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陈静  王晓轩  曾琼 《城市住宅》2021,28(1):138-139
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更是小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交易场所.街道在小城市行为状态和空间组织结构中占据重要分量,其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活形态和健康水平.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慢行街道体系是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直观呈现,因此,为提升小城市街道品质,基于多种形式的品质测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3.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提质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经济 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出现失序。以合肥市二环内区域为案例,以街景图像等多源数据为载体,采用非现场建成环境 审计等技术方法,探索合肥市空间失序现象以及不同类型的街道与空间失序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二环内:(1) 整体空间破败程度为35.11%;(2)空间失序要素中以沿街商业要素的失序程度最为严重;(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 地街道(B 类)空间品质最差,物流仓储用地(W 类)街道空间品质优质。基于空间失序理论,大规模测度街道空间 品质的优劣,在实践上能为未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在理论研究上尝试弥补以往国内城市地理对空间失 序研究的空缺。  相似文献   

6.
赵彤  叶洋 《当代建筑》2023,(S1):13-17
高品质的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空间及使用者行为进行精准把控。本文立足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寒地街道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可视化SP法及埃洛等级分体系测度不同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进而结合信息增益的计算,赋予各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机动车干扰度、照明设施密度、街道人流指数、街道绿视率、绿化设施密度对安全感知评价影响更高,相应的量化测度可为寒地街道空间安全感知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7.
找出影响街道步行环境夜间安全感的关键因素是提 升街道夜间活力的重要前提,确定采用基于生理传感器的现场 感知实验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首先结合相关理论与 街道环境整体特征,建立环境自变量;再以可穿戴传感器收集 的皮肤电反应(GSR)为安全感测度基础,通过“唤醒-效价” 模型得出被试安全感因变量;而后建立夜间安全感的可视化地 图,从地图中选取产生不同安全感的环境样本,并以最优子集 回归的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基于45名被试的现场感知实验结 果表明,对夜间安全感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关键影 响、非关键影响与无影响因素。而本次实验得到的关键影响因 素为建筑内透光、绿视率和街道界面透明度,证明了夜间街道 中“自然监视”策略的重要性,同时给出基于提升“自然监 视”的街道夜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机动交通主导的功能主义城市将步行行为边缘化,而倡导人本设计及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至今,墨尔本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将街道空间成功转型为具备"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双重属性的可步行性活力场所。其中心区街道空间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快速建设期、中心衰退期、街道复兴期3个阶段。在人本视角下,将街道复兴时期的街道空间统筹和建设经验归纳为政策支持、系统协同、人本设计3个层面,并提出我国街巷空间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卡普兰复愈性环境理论,运用脑机接口设备、智能腕带传感器等无线生理指标检测技术,测试大学生被试人群在沉浸式虚拟现实(VR)情境下,对4种复愈性环境及城市环境在注意力恢复和压力减轻方面的反应及其作用强度,获得被试在不同环境中脑电、心率、肌电的客观生理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R语言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在复愈性环境中较城市环境表现出更好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其中具有逃离性和迷人性特征的自然环境,复愈效果最为明显;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赏城市环境图片也具有一定的复愈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 ,VR)是利用计算机生成有视觉、听觉、触觉的虚拟环境 ,让用户对客体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建筑、城市规划领域 ,虚拟现实主要用于对物质环境、景观的视觉仿真。目前 ,比较广泛接受的虚拟现实是在计算机中建立物体的三维几何模型 ,然后动态、交互地观察、感受景观 ,由于受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限制 ,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工作量又很大 ,这种虚拟现实还难以大量推广。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 (IMage basedVirtualReality ,IMVR)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技术途径。本文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过程 ,以及应用实例 ,表明该项技术在建筑、城市规划中生命力强 ,适合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结构设计工作更快速、准确和人性化,本文提出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虚拟环境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式。论述了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结构设计系统的基本模块,验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李承清 《城市建筑》2013,(22):204-204
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景观设计的辅助工具,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方法和意义。将围绕对风景园林应用的概况,指出部分注意事项还有改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延伸,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注释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从城市道路的景观构成要素出发,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步骤,讨论城市道路号观设计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道路线型、绿化植栽、交通设施、沿街建筑与道路的协调性、道路景观结点、道路景观的自然景色、人文要素、对人活动的考虑以及道路蒂观与地下因素和变动因素的分析论述,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具体思路和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叶宇  殷若晨  胡杨  方家 《风景园林》2021,28(8):58-65
随着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程",基于绿色可持续理论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形态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议题也同步受到关注.但既有研究缺少精准的城市形态数据,同时忽略了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特征的效应.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市中心区作为研究范围,开展兼具大规模和高精度的研判.一方面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辐射传...  相似文献   

16.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加 剧了城市居民尤其是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大学生群体罹患各类心 理健康疾病的风险。当前,高校校园恢复性环境建设研究成为 促进城市公共健康的重要课题。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压力缓 释理论与拉塞尔情绪模型,在高校校园生活区的情境下,将高 校大学生作为受试人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生理反馈技术和 正交试验方法、主效应分析、箱图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多重 比较分析等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6.0软件探究种植场景 的植被复杂度、种植方式、植被空间对比度3个因子对环境恢 复性效益的感知恢复性、情绪效价与生理应激恢复3个维度的 影响。结果显示,植被复杂度、种植方式、植被空间对比度对 环境恢复性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植被复杂度较高、群落 中的植物体型对比度适中、采用分散式种植方式的种植场景具 有最佳的环境恢复性效益。结合虚拟动态三维场景对植物设计 要素的量化和精细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旨在提升高校 校园环境恢复性效益的种植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街道界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物质基础。现有关于街道界面的量化测度参数繁杂多样,亟需总结厘清。文章试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等几个研究视角对现有参数进行总结比较,发现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界面密度、贴线率、建筑整齐度、近线率等参数各有其涵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空间认知与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进展,国内对于街道界面的研究体现出由“城本视角”到“人本视角”的转变,街道空间的品质及人的体验与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融合城市形态、环境行为、空间认知、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的多维研究框架,对街道界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发展更为系统的量化测度方法将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丁冉  董芦笛 《风景园林》2019,26(S2):45-50
首先回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历程、建设目标与教学特点,在反思中提出当前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和虚拟现实(VR)技术介入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思,即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基础设计课中,将VR技术与“原理认知—空间设计—表达呈现”全过程进行融合,结合以四季为时间线索串联的“城市与景观”“风景与自然”两学期课程内容,建立对应的“感知与认知”“空间与设计”两大VR资源模块,针对相应的教学环节提出具体的介入途径。其次,针对设计基础课,提出应更突出VR技术在可视化、直观化、沉浸式教学方面的辅助功能,将抽象原理、不可见的过程、多尺度、时间性与动态性等通过VR转化为可以促进学生自我主导式学习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适当发挥VR在三维空间塑造与沉浸式体验方面的优势,通过“空间探索—空间解析—空间设计”的渐进式训练,辅助空间设计教学。最后总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VR技术介入多年级设计系列课教学的三大支撑平台和发展思路,对VR和AR技术介入专业教学提出未来可以延伸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