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黑龙江省及所属城市为例,构建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7—2018年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此为基础,以耦合协调度为别解释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各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系统指标回归系数高于生态环境系统回归系数,正向指标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指标的影响程度。需要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因地适宜实施激励型环境规制,注重两种规制手段“关联效应”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选取14项指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象限图法对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呈波动改善态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以轻微偏离为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促作用较为明显;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度的波动较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超前”与“滞后”现象交替出现的特点;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发展动态性。山东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当今资源开发的主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推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石油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严峻考验。本文在介绍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对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发展SD模型,并以东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针对盐城市地域特征,探寻适合盐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对策。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盐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设占用过多耕地而耕地总体质量差,尤其是在占补平衡中,占的是城市郊区的优质耕地,而新补充的耕地多属沿海新开垦的滩涂,在质量上较差,并没有真正完成国家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研究结论:盐城市耕地资源保护的重点为合理规划及节约建设用地,耕地保护应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基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机制的原理,本文分析了1979-2005年期间新疆第三产业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对新疆人口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相关性较显著,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对新疆城市化具有很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新疆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基于此提出新疆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引导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借鉴相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建立区域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实例评价分析陕西省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世鹏 《资源与产业》2010,12(Z1):125-129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借鉴相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建立区域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实例评价分析陕西省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2000-2010年的人均GDP为测算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来描述新疆14个地区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采用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率来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巴音郭楞等4个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地区发展水平较低。这与自然环境、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建议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新疆各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鹤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岗市是我国重要的产煤基地,从开发到现在有近百年的历史,因煤炭资源开采,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目前,由于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裂缝、矸石压占、露天采坑挖损地面积较大。未来鹤岗市的城市定位是由资源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本文通过对鹤岗市环境质量分析,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的角度出发,选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人口等方面的指标,建立复合生态系统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确定鹤岗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发展阶段;得出1995-2007年鹤岗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协调。应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鹤岗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孙华  吴瑶  居婕 《资源与产业》2016,18(2):16-22
根据江苏实际情况选取合适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县域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对江苏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进行协调分析,得出江苏省农村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农村非农户籍人口偏低等结论。研究表明:1)江苏省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相关系数较高;2)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提出提升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质量、加快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苏南苏北之间的产业联动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关系,且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发展,由极度失调状态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逐年改善,这与山东省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关系密切。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为其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其城市化的推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土地供应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有利于山东省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国土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进行改进,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不高,没有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仅占3.93%,主要分布在新阳高速、大广高速两侧以及汝河、洪河等地;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80.67%,呈现“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建设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77.24%,呈现“中西部和镇区高,东西部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按照“五带四片、一区多点”的国土开发战略布局,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佟婷婷  武戈 《资源与产业》2010,12(5):142-145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地球上资源存量的锐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协调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系涉及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连创新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本文选用江苏省2003—2007年全省13市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市级层面出发构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模型,找出江苏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笑  张楠 《资源与产业》2017,19(4):52-56
利用TOPSIS方法以及耦合协调度公式,对我国31个省份的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以评价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趋势。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协调发展状态逐渐改善,大部分省份都改变了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系统失调的状态,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通过绘制不同年份各省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图发现,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协调关系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即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且耦合协调度的上升逐渐由西部向中东部扩展。地灾防治理念的转变、长效投入机制的构建以及重点区域重点规划等是关系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