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油田是辽河油田整体开发的第一个海上中深层稠油区块,该区块自冷采投入开发以来见到了一定的产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在勘探阶段,受海工条件限制,探井少,资料丰度低,对油藏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区块的全面开采,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认识与最初的ODP方案出现了较大差异,主力油层虽然储量比例大,但含油幅度变低,整个油藏基本处于油水过渡带,储量品味差,油井含水上升快,水淹快;非主力油层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多、油层分布不稳定、含油井段长、储量分散,资源品位差,开发难度大。因此,有必要针对区块冷产阶段的生产情况,对最初的ODP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价,以便为区块的下步部署调整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华庆油田是典型的致密油藏,开发初期表现出剖面动用程度低且吸水不均、局部油井见水关系复杂、地层压力下降、单井产能低等现象,调整难度越来越大。生产过程中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油井含水变化与注水的关系、平面及纵向上的油水分布规律、储层裂缝与水线推进关系研究、油层污染程度以及油层改造效果评价等。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开展油藏精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采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3.
某区块位于高升油田北部的高北构造带上,含油面积1.1km2,石油地质储量111×104t,标定采收率14.4%,为一层状边水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沙四段杜家台油层。区块自1987年8月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天然能量和注水开发两个阶段,后期因油井发生水淹区块全面停止注水开发。目前整体处于低产低效开采状态,日产油不足10t。为找到适宜油藏地质特点的接替开采技术,对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结合地质特征,剖析生产变化规律,细化各区块开发特征,基于层系、沉积、流动单元详细研究华庆油田X油藏开发特征,总结产量、含水及压力变化规律等。结合油藏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应用动静态资料,分析工区开发现状,包括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累积产液量、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综合含水率等动态指标及变化曲线特征。根据注水压力测试,重点分析研究区内含水率、存水率、耗水率、注采比等开发技术指标,评价水驱开发效果。对区块内油井开展产量分类及评价研究,分析产量递减变化规律,确定影响产量递减的主控因素,提出对应的调整措施。总结研究区压力变化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分析局部压力不均衡原因,找出治理措施。根据动态监测资料,结合注水特征,确定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相似文献   

5.
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兴Ⅰ组为超稠油油藏,主要依靠水平井吞吐开发,随着水平井吞吐轮次增加,油井生产效果逐渐变差。由于该区块没有产能新井补充,导致兴Ⅰ组产油量逐年递减。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将兴Ⅰ组分成兴Ⅰ_1、Ⅰ_2组两个油层组,水平井主要部署在兴Ⅰ_2组。兴Ⅰ_1组油层厚度10~12m,物性较好,部分区域兴Ⅰ_1、Ⅰ_2组发育夹层。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及井温监测曲线分析,隔夹层发育区域兴Ⅰ_1组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剩余油较丰富,可以通过分层挖潜部署部署水平井,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锦91块为活跃的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降压开采方式,边水不断侵入,造成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平面大面积油井水淹,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等措施效果变差,低产低效井持续增加。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结合油井动态监测技术,对锦91东部于Ⅰ组重水淹区水淹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配套挖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建华  肖国洪  郭喜霞 《清洗世界》2011,27(9):10-13,35
濮城油田卫42、卫43断块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非均质油藏,采取常规开发方案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开采。通过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历程及现状分析,区块油井普遍存在"四低"现象(产能低、液面低、含水低、采出程度低)。从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研究出发,对于低渗油藏,压裂改造油层是改善渗流能力,提高油层产量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卫42...  相似文献   

8.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已有井的动态资料研究单井产能、含水率变化及其油井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井网系统、注水情况、水驱状况、动用状况及注水井的受效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唐157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为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是对油藏补充能量的重要措施,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对于注水导致油井水淹问题,有必要开展专项研究。在对油藏精细描述、测试资料分析和生产动态研究基础上,准确判断出水层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采取对油层平面、层间和层内调整改造,尽可能地使水淹井恢复生产,以提高油井利用率,并使未被水淹的油井得到进一步的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水驱效率和最终采收率。开展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油田预防水淹、治理水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油田注水开发产能建设上,以较小的投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姬塬南斜坡区块延安组为例,在姬塬南斜坡区块沉积相和顶面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电测解释,选取砂体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五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对储层进行分析,将延安组油藏划分为Ⅰ、Ⅱ、Ⅲ三类储层。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延10为该区的主力油层。同时通过对该区块部分油井产能进行计算,得出部分油井的产能,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类储层的单井产能与储层物性、沉积相和储层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更有力的证明油井产能受到储层物性、岩性和沉积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统计南海东部24个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实际生产动态数据,结合地质油藏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初始含油饱和度、地层原油黏度和井网密度等分析了影响油藏初期自然递减率的主控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参数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原始含油饱和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有效厚度>地层原油黏度>平均渗透率>井网密度;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东部天然水驱海相砂岩油藏按照不同驱动类型、不同储层和流体物性进行分类,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油藏单井递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同类油藏开发井和调整井开发指标预测提供类比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朝阳沟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油层的沉积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状况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给出了加密前后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加密井开发效果进行研究,闻述了影响加密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地质条件比较差,储层特征复杂的油藏,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从微观和宏观入手,深入分析储层特征复杂的机理,油水关系复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不同响应特征,分析影响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各类因素,进而通过实际工作验证,找到尽量消除各类影响计算精度的方法,实现在复杂油层储量评价中,尽可能提高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A区块位于xx,含油面积Bkm~2,油层发育为纯油区,划分为4座注入站,2018年5月开始前置段塞阶段,2018年11月进入主段塞阶段,目前正处于全区见效阶段。针对见效效果把见效井分为三类(A类井:累积增油量≥4000t;B类井:累积增油量2000-4000t;C类井:累积增油量2000t),研究见效井沉积环境、井网完善程度、注聚前油井含油饱和度、油层砂体沉积特征和连通情况等多个静态因素以及注聚过程中流压控制、采聚浓度变化等多个动态因素来分析见效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下步"提质增效"做法,为以后注三元区块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油藏数值模拟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应用VIP 98PLUS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根据模型的需要输入油藏的地质参数、油田的动态开发数据等,经过一定方法的计算后,可得出油层中平面上和三维空间上剩余油的分布,对指导老油田开发调整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于1980年发现,1983年投入试采.由于沙三中油藏埋藏深、油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长期以来作为难采储量未投入开发.近年来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油藏自身特性,确定了小井距压裂改造的治理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曙116-曙107井区开展地质综合研究,刻画潜山内幕构造,重新落实了油层分布范围,综合测井、试井和投产资料评价油藏产能,落实油藏开发动用潜力,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发部署研究,为同类型低品位潜山的开发动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某油田以三角洲相储层为主,具有平面上分布面积大、相变较快,纵向上层多、层薄的特点,开发实践证明:该油田成藏控制因素复杂,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本文以取心井为基础,结合试油、开发动态等资料开展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参数精细解释,认识油藏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满足潜力评价需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锦611块产能分布不均、气窜严重的不利现状,结合地震研究成果,在精细微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地质学理论对锦611块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开展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研究,综合沉积特征、小层划分对锦611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地质认识。并通过结合地质研究和生产规律分析,对锦611区块生产问题有了准确认识,制定出技术对策,进而提高了锦611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该项研究通过对已开发系统取心井29口,2 065 m岩心观察描述,对比319口井试油热采资料,分层对比1090口井,划分油层有效厚度565口井,系统解释330口井单井参数,结合分析化验数据12项5224块次、岩性、电性、含油性、以及投产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对"四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超稠油油层标准。完善了稠油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储层岩性测井评价解释模型,编制并完善了超稠油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块,建立了有效储层参数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储层参数平面变化规律研究。该项目对超稠油油藏探明剩余资源量及经济合理地开发超稠油油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