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粗纱捻度少,强力低,纺纱张力的细小变化,都会敏感地影响到粗纱的重量不匀和条干不匀。粗纱一落纱的张力控制,传统上依靠铁炮曲线或变速成形凸轮,以及调节铁炮皮带、PⅣ调速杠杆的起始位置及张力牙齿数等方法来实现。但由于影响粗纱张力变化的因素极为复杂,有些因素的影响难于计算和控制,传统的调节方法也无法解决,因  相似文献   

2.
降低粗纱纺纱张力不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粗纱纺纱张力是否稳定 ,对粗纱重量不匀及粗纱条干不匀影响很大。影响粗纱纺纱张力不匀的因素较多 ,如所纺品种、纤维种类、粗纱定量、粗纱捻度、压掌压纱力、锭速高低、里外排差异、锥轮皮带滑溜率的大小及车间温湿度的变化等。粗纱机一般采用调整粗纱张力变换齿轮或锥轮皮带的初始位置来调节粗纱纺纱张力的大小。但是我们在生产中发现 ,在一落纱中局部纱段发生变化也会使粗纱张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造成粗纱重量不匀增大 ;另一方面 ,里外排粗纱由于导纱角不同也会造成粗纱纺纱张力有所变化。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生产的粗纱机普遍都增加…  相似文献   

3.
粗纱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粗纱张力对粗纱质量的影响,介绍了影响粗纱张力的因素及稳定粗纱张力的措施,从而使粗纱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粗纱张力自动检测调节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介绍了CCD粗纱张力自动检测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影响粗纱纺纱张力的因素有CCD粗纱自动检到调节装置的配置数量、吸入熟条的重量不匀率、熟条长片段不匀、假捻器的安装状态和粗纱在锭翼压掌叶上的线圈圈数等,在纺纱时要确保粗纱纺纱张力稳定,必须充分发挥粗纱张力控制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粗纱在退绕过程中的力学分析,综述了影响粗纱退绕张力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粗纱支持器的回转力矩是影响粗纱退绕张力大小的根本因素,而导纱杆的最佳位置只能减小退绕过程中张力的差异;最后简要总结了在生产中减少粗纱意外牵伸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粗纱机纺纱张力的控制与调整是粗纱工序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张力控制对纺纱质量影响很大,甚至由于离心张力的作用迫使高速粗纱机在大纱时降速运行。而由于现代粗纱机开始采用张力检测一反馈方式调控卷绕速度,这就对粗纱张力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粗纱张力不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粗纱伸长率造成的影响,通过试验测试强调了控制粗纱张力的重要性,实践表明,采用测试粗纱伸长率来间接反映粗纱张力的方法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粗纱工艺条件及设备状态对粗纱张力伸长率的影响及控制方法,并就粗纱张力、伸长率对细纱产品质量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粗纱张力伸长差异率不仅直接影响着细纱重量不匀率,而且对细纱的条干CV值和单强CV值有一定影响,减少粗纱张力伸长差异率改变粗纱内在质量是降低细纱断头率,提高细纱产质量的重要手段;粗纱轴向卷绕密度正确是降低粗纱张力伸长的基础;设备状态良好是降低粗纱伸长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粗纱张力的控制与调整是纺织企业普遍关注的课题。分析了粗纱张力不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粗纱伸长率造成的影响。通过试验测试发现粗纱伸长率对粗纱重量不匀率和杀干CV值影响显著,强调了控制粗纱张力的重要性。实践表明,采用测试粗纱伸长率来间接反映粗纱张力的方法较为方便。指出:粗纱伸长率最大不应超过3%,同一机台大小纱之间、前后排之间、同品种不同机台之间粗纱伸长率应控制在1.5%以内。并提出同时应采取调整轴向卷绕密度、确定锥轮皮带起始位置、正确配置张力变换齿轮等具体措施直接对粗纱张力进行工艺调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粗纱在退绕过程中的力学分析,综述了影响粗纱退绕张力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粗纱支持器的回转力矩是影响粗纱退线张力大小的根本因素,而导致杆的最佳位置只能减小退绕过程中张斩的差异;最后简要总结了在生产中减少粗纱意外牵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细纱机导纱杆的安装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锁林 《纺织学报》2011,32(1):124-128
为探讨导纱杆在不同安装方式对粗纱退绕张力的影响,减少纺纱过程中粗纱退绕时产生的意外牵伸,分别改变导纱杆高低位置、导纱杆与粗纱的距离、导纱杆直径、导纱杆转动方式等因素,对粗纱退绕张力进行计算、分析,发现粗纱退绕张力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经对比论证,得出有利于粗纱退绕的导纱杆安装方式:导纱杆位置宜设在距粗纱卷装下端1/3处,甚至可与粗纱卷装下端平齐;导纱杆与粗纱的距离尽可能大些;导纱杆直径在满足其支承粗纱退绕强力时越小越好;固定导纱杆改成转动式,可使粗纱与导纱杆的接触由曲面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相似文献   

11.
降低粗纱重量不匀率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降低粗纱重量不匀率及提高其合格率,分析了影响粗纱重量不匀率的因素,即棉卷、生条、精梳条、熟条的重量不匀率,粗纱的张力差异以及各工序的机械状态、工艺配置和值车工的操作规范等,通过对以上各影响因素逐一实施相关的措施,最终使粗纱重量不匀率的合格率由攻关前81.8%提高到89.0%,成纱百米重量CV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假捻器对粗纱质量和粗纱机生产效率的影响,介绍真捻和假捻的纺纱原理及假捻理论在现代粗纱机上的应用;分析粗纱在假捻器上的受力情况,说明粗纱张力、假捻器的材料、结构尺寸和形状等是影响假捻器假捻效果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假捻器与粗纱质量问题,分析假捻器与粗纱1cm~2cm机械波,前、后排粗纱伸长率,粗纱冒纱,粗纱毛羽,粗纱捻度不匀,粗纱通道直径等的辨证关系;分析了假捻器的两种失效形式。指出:在现代棉纺粗纱机机型及假捻器已确定的情况下,增大卷绕张力是提高假捻效果的重要方法,大张力纺纱的目的即为提高假捻效果;粗纱机配置高效假捻器,可增加纺纱段假捻度,缩小纺纱三角区,减少意外伸长,提高粗纱条干均匀度,减少粗纱毛羽;粗纱1cm~2cm机械波、粗纱捻度不匀及粗纱通道直径的大小均与假捻器无关。  相似文献   

13.
由于粗纱机本身机构和机件的影响、工艺考虑不周、配制齿轮不当、铁炮皮带起始位置不适合和温湿度的变化等因素,在卷绕过程中,粗纱张力变化上、下幅度较大,带来不良后果。我厂小纱张力在落纱开车后第三层中部开始计算,中纱张力在满纱享司中途开始计算(目前中纱不做),大纱在距满纱0.1享司时计算。伸长率的控制指标:标准伸长率中低支为2%,细支为1.5%。对比标准伸长率差±0.8%,大小纱差1.5%。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使粗纱张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粗纱条加捻卷绕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粗纱卷绕成形过程中受力的分析以及A456G型、FA401型粗纱机的对比,提出影响粗纱卷绕张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为粗纱与锭翼的摩擦因数u1、u2,粗纱对锭翼的包围角θ1,粗纱对压掌的包围角θ2,压掌叶尾端导纱平面与粗纱的摩擦因数u4,粗纱与空心锭翼的摩擦因数u3,其中θ1、θ2对卷绕张力的影响较大,粗纱的卷绕张力随粗纱机筒管的转速Wm呈二次曲线关系增大,随粗纱卷绕直径Dm的增大而减小,提示了粗纱的受力状态及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以精梳棉27.8tex甲配棉品种的纺制为例,探讨影响紧密赛络纺疵品率的因素。分析了吊锭间距不一致、粗纱更换不及时、网格圈周期性清洁不当及网格圈张力架弹簧失效因素对成纱疵品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确保吊锭间距适当,及时更换粗纱,周期性清洁网格圈,对失效的网格圈张力架弹簧进行及时更换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紧密赛络纺成纱的疵品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粗纱在退绕过程中的力学分析,综述了影响粗纱退绕张力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简要总结了在生产中用于降低粗纱意外牵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粗纱机高速运行时影响张力的因素以及在四电机粗纱机中解决张力波动的措施。分析表明,高速运转时影响粗纱张力的主要因素有:纺制的纤维品种、规格、粗纱的大中小纱状态、工艺参数、锭速、温湿度等。而在四电机粗纱机中,建立了引入补偿参数的筒管转速公式,通过设定卷绕系数K1,张力补偿值n(f)和张力传感器自动补偿,就能较好地解决张力波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粗纱张力的形成、分布及对粗纱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粗纱张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选取影响精纺羊绒搓捻粗纱退绕黏毛的4个因素:螺旋导纱钩、出条张力、粗纱条重、回潮率,每个因素选取3个工艺水平,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经极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水平组合和各因素影响次序,经方差分析可知螺旋导纱钩的影响是显著的。得出:精纺羊绒搓捻粗纱在细纱工序生产时,退绕黏毛比较普遍,黏毛严重会直接影响羊绒纱品质质量和生产进程,防止粗纱退绕黏毛是精纺羊绒生产的关键,在粗纱生产时首先要关注螺旋导纱钩和出条张力的选择,防患于未然,保障生产顺利。  相似文献   

20.
控制粗纱伸长提高粗纱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粗纱伸长率是反映粗纱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对粗纱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必须进行控制.通过对粗纱机张力参数进行优化,对卷绕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有效控制了粗纱伸长及大、小纱的伸长差异率,提高了粗纱的条干和质量不匀率,降低了粗纱断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