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黎贝  邱建 《四川建筑》2013,(5):13-16
以成都市绿道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使用者满意度评价因子与绿道整体满意度、重游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从24个描述项中萃取出5个绿道满意度评价因子——环境质量、可达性、游憩项目、配套及服务设施、环境效益.根据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证实这5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除配套及服务设施、环境效益外的3个因子与重游意愿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文章为绿道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道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而游憩设施是绿道游憩功能实现的直接载体。以杭州市三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社会访谈的形式,对绿道游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杭州市三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的具体问题与优化建议,为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市东湖绿道一期四条主题道为研究对象,探究绿道骑行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运用语义差分法及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使用者对骑行环境感知的评价,揭示绿道骑行环境影响的三大因素,其中骑行视域景观因素对骑行意愿影响最大,骑行配套服务以及骑行断面设计次之。继而通过对骑行环境测评与骑行感知进行印证,发现骑行者的视觉景观感知习惯、以及骑行行为特征等方面是影响骑行环境感知评价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景观主题营造以及配套设施两大方面对绿道骑行环境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道是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市环紫金山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环紫金山绿道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为提升绿道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成都是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底成都市确立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并规划建设了"198环城湿地公园"。以成都市198环城湿地公园中的锦江198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绿道为例,通过探索绿道规划设计中使用者的综合需求,以帮助实现城市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感知的营造为出发点,尝试运用POE方法对其进行调研和信息反馈。并对POE结论和绿道各节点使用者的空间参与程度和景观偏好程度等进行耦合分析,指出在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城乡过渡和连接空间的功能,将生态性与游憩性有机结合,通过提升开放空间的吸引力,使田园型绿道的设计与使用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营造更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绿道空间的健康效益转换需要依赖居民使用来完成,不同环境构成特征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强度。基于健康需求视角,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绿道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绿道的环境特征及居民使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绿道吸引力的环境特征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协调、适宜场地、休憩设施、步行通畅;(2)绿道中不同环境要素对受访者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存在显著差异,步行通畅、景观艺术、安全防护、适宜场地、休憩设施对绿道的使用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景观艺术、环境协调、适宜场地、休憩设施与单次使用时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为构建促进健康行为活动的绿道环境,从路径可达、景观特色、活动场地与游憩设施、安全防护四个方面提出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蔡潇  苏振宇 《城市建筑》2022,(17):190-194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步行空间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城市滨江绿道是市民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开敞空间,从人本视角来评价和完善滨江绿道的步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昌市滨江绿道中的赣江市民公园段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步行者对滨江绿道步行环境的整体感知情况。结合相关基础研究构建了滨江绿道步行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根据步行者对赣江市民公园的整体感知对各指标要素赋值,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赣江市民公园中的步行环境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广东增城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响应"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的城市发展目标,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探索绿道如何满足他用者行为需求成为脱实而紧迫的任务.尝试运用POE方法对广东省增城绿道系统进行调研和信息反馈工作,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使用者对增城绿道系统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归纳总结出增城绿道系统使用情况评价,为创造使用埏满意的绿道环境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从而提升绿道设计的质量,使绿道系统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绿心"。目前绿道一、二期已投诸使用,三期的提升工程需以前期的使用后评价作为参考。该文从骑行者视觉感知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现场问卷和拍摄记录的调研方式,从骑行者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景观要素特征三方面探究其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继而通过语义评价法、图片分析法提取不同类型绿道的骑行感知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绿道生成不同景观意象结构,并与视觉要素中自然要素的设计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广东绿道网络系统担负着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以及为公众提供游憩机会的双重功能。绿道管理者要从资源使用中平衡资源保护和游憩质量、游客体验和绿道经济收益等方面的要求。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框架对此提供了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改善区域绿道总体规划和运营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探讨该框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特色,结合广东区域绿道资源条件与游客对绿道满意度调查研究,总结出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对绿道环境与游憩管理规划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高密度区人口膨胀、交通 拥挤和环境恶化等不可回避的紧迫现实问题 及既有绿道理论难以支撑该类区域内绿道建 设的窘境,本文以居民近地健身为切入点, 适应生态、健康、智慧等城市发展趋势,创新 地提出微型绿道的概念与模式,从切入点的 不同、组成与分类的差异、侧重点的不同探讨 微型绿道对绿道的创新与发展,并探讨其几 何、拓扑、层级网络形态结构,重构快时代高 密度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绿道在城市 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适合丘陵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并对未来绿道网络规划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具有参考意义的丘陵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模式,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绿道是当今风景园林师处理大尺度环境、社会及经济综合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绿道的建设发展已渡过了最初的启蒙时代,正准备高速向前发展.中国绿道在经历短期膨胀式的发展模式后,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实现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成功转变是目前中国绿道发展的迫切问题.该文及时分析目前我国绿道建设的特点和不足,总结经验并提出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转变的改进意见,对于中国马上到来的下一轮绿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绿道的性质等属性进行简述,并且以顺德绿道为例,概括了顺德绿道的项目背景,设计原则,并对绿道分类、绿廊、本土植物、景观设施、节点系统等设计内容进行生态解析,以达到建设以顺德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打造岭南"绿城";以绿道建设为切入点,发展顺德休闲经济,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的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绿道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鲜明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绿道规划倡导一种多尺度层级、多目标规划多学科综合的规划方法,在宏观的区域绿道网络规划到地方层面的绿道实践过程中,实现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目标与生态保育的统一是珠三角绿道网规划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与出发点。广州和深圳绿道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率先将绿道理论运用到建设实践中,是两个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绿道在珠江三角洲的建没已近2年的时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绿道网络构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总结现有绿道建设特点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的特点,结合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具有形式灵活、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有效解决高密度城市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缺乏系统组织、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优势,提出在紧凑城市建设社区绿道是绿道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绿道”为生态文明领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道”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如何更好地来认识和推广它?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绿道”的规划建设,能够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推进的情形,这将带来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坚守净土?这就需要创造应对的措施,探求一种人人喜闻乐见的绿色交通新模式,“绿道”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胡朝晖 《风景园林》2013,(6):106-110
大亚湾绿道连通了区域特色最鲜明、人文底蕴最浓厚和自然景观最美的地段,最大特点是沿海岸而行、山海相连,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其绿廊、慢行道、节点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将郊野型绿道的规划设计原则与场地的生态景观要素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凸显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全长约为1690km的建设规模,"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设工期,与城市轨道同样重要的建设地位,甚至有着温家宝总理的体验称赞和网友市民的关注热议,这些关键词一次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目前正在广东如火如荼进行的绿道建设。这一项目的推出有着怎样的背景?它会遇到什么难题?积累了哪些经验?它的实施将为我们的城市和城际生态保护、城乡未来协调发展提供如何的实践范本?本期《观点》栏目策划组织了绿道主题的讨论,约请到长期关注和亲身参与绿道建设的学者、设计师和政府官员,他们将以自己的直接感观和专业素养,回答这一连串的问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