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转轮除湿与冷却除湿结合的新风除湿系统,并介绍了系统工作原理。以除湿量为研究重点,通过试验方法探究转轮除湿与冷却除湿的最佳结合方式及设定参数。结果表明:在除湿转轮处理区前后各加一表冷器时其除湿量最高;处理风进口温度对除湿量的影响不大;再生温度设定为99℃,冷冻水温度设定9℃,除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决转轮除湿系统再生能耗较高的问题,利用热泵系统高效集热和热量转移的优势,将热泵系统的冷凝热用于转轮再生,搭建了热泵型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新风机组测试平台,采用试验的方法测试机组的运行状态和除湿性能。结果表明:在除湿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处理风量/再生风量值为1:1最为合适,此时,机组平均总除湿量达到10.4 g/kg,平均总除湿率达到0.62,转轮出口含湿量平均值为6.3 g/kg,除湿转轮的DCOP平均值为1.3,除湿转轮的能量利用率最高,而且除湿转轮承担了机组约58%的湿负荷,而蒸发器则承担约42%的湿负荷,除湿转轮的除湿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研究结果对该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6.
7.
利用新风集中深度除湿预处理专利技术,对洁净空调系统原传统设计的除湿方式进行新风深度除湿节能改造。对改造前后同期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新风深度除湿技术在节省电量与稳定室内湿度方面的优越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6)
通过几种不同除湿方案的分析比较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新风除湿的实际运行效果分析,表明双冷源新风机组采用了热管热回收、内冷式蒸发冷却、冷凝热回收等多种节能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特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套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在标准焓差试验室里,分别对除湿和热泵热水2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制冷剂充灌量和电子阀开度对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按照GB/T 21362-2008普通型热泵热水器测试工况下运行热泵热水模式,当制冷充灌量为750g,电磁阀开度为38.30%时,系统COP值可达到4.18.在相同的充灌量下依据国标名义工况运行除湿模式,得到了除湿量和单位输入功率除湿量随电磁阀开度变化的曲线,当制冷剂充灌量为750g,电磁阀开度为21.3%时,除湿量和单位输入功率除湿量分别为1.38kg/h和1.78kg/(h·kW). 相似文献
10.
杨焕弟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3):82-83+99
PTAC窗机及带除湿的新风装置,一般由主机蒸发器、贯流风轮、送风通道及抽风装置等部分构成,室外为送风通道的进风端,出风端则位于主机蒸发器进风侧,为实现送风效果,在送风通道内配备抽风装置,并将主机蒸发器与贯流风轮依托送风通道衔接。其运行原理为主机蒸发器对新风产生除湿效果,再依托贯流风轮将除湿后新风送入室内,由于PTAC窗机具备主机蒸发器,因而实现了多功能融合作用,大幅降低了生产难度及成本。据此,本文以新风装置为基础,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设计的斜拉索接头自动除湿系统机构的除湿性能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中每次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验证了斜拉索接头自除湿系统机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达到了改进设计并使斜拉索除湿系统达到实际应用且能批量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为解决毛细管辐射空调在夏季运行时出现结露现象的问题,提出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联合供冷运行方案,并进行了相关设计计算和试验测试。运行结果表明:毛细管回水温度为18℃,单独运行毛细管辐射系统时,室内毛细管壁及地面有结露现象且房间内垂直方向有明显温度梯度;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联合运行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4℃左右,相对湿度为62%左右,试验全程未出现结露现象,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及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药厂的新风处理方式,并以某药厂为例,讨论不同新风处理方式的优缺点,不同新风处理方式空调箱的构成,探讨了不同的新风处理方式对运行和调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对于洁净厂房的新风空调机组来说,一方面,在冰雨天气或者大雾的天气时,存在冰粒阻塞预过滤器的隐患;另一方面,在冬季,给新风预热时预热盘管容易发生冻结.通过比较3种不同的方案:二通阀控制、三通阀控制和混水站,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采用二通阀和循环水泵构成的混水站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预热盘管冻结,达到预热新风的目的,通过分析实例,确定了这一混水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