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室内模拟试验确定河流纵向扩散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几何相似原理,在不同流量、流速条件下,以室内模拟试验求得纵向扩散系数,所得结果与同条件下现场分析计算的结果基本上一致,与国内外相近条件和经验计算值接近。室内模拟试验法不仅克服野外条件下示踪剂投放和测试条件的不便,还能够更好地研究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海洋环境下温州市瓯江口一座既有水闸为背景,分析了处于潮差区的闸墩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参数,将其与室内模拟加速试验结果相比较,研究在人工气候环境下水工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参数的相似性。根据测定的混凝土不同深度处自由氯离子浓度,分析了既有闸墩混凝土的对流区厚度、氯离子浓度峰值,计算了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对比分析了人工气候环境与模拟环境中主要参数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气候环境侵蚀试验中,氯离子对流区厚度和混凝土扩散系数等重要参数与自然环境下的侵蚀有相似规律。   相似文献   

3.
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漏试验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漏量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以及缺陷渗漏量的经验拟合公式等成果。应用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Galerkin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该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物理模型试验试样的轴对称性,选取中心角10度的试样建立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详细模拟了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压力水头作用的渗漏在砂土试样中变化情况,并计算了渗漏达到稳定时的渗漏量。数值模型计算成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变化规律一致,论证了数值饱和-非饱和渗流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流场,并计算缺陷渗漏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漏量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以及缺陷渗漏量的经验拟合公式等成果。应用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Galerkin有限元法,建立了该试验的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试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物理模型试验试样的轴对称性,选取中心角10度的试样建立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详细模拟了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压力水头作用的渗漏在砂土试样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并计算了稳定渗漏量。分析比较了数值模型计算成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两者变化规律一致。可见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流场,计算缺陷渗漏量。  相似文献   

5.
蔡渝春  纪平  陈小莉 《水利学报》2016,47(11):1456-1464
温排水变态模型扩散系数与模型变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了解、明确温排水变态模型的扩散相似影响,对温排水试验模型设计、几何变态率选择以及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前人关于污染物水平扩散系数计算方法以及扩散相似问题等相关研究成果,据此提出了宽浅型水域污染物水平扩散系数通用计算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控温、湿度条件下温排水输移扩散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反演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散热相似条件下不同变态率模型温排水输移扩散影响对比研究,对不同变率条件下流场、温度场主要特征参数及水平扩散项参数取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宽浅型水域变态模型水平扩散系数与模型变率间的计算关系式。经原型实测资料验证,该关系式在宽浅水域具有良好的适宜性,可用于温排水及其它污染物输移扩散变态模型与原型间水平扩散系数的转换计算。研究结果为今后宽浅型水域中温排水或其他污染物输移扩散数模计算、物理模型试验参数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经典相似理论及海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表征量,以氯离子扩散系数为纽带建立了室内加速模拟环境试验结构与现场环境结构之间的时间相似关系。参考连云港港区氯盐侵蚀环境,设计了相应的人工气候模拟侵蚀条件;浇筑了2根与现场构件材料组成相同、结构特征相似的试验梁。对现场构件及侵蚀后的试验梁钻取混凝土粉末试样,通过快速氯离子检测方法(即RCT法)测得氯离子含量。按照Fick第二扩散定律并通过Matlab拟合得到氯离子扩散系数,并根据其时间衰减关系得到该地区对应的海洋大气区时间相似系数,实现现场服役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7.
在混凝土结构服役过程中,水分在混凝土中的储存和传输对其耐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干湿过程中水分在混凝土中的分布进行了试验和模拟。利用扩散方程,分别对湿润和干燥过程赋予不同的扩散系数,建立水分传输模型。其中,回归系数根据有限差分法和遗传算法,利用湿润和干燥试验中的数据推算出来,并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对干湿条件下的混凝土内部水分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能预测出不同湿度条件下混凝土内部水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家柱 《人民长江》2013,44(20):10-12
为了确定某建筑场地区域内地基膨胀变形量计算中的修正系数φe,通过模拟实际基础原型浸水条件,展开膨胀土的膨胀试验,得到了土层在不同深度处的实测膨胀变形量值。将其与相同起始含水率条件下由地基土的室内有荷载膨胀率试验曲线计算出的土层膨胀变形量值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最终得出该膨胀土地基膨胀变形量的修正系数φe及其修正公式。利用该试验成果,可为准确计算工程实际的膨胀变形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物动态吸附试验及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泥沙动力学中Rouse等人用来研究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装置。对泥沙吸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动态模拟。试验分有底泥和无底泥两种情况。研究中发现在Rouse装置的水力、泥沙条件下泥沙吸附重金属污染物达到平衡状态需要6小时以上,由极坐标下的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方程,在本文具体试验条件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合良好,说明数学模型是正确合理的试验是可靠的。计算时依据室内静态试验结果,对动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室内变坡水槽,模拟了复式河道滩地3种植物对漫滩水流的干扰作用,并借助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施测了不同垂线、不同测点的瞬时流速,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河道糙率。基于水动力及植物柔性变形分析,建立了淹没状态下的植物河道糙率计算的基本关系,反映出糙率值不仅与水流动力条件有关,还与植物类型、淹没高度、布置及其自身力学性能有关,同时,利用试验资料及理论分析成果,进一步获取了植物河道的附加糙率值,借此分析与评价河道植物对水流阻力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河道比降、床沙组成是河道边界条件中影响河型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概化模型试验对河道比降和床沙组成影响河型形成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其他初始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不同比降对河型形成影响较大,随着比降增大,河槽宽深比增加,河道向不稳定河型方向发展.同样,在其他初始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不同床沙组成对河型形成也有影响,随着床沙粒径变细,河槽宽深比增加,河道向不稳定河型方向发展.这与我国大江大河所显示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宽浅型河道糙率和桥墩壅水对行洪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方法分别模拟其水力特性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给出了河道糙率的模拟方法,分别采用4种材料模拟河道护坡:无植被、稀疏植被、稀疏植被中间种植灌木和密集植被。其中,糙率最大的密集植被和糙率最小的无植被护坡条件下各断面水位差均值为0.03 m。结果表明:对于宽浅河道,护坡糙率较大范围的变化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不显著。复杂边界条件和水力条件下桥墩壅水模拟结果表明:二维数学模型比经验公式和一维数学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河道边界条件、桥梁长度、桥墩形状对桥墩壅水高度的影响,模拟结果同物理模型试验值较为接近。本研究为宽浅河道安全行洪中糙率评估和桥墩壅水计算提供可靠的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济南段冰凌研究为例,采用电测深方法时黄河凌汛期典型断面进行了地电测试,并与无冰情况下的测深曲线进行了时比。得出如下结论:有冰和无冰时电测深曲线有明显差异。河道流冰增加.则电阻率的阻值增大。测深曲线的面积与河道流凌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河道综合整治目标,分析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和MIKE 11模型的适用范围、具备优势和存在不足。结果表明,SWMM广泛应用于径流总量控制和面源污染削减的模拟,但是无法模拟河道中污染物的对流扩散和生化过程;MIKE 11河网模型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水量和水质模拟,可预测特定条件下的河道水环境变化情况,但是无法反映陆域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冲击影响。构建SWMM-MIKE 11耦合模型,利用SWMM进行海绵设施和雨水管网模拟,将SWMM中管网排口径流作为边界条件导入到MIKE 11模型中,可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静止水体中横向和垂向扩散系数不相等的瞬时线源二维扩散的解析解,推导出水面有限宽瞬时污染源二维扩散的质量浓度分布计算公式。在顺直倾斜岸坡大宽度深水情况下,基于横向和垂向扩散系数不相等的角形域映射原理,推导出倾斜岸水面瞬时污染带下角形域中二维扩散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的理论公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简化条件下该公式与理论解完全一致,角形域倾角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分布影响较大,角形域内质量浓度分布具有随倾角参数为奇、偶数而不同的特性,计算点距离岸坡顶点越近,角形域倾角对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越大;横坐标越大,影响越小;水深越大,影响也越小。  相似文献   

16.
弯曲河道水流、泥沙的运动特性与顺直段不同 ,存在横向流速与横向输沙。在考虑了弯道河段横向水流影响的条件下 ,导出了弯道河段泥沙的起动流速公式 ,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认为在相同的纵向流速条件下 ,弯道段凹岸侧泥沙的起动粒径和泥沙输移速率均较顺直段大。同时结合弯道段水流和泥沙的运动特性阐明了弯道河段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弯道推移质泥沙运动特性及其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弯曲河道水流、泥沙的运动特性与顺直段不同,存在横向流速与横向输沙。在考虑了弯道河段横向水流影响的条件下,导出了弯道河段泥沙的起动流速公式,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认为在相同的纵向流速条件下,弯道段凹岸侧泥沙的起动粒径和泥沙输移速率均较顺直段大。同时结合弯道段水流和泥沙的运动特性阐明了弯道河段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流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不同类型交汇口水流特性以及地貌特征。影响交汇口河床地貌的主要因素为干、支流交汇角与干、支流汇流比,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数值模拟和水槽试验的理论研究,应加强对天然交汇口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水污染治理和河道疏浚等应用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调水引流改善平原河网水环境质量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定量地评估引调水工程对平原河网地区城市内河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张家港市中部水系为例,运用MIKE11构建了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沿江水利枢纽和内河节制闸不同的调度方式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利用水质浓度改善率探究了水利调度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程度。结果表明:增加沿江水利枢纽引水天数对改善城市内河水质有显著作用,但随着引水天数的增加,NH_3-N浓度改善率日均提升幅度逐渐降低;内河节制闸调度工况对改善城市内河水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调水引流工作中可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少水型河道平时的生态和景观效果,提出了一种侧边开口梯级拦水堰与曲线河槽槽岸组合的河道治理形式,并以梯级拦水堰组合直线槽岸作为对照,分别对应梯级拦水堰淹没和非淹没2种不同水深,进行三维水流数值模拟与水力模型试验,分析了相应的水流特性。又以两种不同体长的草鱼幼鱼进行了通行成功率、通行轨迹和通行时长的过鱼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种试验条件下,组合曲线河槽的试验用鱼通行适宜区占比最大为70%左右,分布范围更大,进一步减小了试验用鱼误入非适宜区的可能,过鱼试验结果也优于组合直线河槽,其中试验用鱼通行成功率最高为86%,较组合直线河槽提高10%,通行时间最短为85.4 s,较组合直线河槽时间最大可缩短31.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山区季节性中小河流等少水河道的整治和河流生态改造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