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风景公园     
地点:德国慕尼黑新城区Riem设计:风景公园Gilles Vexlard;园林展Rainer Schmidt面积:风景公园200ha,其中园林展区域130ha建成时间:2005由于距离城市过近,位于慕尼黑东部的Riem机场于1992年搬至城市北部的Erding,560ha的旧机场区域被规划为集展览、居住、办公以及公园为一体的,具有吸引力的多功能的城市新区。位于南部的200ha的Riem风景公园由法国景观设计师Gilles Vexlard设计,他将机场周围的大地的结构和机场建造前基址上农田的肌理与典型的法国式的设计风格结合起来,用不同方向的、笔直的道路轴线划分整个区域,并将这些道路延伸到公园…  相似文献   

2.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江垂虹桥是我国传统桥梁式风景营造的典范。其历经千载,融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于一体,是“雄冠一邑”、“声满东南”的天下绝景。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垂虹桥风景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考证、调研实测等研究方法,探索东太湖水陆变迁背景下垂虹桥风景营建的历史沿革。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地、布局、构桥和理微四个层面分析垂虹桥风景理法的特征。从而进一步透过景观意向,从区域风景体系构建、精神品格空间表达、艺术创作与文人活动和清代皇家园林写仿四个方面,提炼垂虹桥风景地蕴含的风雅文化内涵。为垂虹桥风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志强  郑曦 《中国园林》2022,38(7):133-138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1,37(3):130-135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  相似文献   

6.
梳理了术语“风景”在西欧出现及其含义演变的过程。早期风景的含义主要是与领土整治相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认识到风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形成了“田园生活”和“乐土”风景样板,绘画、园林等风景艺术得到发展,深刻影响了园林的布局、功能和规模。18世纪,在农庄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的乡村风景彻底改观,产生了“崇高的”和“如画的”新型风景样板,催生出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促进了风景旅游的兴起。最后,总结了西欧国土-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园林道路规划设计是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园林各风景点、引导游客游览的重任,同时园林道路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风景元素,因此,在进行园林风景规划时,需要特别重视园林道路的规划.文章从园林道路的类型及功能出发,分析了园林道路规划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园林道路设计规划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10):6-7
在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被系统教授之前,人类早已经历了漫长的城市与园林营建的历史.充满诗意的古代城市、城郊风景以及城内园林都彰显着传统的营造智慧.那些建造于19世纪以前,至今仍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完好保留的古典园林和建筑,大都是特定阶级所有.这些作品的设计和建造者,往往以非正式的方式接受教育和训练,他们通过家族...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婧雅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22,29(1):135-139
研究古代山岳风景营建治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可明确中国典型区域风景的内在特征。以明清泰山地区为研究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细读方法,解析其山城空间格局和与之配套的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认为:明清泰山地区通过核心点统领、重要节点控制、线性种植串联以及意境营造等手法,构建了"山城一体"的空间格局;通过国家地方结合管理、多方参与共治、香税反哺等策略,形成了"山城互促"的治理机制。最后在国土空间视角下,从营建目标、治理理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多方参与等方面探讨传统与现代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变特点,并从区域风景识别与范围界定、多解预景规划、共治模式和适应性管理3方面提出规划管理建议,以期为半自然区域的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津是典型的北方沿运城市,其传统风景体系营建受区域水运环境影响颇深。本文在梳理城 - 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天津传统风景进行分类梳理与现代地理空间落位,进而从向水而生的城景骨架、以水为脉的城景主体、因运而生风景化点缀、城水融合的城景意象 4 个层面探讨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范式,以期为北方平原运河城市的现代风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12.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立基的优劣基础上,结合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以武帝前后为观察界点,探讨因应地区人居发展的长安地区水系营建。研究表明,在都市水利、漕运水利与农田水利功能目标指引下,以渭南地区凿陂丰水、沿渭地区赖渭穿渠与渭北地区泾洛引灌为重点进行水系建设,展现出在地化营建智慧。各区域因水系而成独特地景格局,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因凭水系而成的池苑绮错、邑景依傍、园野辉映的分区理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江西自古以来便与水相生,历史沉淀出的理水智慧被 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与研究。以古城宜春城袁州区内的千古名 渠——李渠为研究对象,进行营建智慧与地域景观表达研究。 通过分析山水环境背景,以此探寻李渠水系统运作机理;梳理 史料文献并总结出理水防灾的营建智慧与管理机制,即“近郊 凿渠,田沟相通”“一渠穿城,分区做功”“蓄泄排布,驯水 有方”“责任分散,集中有序”“修缮运营,沿革共建”,最 终形成“清沥江-城外乡野-蓄水池塘-城内沟渠-秀江”的千年 驯水模式。结合文献中李渠的流经区域、分区特性,以图式语 言法总结李渠在环境营建上对地域空间景观元素的表达所产生 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水利营建的智慧和城市水利 的景观格局,以期能对如今城市水利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对 古李渠水利与其景观风貌的保存和复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急剧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低碳城市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低碳园林开始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规划人员的重视.但目前低碳园林仅处于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途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低碳园林概念及其与低碳城市关系辨析的基础上,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低碳园林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景观布局、选育应用功能性植物、建设近自然园林、综合利用水资源及引导居民参与园林建设等低碳园林规划建设的生态学途径,以期为低碳园林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8.
曾筱雁  尹豪 《风景园林》2017,24(11):99-104
地名以其独有的城市识别性成为人们感知地域、熟知地域的重要载体。而以植物冠名的城市地名则体现该地域植物景观在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标识作用,即植物地名的景观地域性。在过去的研究体系中,植物地名是地名体系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地名研究侧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针对植物地名的专项研究不多。本文单独提取植物地名,通过数据整理和文献考证,从地名规划角度出发,研究古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和景观风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地名在北京中心城区高度密集,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辖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植物地名的增长变化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根据地名词源和反映的植物景观不同,植物地名所表达的景观类型主要有4类:街巷景观类、园圃景观类、山水景观类、荒野景观类,反映了北京旧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