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当代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的需要、情感、享受与幸福毫不相干的规范戒律。从本真意义上讲 ,这些都不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 ,“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 ,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 ,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 ,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1] 。故此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个体的道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从个体的道德需要这个视角为道德教育寻找合理的基础和有效途径。道德需…  相似文献   

2.
高校道德施教内容新探中南工业大学胡弼成,廖才英,曾钊新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祖国栋梁之才和优秀劳动后备军的圣地。高校的道德教育,应强调“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体品质得以培育和提高,在人格整体上进行模塑和陶铸。因此,我...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鲁芳张怀承学校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好坏,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目前部分学校道德教育中,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学生道德言行...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何“在一起”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命题,对伦理道德的把握是“在一起”的主要路径,道德教育因而是帮助人学会“在一起”的事业。现代社会基于权利优先的现代道德建构的“在一起”秩序已经出现包括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的伦理危机,且诸种“在一起”的道德叙事无法解决这一困境。这种危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也表现出:现代道德教育着力于培养追求权利的道德主体,而非学会“在一起”;遵循知识、戒律、加速、比较的同一性运作逻辑,使得他者视域缺场。这些局限性归因于道德教育与伦理的疏离。实现对“在一起”的重构,道德教育需基于伦理实体,培养学会差异性共存的道德主体,进而生成与他者“在一起”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理念的走向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了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上的困境 ,探讨了大学德育理念创新中的人性化、实证化、动态化、整合化、自主化走向 ,并提出了与德育理念更新相适应的大学德育新方法 ,如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二层次说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吕耀怀可以把道德教育大体划分为两个层次:道德单元教育与价值对象教育。道德教育的这两个层次,既有着内容、实施方式上的重大差别,又在相互间形成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了寻找道德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让我们把研究触角深入道德教...  相似文献   

8.
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造成了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和寻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的困境。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们形成更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此,除了不放弃道德行上学与重视制度和信仰的作用以外,当代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选择合宜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大众传媒、公共文化条件和其他道德资源,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一种生存方式,当下的道德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道德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探讨“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入手,考察了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培养目标中的知性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知性取向是造成大学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作者认为,在大学中应该找回道德教育的位置,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受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文化中道德教育功能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旅游文化中道德教育功能的开发中南工业大学贺更行一、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和历史名胜对道德教育的意义道德移情,是指个体将自身继善积德的需求投射到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中,从中诠释行为价值、生命价值、事业价值等等为人处世之道,进而产生道德震撼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教育模式是联系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中介。 2 0世纪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模式 ,如何看待这些模式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手段之一。理想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应为三个层次 ,即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模式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模式和德性修养模式。三个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具有修身塑德、治学立业和明确道德责任、促进人生环境和谐的现代价值。感恩是道德主体对"他爱"行为的道德认知,是道德主体推己及人、积极互动的道德回馈。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于感恩道德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了传统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很多缺陷,不利于感恩教育的实施。基于此,本文认为当代感恩教育应在汲取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从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领域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道德责任”职能一方面来自大学内部的责任诉求,另一方面来自大学外部的共同愿景。相对于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来说,这是大学的第四职能。它包括大学自身的“社会良心”的定位和对社会的道德教化。大学“道德责任”的职能的主要途径就是批判。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的这种职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它一直是健全社会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一、道德培养的涵义道德培养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道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评价等道德实践活动;狭义的道德培养,是指道德品质的自我铸定过程。这里所论是对后种涵义加以界说。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奇迹就在于它具有自调节机制.自调节机制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呈现稳态特性的重要内在机制.具有调节行为的自我性、调节过程的自动性、调节目的的自强性、调节结果的未知性等特点.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应用自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五重五轻"现象,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因材施教原则等分别为其提供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因而又是可行的.对此,本文主张在大学德育中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建设道德生态环境,重视道德设施建设,倡导道德自律慎独;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注重道德体验感悟,实施道德感化教育,激励仁爱向善本性,建立道德参照体系,发挥教师、同伴榜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道德学习的认识观之,道德学习是一个具有复合性、层次性特点的学术概念。从教育的维度观之,道德学习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发生前提,而道德教育则可被视为道德学习的重要环境性影响因素,深刻地推进着个体道德学习实践的发展进程。因此,要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可能作为,其必定不可是盲目的,而应以道德学习的本然特质为实践基底。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娱乐化、功利化、仪式化、政治化和强制化等发展倾向正使道德教育愈来愈远离教育。目前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往往忽略对道德教育教育性的思考。道德教育的教育性意味着必须思考何为一种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必须区分教育行为与非教育行为;意味着从教育的角度投入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之中;意味着道德教育需要与完整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发展个人的德性。坚守道德教育的教育性,就是要促进道德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生命叙事是叙事的重要形式,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蕴和深层的伦理编织,把情感教育、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有我"的言说,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无我"的失语的流弊,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重要路径,是当代值得探索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在生命叙事中要注重情境设计、主题捕捉、故事选择和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美]夏里阿利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伦理传统奠基者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最具影响力的作用,并且作为最伟大和最重要的推动力,已有二千五百年之久。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的过去二千五百年也可以称之为孔子时代。在公元前大约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