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西气田地层水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和沙溪庙组气藏地层水产量大、矿化度高,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异层回注处理。但对不同气藏的地层水同时进行回注时,要保证回注成功和回注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对水质进行配伍实验。针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气藏与沙溪庙组气藏地层水的水质特征和储层特性,进行水质、储层配伍性实验,从而了解影响回注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地层水回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川中气田水回注大安寨段储层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少气田水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气田合理开发,目前对气田水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异层回注处理,但对不同气藏的气田水进行回注时,要保证回注成功和回注系统正常运行,必须进行配伍性实验。针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嘉二段和长兴组气田水的水质特征,与回注层大安寨段地层水及岩心进行了配伍性实验,从而了解影响回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岩心伤害实验的基础上,推荐了气田地层水回注的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坝须二气藏与雷三气藏气田水回注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水气田进入中,后期开采,随着气藏压力的下降,地层水会逐渐侵入气藏,随着天然气一道流向地面,不仅给采气生产造成困难,而且也带来环境问题。为减少气田水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对气田水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回注处理,但对不同气藏的气田水,同时进行回注时,要保证回注成功和回注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对水质进行配伍实验。本文针对西南油气田分开公司川西北气矿的中坝须二气藏与雷三气藏水的水质特征,进行水质配位实验,从而了解影响回注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龙岗气田水异层回注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对气田水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异层回注处理,但对不同气藏的气田水进行回注时,要保证回注成功和回注系统正常运行,必须进行配伍性实验。针对龙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气田水的水质特征,与回注层沙二段岩心进行了配伍性实验,研究了龙岗气田水异层回注的可行性,评价了影响回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岩心伤害实验的基础上,推荐了气田地层水回注的水质指标,确定了最佳混注比例。  相似文献   

5.
川西气田须家河组气藏在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气田废水,而地层水是气田废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无害化处理难度较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须家河地层水,针对其高矿化度的水质特点,通过优选处理剂、优化配方、综合性能评价等方法,对须家河地层水配制不同工作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须家河地层水配制胍胶压裂液、钻井液难度较大,但可以通过优选抗盐性能较好的降阻剂来实现对减阻水的配制。新型减阻水在川西地区的现场施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阻率可达到65%~71%。  相似文献   

6.
气田水回注处理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倩  唐建荣  喻宁 《钻采工艺》2006,29(5):58-60
目前气田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回注地层。从蜀南气矿的回注情况分析,回注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回注井回注层的渗透性与有效储集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回注水质情况,主要是地层水组分、水中悬浮物、氧化物与回注井地层岩石的配伍情况。以碳酸盐岩枯竭气藏为目标,论述了回注井的选择原则和回注水水质的处理方法,并以纳8井为例探讨了回注工艺技术,应用文中的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正常回注,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回注工程建设费用和生产运行成本,对提高有水气藏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西洛带气田致密砂岩污水回注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注层的敏感性及与产出污水之间的配伍性直接决定回注能力,是回注处理产出污水是否成功的关键。文中以川西洛带气田产出污水回注为例,通过分析回注层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21、J3P31两个分气藏储层基本地质特征,指出其岩性致密,对回注水质要求高;从宏观和微观评价了封隔层的封隔性;重点对回注层的敏感性和配伍性进行研究。敏感性实验表明两回注层盐敏性弱、速敏性中等偏弱,临界流速低、应力敏感性中偏强、水敏性J3P21强于J3P31;配伍性实验表明,同层产出污水之间配伍性较好,异层产出污水之间配伍性差;回注层与J3P各分气藏产出污水配伍性较好,与J3SN产出污水配伍性差。  相似文献   

8.
向斌  杨涛  李季  刘金华  黄显峰  黄琦 《钻采工艺》2007,30(1):116-117
气田产出地层水回注的关键问题在于回注层位的选择和回注水的达标处理,因此必须对回注水的水。质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为确定合理的气田产出地层水回注水质指标,文中通过室内水质指标试验并结合现场实际,推荐了切实可行的气田产出地层水回注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气田产出地层水配制水基压裂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川西气田产出的大量地层水,缓解因压裂施工力度加大带来的现场找水用水紧张问题,本试验对应用地层水配制压裂液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川西气田地层水水质的基础上,完成了地层水水质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实验、地层水与压裂液添加剂的配伍性实验及用地层水所配制压裂液性能的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层水与压裂液添加剂配伍性较好;配制的地层水压裂液在65℃、170s^-1条件下剪切120min,粘度保持在257mPa·s左右;滤失性能满足水基冻胶压裂液滤失系数指标;携砂性能良好,能彻底破胶,对储层伤害小,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0.
川西坳陷须二气藏气田水成因、运移及其成藏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川西建产的新场和大邑须二气藏投产后,气水关系复杂。为此,引用洛瓦克(Novk)相图分析法及气田水氘、氧同位素特征判别气田水产层及其成因类型,分析了气田水的动态运移,研究了川西须二气藏的成藏演化。结果表明:新场须二气藏气田水为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其形成时封闭较好,但因后期受构造运动影响使保存条件变差,下盆雷口坡组海相成因地层水运移至须二气藏,造成现今的气田水为海相成因地层水;大邑须二气藏气田水由须家河组原始沉积水逐渐变为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其形成时封闭性好,还原彻底,属于典型的古沉积水,但因提产致使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沿控制大邑构造的断层运移至须二段,须家河组原始沉积水逐渐被须下盆雷口坡组的海相成因地层水替代,与大邑须二气藏现今气田水动态特征相吻合。成藏演化表明:新场、大邑须二气藏经历的成藏阶段不同,受裂缝系统影响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气藏。新场、大邑须二气藏气田水类型及动态特征不同是成藏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致密砂岩气经过10余年的大力发展,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加拿大的致密砂岩气生产大国,勘探效果显著,但“如何效益勘探开发”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的核心问题,其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二段为例,通过对高产气井的解剖,从沉积环境、储层、烃源、构造及成藏等基本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富气区高产主控因素,进而探讨天然气高产富集模式。研究取得两方面认识:一是须二段天然气富集高产主要受五大因素控制,且不同区域其侧重点不一。具体表现为古隆起宏观上控制了高产气井的分布,高产气井主要分布在构造圈闭或鼻凸,裂缝是形成高产气井的重要因素:①在隆起带,优质储层对形成高产气井的贡献相对较强;②在斜坡带,烃源的贡献作用更为明显。二是川中地区须二段主要表现为“3种成藏模式、2类油气高产富集模式”,具体表现为川中东部合川—营山地区主要为相对优质储层控藏模式、川中西部中台山—秋林地区则为顶部薄储与下伏巨厚的烃源组合模式及川中中部蓬莱—公山庙地区过渡成藏组合。前者富集高产模式表现为构造—优质储层模式,后两者则为储渗体模式。基于这些富集高产因素与模式初步预测了下一步勘探方向及重点勘探领域,以期能指导该区致密气的高效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深层因其巨大的天然气资源而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但由于其成藏条件复杂,纵向上地层较为悬殊的压力体系较多,这给完井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须家河组完成的多口深井在完井工艺技术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直接影响了川西深层气藏的储层评价和开采。为此,基于国内外高温高压气井完井工艺技术现状,结合须家河组气藏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整个完井方式选择的难点,通过须家河组的气藏类型、储层特征、储层以上纵向地层特征及各种地质、工程措施要求等方面,优化了开发川西深层气藏所需的井身结构和完井方式,其中从生产过程中的井壁稳定性和出砂研究、复杂气水关系的处理以及井身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以此优选出其合理的完井方式,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案,为类似的气井完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14.
王威 《岩性油气藏》2018,30(3):27-34
为弄清川东北不同地区的成藏差异,并深化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高产富集规律,寻找天然气高产富集区带,从烃源岩、气源、构造、生储组合等几个方面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成藏模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储组合方式及局部构造带变形程度的不同,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共发育3种高效成藏模式,分别为陆相弱变形区的“源储共生、源内充注”模式,陆相强变形区的“近源充注、断砂输导”模式以及海-陆相叠加强变形区的“双源供烃、立体输导”模式。依据所建立的3种高效成藏模式,预测元坝西部须三段、元坝中部须四段、马路背地区须二段等是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有望实现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气强度比较低但仍形成了一系列大气田(藏)的事实,针对其成藏研究存在的问题,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层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地质背景,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水溶气形成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研究表明,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地层水比较发育,多层煤系烃源岩与多套砂岩相互叠置,具备很好的水溶气形成条件。气藏中地层水为CaCl2型,矿化度高,H、O同位素值远离大气降水线,天然气在独立的成藏系统中近距离成藏,说明地层水保存条件较好。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使川中地区大幅度抬升,上覆地层遭受剥蚀,地层水中溶解的天然气发生减压脱溶作用,释放出天然气可为已有的气藏补充额外的天然气,或在储集层高部位形成游离气藏。经过计算,须家河组整体抬升后,每立方米地层水大概可以释放出2.4m的甲烷。  相似文献   

16.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成岩相3种因素控制。有效孔隙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超深、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储层和高产富集带预测难度大。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解决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等关键问题。该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须家河组二段钻井成功率从15%提高到89%,高产井命中率从9%提高到6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1×10 8 m 3 ,实现了川西致密气田的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工程地质实际,分析了深层致密气藏压裂改造技术的难点;通过结合川合148井、川合139井压裂改造现场试验情况并系统地剖析该区块在压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从降低破裂压力、压裂材料的优选、小型压裂测试等方面,提出了深层致密气藏高效压裂关键性技术对策,为深层气藏下一步压裂改造技术攻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BP神经网络在致密砂岩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须家河组地层岩性复杂,属于超致密低孔渗储层,所以储层识别是该地层天然气勘探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针对常规储层识别准确率不高的状况,提出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储层的气水干层识别,利用模糊聚类和产层测试结果标定建模样本,采取随机抽样形成建模集与测试集,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23口井的储层进行气水干层预测,正确率达77.9%以上,明显提高了该地区的测井解释精度,并提供了一种准确率较高的储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具有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特征。2006年以来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先后发现安岳须二段气藏、合川须二段气藏等多个大型岩性气藏,累计提交三级地质储量万亿立方米,勘探成果显著,但气藏投入开发后普遍产水,且水产量较高,累计产气量超过5 000×104m3的高产井较少。2012年,在川中—川西过渡带中台山地区钻探了风险探井ZT1井,在须家河组须二段获高产工业气流。投产后该井日产气量高、产微量水,目前已累计产天然气超1×108m3。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大量生产井地质条件分析,开展了中台山地区与川中其他地区须二段气藏高产因素差异性分析,明确了优质烃源岩、优质河道砂岩储层、天然裂缝是中台山地区油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为致密砂岩提供充足气源;优质河道砂岩储层形成高丰度气藏;天然裂缝是油气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