相匹配。  相似文献   

19.
为恢复炉况及探讨超大型高炉冶炼规律,对首钢京唐公司高炉进行了风口焦炭取样分析,研究了其入炉焦炭热强度与焦炭反应性、焦炭冷强度与焦炭耐磨强度之间的关系;探明了风口焦炭的粒度、劣化度及渣铁滞留量;探索了渣铁滞留量与渣铁体积、风口焦炭粒度、煤比及炉渣二元碱度的关系;分析了炉缸径向焦炭粒度分布、风口前高透气性区长度、炉缸透气性等;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高炉操作建议并得到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风口焦炭取样分析可以作为高炉操作调整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崇钢505 m3高炉配吃高硫块矿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保持合理炉型、提高上部煤气利用、适当提高炉渣碱度、保证焦炭质量条件稳定(尤其是降低焦炭中硫含量)、加强筛分改善入炉粒度组成、选择适宜的送风参数保持炉缸长期均匀活跃、提高工长操作水平等是提高脱硫效率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恰当的原燃料配比、适当的风口面积、重视高炉日常调剂操作、提高焦炭质量等手段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