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韵律油层存在夹层,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夹层在反韵律厚油层内的分布位置、夹层大小,对剩余油在反韵律厚油层中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夹层模型,模拟研究了夹层在不同平面位置、纵向位置、展布面积、油水井射孔组合对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厚油层由于夹层的存在,导致剩余油的赋存程度增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的下方,并系统的总结出了夹层控制剩余油的5种分布模式,分别为:楔状型、碗状型、平板状型、半碗状型、M状型,为该类油层存在夹层时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方向,对油田的中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15块1979年投入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也由平面、层间向层内转移。主力厚油层储量基数大,开发后期仍然是"稳油控水"的主攻目标,厚油层内部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2011年以来,利用大量、丰富的监测资料开展了文15块隔夹层研究,并利用隔夹层的控制作用对主力层层内剩余油进行精细挖潜。2011-2012年区块日产油量上升,剩采速度保持在11%左右,采收率提高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各主力油田均已到开发中后期,油田均已高含水,新区以低渗透、稠油为主,需要大型压裂或热采,投资高,风险大,为此加强剩余油分布以及高含水期开发规律研究,改善主力油田水驱油藏采收率对油田产量保持硬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了厚油层剩余油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在正韵律油层中,随着级差的增大、原油粘度的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作用使夹层上部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夹层下部剩余油饱和度升高,油层厚度、采油速度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挖掘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韵律层优化射孔技术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举足轻重,也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厂在文明寨油田厚油层夹层展布及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资料,通过直井优化射孔取得较好效果,为老井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厚油层内部建模,一直是困扰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由于聚合物驱主力油层葡I2油层厚度大,内部构造复杂,即使细分沉积单元后,内部非均质性依然很强,而目前的建模技术无法表示出厚油层内的非均质性,致使数值模拟无法准确模拟厚油层内部吸水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状况,严重制约着厚油层内部措施挖潜效果和实施规模。本文通过对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发育状况和聚合物驱前后厚油层内部吸水剖面的变化,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简化建模方法,为厚油层内部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剩余油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内东部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性成为挖潜主力油层的主要矛盾。夹层空间上改变液流方向,影响厚砂层内剩余油分布。夹层研究已成为老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依据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从夹层的定义入手,运用砂体叠置等地层层序及地层结构理论,系统研究文东油田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夹层成因类型、分布特点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挖潜意向指导老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0.
马厂油田属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2.01%,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进一步实现老油藏的持续稳产,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认识是关键,尤其是厚油层层内隔层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不清,隔夹层对油气运移、水淹级别的影响缺乏了解,导致剩余油分布和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认识不明确。从近两年剩余油监测资料运用效果表明,油藏在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跟生产实际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11.
官142区块是正韵律巨厚砂岩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油藏底部产生"次生"底水,受储层垂向物性的差异及层内隔夹层的不稳定分布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应用动态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块水驱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的顶部,结合水平井即可提液增油,又可控制底水锥进的优势,在该区块实施水平井挖潜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平井技术在官142区块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层间隔层薄,分层注采调整难度大;层内非均质性强,存在高渗条带,厚油层层内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下步挖潜层间二三类层、层内夹层控制弱水淹部位剩余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葡Ⅰ33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油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多剩余油,取心资料和油藏精细描述资料表明,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层的顶部,为了挖潜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开展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精确描述了厚油层内部夹层的三维特征,对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剩余油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能够不同点坝之间和同一点坝内部形成了很好的注采关系,确保了夹层间剩余油的有效动用,极大地提高了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 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于1978年8月投入开发,经历30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达40.97%,综合含水96.64%。开发上,由于构造复杂及储层变化快,局部存在窜层、"高水低油"、局部构造认识不清等问题,制约了中下层系精细开发。中下层系平面、纵向储量动用况、水淹状况、剩余油潜力等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厚油层内,受沉积相带及层内隔夹层遮挡,强水淹与中、弱水淹共存,厚油层内仍具有一定挖潜空间。通过开展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厚油层构造特征研究,统一地层划分层号、进行局部构造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为下步措施调整挖潜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棚上层系为中、高渗厚油层砂岩油藏,受多物源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层间、平面三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较差。进入特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较为零散,挖潜难度大。通过厚油层细分对比,划分流动单元,将有助于更精确地认识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较好的揭示厚油层与其它层的连通关系,结合动态分析,为寻找弱水淹层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X区PI组主要为大面积河道砂沉积,油层发育厚度大,层内渗透率差异较大,呈现正韵律性,从而造成厚油层下部动用较好,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上部。为了探索挖掘顶部剩余油的方法,本文描述了厚油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通过优化调剖工艺方案设计,探索了对应调剖挖潜厚油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地震技术在水平井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喇嘛甸油田开发的目的层主要为萨尔图、萄花油和高台子油层,断层边部的厚油层顶部属于低水淹层,存在剩余油。利用水平井可扩大泄油面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且水平段能够穿越夹层,可以实现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的目的。应用开发地震技术,结合钻井、测井、试油、沉积相等资抖,通过细致描绘喇嘛甸油田萨Ⅲ31层的顶面构造特征,预洲萨Ⅲ31层的分布形态、厚度和展布范围,可为水平井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