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通过运用人工贵腐工艺和传统干型酒工艺对海沃德(Hayward)、黄金果(Hort16A)和红阳(Hongyang)3个不同品种的猕猴桃进行贵腐酒和传统干型酒的酿造,并对其香气成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干型酒酿造工艺相比,人工贵腐酒中检出7种特征性酯类、4种萜烯类物质和2种愈创木酚,说明人工贵腐工艺能够更好的提升猕猴桃酒的香气复杂度,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香气特征。同时,验证了人工贵腐工艺在猕猴桃酒酿造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刘敏  高伟  张睿梅 《食品科学》2021,41(22):193-200
为优化杏酒的发酵工艺,提高杏果的综合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杏汁和杏皮渣为原料,分别加入两种酵母进行发酵,比较发酵工艺对杏酒基本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采用4 种发酵工艺,工艺1为杏汁+酵母BV818,工艺2为杏汁+酵母CECA,工艺3为杏皮渣+酵母BV818,工艺4为杏皮渣+酵母CECA。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杏酒中的香气物质,并对杏酒进行感官评价。在杏酒中共检测出41 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29 种、醇类5 种、醛类2 种和萜烯类5 种,其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占香气总量的72.7%。在工艺1~4的酒样中,香气总量分别为14 765.27、15 034.37、12 580.27 μg/L和7 347.61 μg/L,用杏汁发酵的杏酒中香气总量显著高于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在4 种工艺酒样中均能检出且气味活性值大于1的香气物质为杏酒的特征香气物质,共有6 个,分别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芳樟醇、癸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工艺2的酒样与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芳樟醇5 种特征香气物质处于同一象限,说明该酒样具有杏酒的典型香气特征。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杏酒具有杏、桃、柑橘、苹果、梨等果香和槐花、金银花等花香,采用工艺2酿造的杏酒,感官评分最高。结论:用杏汁发酵的杏酒,香气物质含量较高,以果香和花香为主,酒体轻盈,口感清爽,而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总酚含量较高,香气复杂,酵母味明显,酒体饱满。本研究为杏酒发酵工艺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研究杏酒香气物质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试验总结出清吊混蒸、高温缓慢流酒、降低尾段酒断酒酒度等提升洋河复合绵柔调味酒酒质的工艺措施。结果表明,采用"清吊酒,混蒸粮"工艺所产酒质更符合调味酒的口感要求,同时该工艺能控制酒醅的入池酸度和入池水分在适宜的范围内,从而实现控制发酵和产酒质量;控制流酒温度为28~35℃,流酒速度为3 kg/min±1 kg/min能有效提升酒体质量;尾段酒接至40%vol时,能得到更加符合勾兑调味需求的尾段酒混合酒样。  相似文献   

4.
包装次酒的回收方法各厂不尽相同。次酒麦汁合流杀菌二次发酵方法工艺线路合理,杀菌彻底,操作简单。同时介绍次酒回收过程中的工艺卫生管理及减少次酒产生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谢文逸 《酿酒》1999,(6):78-81
自从我国古代的酒类生产产生后 ,人们除采用连糟饮用的这一饮用方式外 ,还随之产生了滤取酒液饮用的饮用方式。滤取酒液饮用这一饮用方式成了我国古代长期的饮酒方式之一 ,并随之产生了我国古代的滤酒工艺。为了取得较澄清的酒液饮用 ,人们曾采用了简单的、原始的滤酒器和滤酒介质滤酒。由于纺织物应用于酒的过滤和古代酿酒生产的发展 ,并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压滤工具和压滤工艺 ,尽可能多地滤取了酒液。到了现在 ,由于先进的、机械化的压滤和过滤机继续地进入了我国的酿酒界 ,使我国的酒的滤酒工艺在机械化、现代化的道路上飞速的发展 ,满足了我国的酿酒业过滤工艺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芝浓香型白酒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酿造生产条件下,针对新产浓香型原酒乙酸乙酯含量偏高,导致酒体感官质量不佳的技术难题,从出池、入池工艺和摘酒工艺对景芝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进行改进,以期降低浓香型原酒乙酸乙酯含量,提升酒体感官质量。结果表明,与工艺改进前相比,浓香型原酒乙酸乙酯含量降低了32.29%,优级酒及以上产量比例提高了15.16个百分点,酒体感官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DGGE技术,对白云边酒酿酒工艺过程中的大曲、堆积发酵产物、酒醅和窖泥,以及酱香型和浓香型酒相应工艺中的原核微生物进行了分子水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的酒,存在着不同的原核微生物群落,每种样品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其可能是影响着酒的香型.白云边酒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原核微生物种类和酱香型酒相近,但窖底泥的原核微生物种类比酱香型多,和浓香型酒的窖泥接近,可能是窖底原核微生物决定了兼香型白云边酒的浓香风格.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白酒酿造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工艺,其中的"摘酒"是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艺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白酒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必将成为白酒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对传统工艺中的看花摘酒、分段摘酒以及量质摘酒工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述了机械化摘酒工艺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机械化摘酒工艺在白酒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付宗强 《酿酒科技》2005,(10):39-39
凤兼浓白酒是以凤型工艺和浓香型工艺发酵生产贮存1年以上的白酒为基酒,将两种酒按1:1组合,再加入10%的调味酒、2%的酱香酒和3%的长酵酒进行勾调,再补加骨架成分和勾兑调味,贮存30d后出厂。关键在于基酒的选择和酒体勾兑调味。  相似文献   

10.
李振江  江朋雨 《新食品》2010,(3):128-128
据介绍,这是因为明绿御酒的主要原料为驰名中外的明光绿豆,这也正是明绿御酒的珍稀之处。除此,明绿御酒沿用南宋以来独有的酿造工艺和全手工酿造技术酿制而成,其酿制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明绿御酒不仅口感独特,品质清雅纯正,而且绿豆独有的营养和保健功效使明绿御酒首开绿色健康白酒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对多粮香醅应用到豉香型白酒中的蒸馏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以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评为考察指标,对比4种不同的香醅蒸馏方式(斋酒串蒸、斋酒浸蒸、发酵醪串蒸和发酵醪浸蒸)对豉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发现串蒸工艺较浸蒸工艺的酸、酯含量提取率高,斋酒比发酵醪更适宜做蒸馏载体,所得酒液酸酯醇比例协调,因此以斋酒串蒸香醅为最优蒸馏方式;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底锅酒度、醅酒比、蒸馏速度、收酒酒度等因素对蒸馏效果的影响,得到斋酒串蒸香醅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底锅酒度20%vol、醅酒比1∶3、中速蒸馏(功率800 W)和收酒酒度30%vol,酒中总酯含量较斋酒提高2.55倍,串蒸酒酯香浓郁,酸、酯、醇比例恰当,感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王贵玉 《酿酒》2008,35(1):108-110
介绍了营养酒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法和发展方向,工艺创新方法和工艺要点及营养酒的色、香、味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量质摘酒是白酒酿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与白酒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息息相关。研究了摘酒温度、摘酒速度对浓香型白酒原酒香味物质的影响,为设计出一种自动化摘酒关键技术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摘酒工艺的数字化,提升白酒酿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压醅工艺发酵周期多为56天,而传统工艺发酵周期为28天。试验选择72个原酒酿造班组所产的压醅工艺大米查、二米查原酒和传统工艺大米查、二米查原酒各36批原酒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两种工艺生产原酒的总酸、总酯、特优级酒率以及出酒率数据。结果发现,压醅工艺较传统工艺大米查、二米查酒总酸分别提高0.16g/L、0.04g/L;压醅工艺较传统工艺大米查、二米查酒总酯分别提高1.76g/L、0.24g/L;其中压醅工艺所产大米查原酒总酸、总酯均显著高于传统工艺原酒。此外,压醅工艺较传统工艺特优级酒率提高了2.86%,而出酒率则降低了0.57%。通过本次研究表明,采用压醅发酵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清香型原酒的品质,从而为白酒企业产品酒体设计和品质提升提供更多优质基酒。  相似文献   

15.
云门洞藏酒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森  刘民万  陈欣华 《酿酒》2009,36(6):33-35
介绍了云门洞藏酒的贮酒容器、贮酒时间和环境,并通过多年的跟踪监测,发现了洞藏酒在白酒感官质量和微量成分变化上同库房贮存酒的不同。证明了洞藏工艺是白酒贮存工艺中最优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酿造堆积过程中酒醅堆各位点发酵状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将“FD工艺”应用于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发酵过程,对堆积过程中的酒醅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变化进行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酒醅堆积发酵而言,“FD工艺”处理后的酒醅酸度能够有效降低,酸度下降了1.72 mmol/10 g,同时能有效控制酒醅中水分含量,使水分含量保持在±0.8%;“FD工艺”能有效促进淀粉转化(增加转化了0.76%),同时酒醅中还原糖含量也增加(增长了0.46%);酒醅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Sobs指数和Ace指数显著(P<0.05)增加;“FD工艺”处理后的酒醅微生物属分类水平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增加,有利于好氧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等微生物生长。综上,“FD工艺”能改善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发酵不均的情况,酒醅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增加,有利于优势好氧及耐高温细菌群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陈佳昕  赵晓娟  吴均  杜木英 《食品科学》2014,35(11):129-134
以重庆酉阳生产的苦荞为原料,应用液态发酵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苦荞酒的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苦荞酒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苦荞酒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0.15%、pH 6.5、温度60 ℃、液化时间2.5 h;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1.5%、pH 5.0、温度60 ℃、糖化时间3 h;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菌添加量0.1%、发酵温度28 ℃、pH 4.5。在此条件下发酵72 h即可得到酒度为9°左右的苦荞酒。  相似文献   

18.
彭军  应鸣 《酿酒科技》1998,(1):41-43
传统泸型酒的翻沙工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导致其使用偏安一隅。但是,我们的研究证明;翻沙工艺确实是全面地大幅度提高泸型酒质量的主要工艺措施。在总结翻沙新工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泸型酒生产工艺措施作一较为全面的对比,以期翻沙新工艺能在更多的泸型酒厂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把泸型酒的生产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系统介绍了由传统的稠酒转向工业化生产的稠酒的工艺路线、操作要点、工艺条件及质量标准,并重点阐述了稠酒工业化生产优化工艺技术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白酒主要成分是乙醇,属于易挥发性物质,露天不锈钢储酒罐每年酒损特别大,故研究储酒罐酒损的成因和机理很有必要。研究对不锈钢储酒罐进酒、贮存、出酒等工艺环节酒损点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运酒罐车卸酒残留、输酒泵、呼吸阀等工艺环节或过程存在酒损,其中呼吸阀的频繁动作是产生酒损的主要原因,并对呼吸阀产生酒损的机理、数量进行了分析和理论计算,为白酒行业在酒源贮存减少酒损的应对措施和酒库安全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