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转轮除湿与冷却除湿结合的新风除湿系统,并介绍了系统工作原理。以除湿量为研究重点,通过试验方法探究转轮除湿与冷却除湿的最佳结合方式及设定参数。结果表明:在除湿转轮处理区前后各加一表冷器时其除湿量最高;处理风进口温度对除湿量的影响不大;再生温度设定为99℃,冷冻水温度设定9℃,除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决转轮除湿系统再生能耗较高的问题,利用热泵系统高效集热和热量转移的优势,将热泵系统的冷凝热用于转轮再生,搭建了热泵型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新风机组测试平台,采用试验的方法测试机组的运行状态和除湿性能。结果表明:在除湿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处理风量/再生风量值为1:1最为合适,此时,机组平均总除湿量达到10.4 g/kg,平均总除湿率达到0.62,转轮出口含湿量平均值为6.3 g/kg,除湿转轮的DCOP平均值为1.3,除湿转轮的能量利用率最高,而且除湿转轮承担了机组约58%的湿负荷,而蒸发器则承担约42%的湿负荷,除湿转轮的除湿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研究结果对该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太阳能再生的转轮除湿独立新风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云飞  丁静  杨晓西 《流体机械》2006,34(8):63-66,70
将基于太阳能再生的除湿转轮和独立新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空调系统中合理引入可再生能源,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讨论了独立新风系统对新风送风含湿量的要求和除湿转轮承担系统湿负荷的方案,分析了基于太阳能再生的转轮除湿独立新风系统空气处理过程及能耗,结果显示与直接冷却除湿的独立新风系统相比节能30%,在直接利用地下水供冷或在过渡季节使用冷却塔供冷的情况下则可以达到免费供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直接蒸发式新风除湿加干盘管空调系统运行性能开展试验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室外工况、不同新回风比、不同室内负荷显热比工况下,该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及室内温湿度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环境参数的改变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温度偏离设定值小于1.3℃,湿度偏离设定值小于9.5%;当室外新风温度和湿度较小时,增大新回风比可以有效满足室内湿负荷增加的需求,维持风机盘管干工况运行;该系统在室内湿负荷不大的情况下(显热比大于0.8)情况下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除湿器性能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实际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为对象,对其进行实验研究,改变系统中除湿器入口空气及溶液的参数,得出空气出口温、湿度随之变化的状况。并与理论模拟计算值比较,获得实验值和理论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的试验数据。实验得出在诸多的入口参数中,溶液的温度和流量的变化对空气出口温、湿度影响较大,空气的出口温度实验值偏小于理论值,空气的出口湿度实验值偏大于理论值。试验结果可对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风集中深度除湿预处理专利技术,对洁净空调系统原传统设计的除湿方式进行新风深度除湿节能改造。对改造前后同期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新风深度除湿技术在节省电量与稳定室内湿度方面的优越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几种不同除湿方案的分析比较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新风除湿的实际运行效果分析,表明双冷源新风机组采用了热管热回收、内冷式蒸发冷却、冷凝热回收等多种节能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特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套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在标准焓差试验室里,分别对除湿和热泵热水2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制冷剂充灌量和电子阀开度对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按照GB/T 21362-2008普通型热泵热水器测试工况下运行热泵热水模式,当制冷充灌量为750g,电磁阀开度为38.30%时,系统COP值可达到4.18.在相同的充灌量下依据国标名义工况运行除湿模式,得到了除湿量和单位输入功率除湿量随电磁阀开度变化的曲线,当制冷剂充灌量为750g,电磁阀开度为21.3%时,除湿量和单位输入功率除湿量分别为1.38kg/h和1.78kg/(h·kW).  相似文献   

10.
PTAC窗机及带除湿的新风装置,一般由主机蒸发器、贯流风轮、送风通道及抽风装置等部分构成,室外为送风通道的进风端,出风端则位于主机蒸发器进风侧,为实现送风效果,在送风通道内配备抽风装置,并将主机蒸发器与贯流风轮依托送风通道衔接。其运行原理为主机蒸发器对新风产生除湿效果,再依托贯流风轮将除湿后新风送入室内,由于PTAC窗机具备主机蒸发器,因而实现了多功能融合作用,大幅降低了生产难度及成本。据此,本文以新风装置为基础,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设计的斜拉索接头自动除湿系统机构的除湿性能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中每次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验证了斜拉索接头自除湿系统机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达到了改进设计并使斜拉索除湿系统达到实际应用且能批量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户式化系统及被动式概念建筑的需求,提出一种带排风冷凝热回收的高效除湿新风机组。该机组在传统室外风冷冷凝器的基础上,在排风通道内增设一个主冷凝器,用于回收室内排风的能量,避免传统排风热回收方式引起的交叉污染。在制冷工况下,利用室内较低温度的排风来冷凝高温制冷剂,从而降低机组的冷凝温度。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吸收室内较高温度的排风热量得以蒸发,从而提高机组的蒸发温度。该排风热回收方式优化了系统的运行环境,不仅可以降低压缩机的能耗,同时也避免了冬季结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毛细管辐射空调在夏季运行时出现结露现象的问题,提出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联合供冷运行方案,并进行了相关设计计算和试验测试。运行结果表明:毛细管回水温度为18℃,单独运行毛细管辐射系统时,室内毛细管壁及地面有结露现象且房间内垂直方向有明显温度梯度;转轮除湿新风与毛细管辐射空调联合运行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4℃左右,相对湿度为62%左右,试验全程未出现结露现象,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及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药厂的新风处理方式,并以某药厂为例,讨论不同新风处理方式的优缺点,不同新风处理方式空调箱的构成,探讨了不同的新风处理方式对运行和调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溶液除湿技术的低送风湿度调节能力,在原项目湿负荷增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送风含湿量,实现了除湿能力的增大,相比常规增大除湿风量的方案,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取得了更好的节能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各因素对两级转轮除湿空调系统送风温度、除湿量和制冷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为新风温度27~33℃,新风相对湿度50%~70%,再生风入口55~75℃,再生风相对湿度9%,冷热水泵的变频器设置为50 Hz。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送风温度影响主次排序为:新风入口相对湿度新风入口温度再生风入口温度。各因素对除湿量影响主次排序为:新风入口温度新风入口相对湿度再生风入口温度。各因素对制冷量影响主次排序为:新风入口温度再生风入口温度新风入口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7.
再生器是溶液除湿系统的重要传热传质部件。本文设计了正交试验,对入口溶液温度、液气比、入口溶液浓度、入口溶液流量这4个因素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试验研究,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入口溶液温度、液气比、入口溶液浓度、入口溶液流量,其中入口溶液温度对再生率结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对一种户式地板辐射采暖+新风系统的冬季运行工况进行测试,测得了系统在启动工况、稳定运行工况以及关闭工况的运行特性和规律,对系统稳定运行时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测得了稳定运行期间系统的运行能耗,为户式地板辐射采暖+新风系统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数据,并为该机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俊杰  王志强 《流体机械》2007,35(9):65-68,8
对于洁净厂房的新风空调机组来说,一方面,在冰雨天气或者大雾的天气时,存在冰粒阻塞预过滤器的隐患;另一方面,在冬季,给新风预热时预热盘管容易发生冻结.通过比较3种不同的方案:二通阀控制、三通阀控制和混水站,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采用二通阀和循环水泵构成的混水站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预热盘管冻结,达到预热新风的目的,通过分析实例,确定了这一混水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流体机械》2017,(5):67-71
为了降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本文以南京某办公楼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办公楼的空调系统进行多工况分区运行优化,在优化基础上,从室内人均新风量、空调温度、空调系统送风温度三个方面对空调系统高峰负荷时段的调峰措施进行分析。运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对多工况分区优化方案和调峰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工况分区运行方案下空调系统全年可节省30.21%的能耗,调峰方案下空调系统能耗最大可节省18.44%,为实现空调系统高峰时段动态需求侧响应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