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引言近几年,纺织工业倾向采用更有效的生产手段并同时在各方面做出努力以使工作环境更有吸引力。这样就加速了生产流程中排除废棉方面的革新速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时间,清除废棉和控制灰尘仅局限于一些原始的、但颇为有效的方法。还可记得,位于开清棉车间下面的灰尘和废棉收集区域,以及尘塔和布袋过滤器,这些通常  相似文献   

2.
一、新型废棉打包机概况随着棉纺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清花、梳棉、精梳空气除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滤尘设备有了发展和改进,与滤尘器配套的废棉打包机也在不断改进。以往废棉打包机一直要人工喂入废棉进行打包,存在不能与滤尘器配套使用,工人劳动强度高,操作时空气含尘浓度高而严重地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因而必须研制新型废棉打包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掳尘设备各有特点,但其中滤尘设备与废棉打包机配套的只有英国PARKS——GRAM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我厂废棉处理间采用罗瓦改进型滤尘设备概况。其中包括滤尘系统设计、设备选用、车间排尘和送风系统、自动吸落物装置以及对改造后的废棉车间进行含尘浓度的测定。从实际测试数据看,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积极采用新型的废棉处理系统.是棉纺厂解决原料问题,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一条捷径。我厂早在1982年初就组织废棉处理生产,但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除尘效果差.车间空气含尘浓度高达29.5mg/m~3,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体健康。为了提高处理废棉后的回用档次.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创造低含尘的生产环境,我厂于1991年6月选用了江阴纺机厂生产的SFU系列的废棉处理联合机组,并配套使用了江阴空调除尘设备厂生产的“新桥型”除尘系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废棉除尘系统中A035B凝棉器的排尘风管内尘杂堵塞问题;并指出经采用“简易惯性除尘器”这种较为经济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废棉除尘系统中A035B凝棉器的排尘风管内尘杂堵塞问题;并指出经采用“简易惯性除尘器”这种较为经济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XLZ型复合式滤尘器的二级过滤采用无纺布滤料,而吸附在无纺布滤料上的棉尘通过用笛管改造后的吸嘴吸入集尘袋。使用中发现,吸嘴与主吸尘管联接处经常被堵塞,造成吸嘴吸尘困难,无纺布滤料吸附棉尘越来越多,影响过滤量。滤尘器内外压差远大于400Pa,使清花凝棉器排风受阻,造成轧车。另外使用压紧器收集回花,又将压紧器风机吸风排入主风道,返入滤尘器,加大了滤尘器的负担,也影响滤尘效  相似文献   

8.
我厂废棉间每天需处理各种落物约2200kg。这些落物中含有大量的尘土和杂质,致使废棉间环境严重污染。1989年我们结合废棉处理设备的搬迁改造,安装了一套ZKT型滤尘设备,运行一年半来,效果较好。一、概况我厂自1955年建厂以来,清棉工序和废棉间一直采用地洞布袋下进风式滤尘方式,原设  相似文献   

9.
西德特马法(Temafa)公司在广州国外纺织机械展览会期间,介绍了一种废棉再加工工艺。将开清棉、梳棉的落棉及盖板花中的杂质进行分离,将可纺纤维输送到混棉机械中回用。废棉首先经气流清洁器进行初步除杂。气流清洁器是一旋风滤尘器,其中装有一只周围是直立式尘棒的篮状尘格。由于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大杂、重杂和大量棉籽皮通过尘棒而  相似文献   

10.
我公司梳棉滤尘系统采用的是FU0 34A型圆盘滤尘器 ,该机在尘室内和主机放在一起 ,在主风机抽吸作用下 ,尘室呈负压状态 ,含尘杂、短绒的主气流通过滤网时 ,纤维和粗大尘屑被阻留在网口 ,并由固定式吸嘴收入纤维分离压紧器 ,进行分离收集 ,透过一级过滤后 ,细小粉尘通过滤网进入尘笼内部 ,被吸附在滤料的内表面 ,并由旋转吸嘴吸入粉尘分离压紧器。由于清除系统处理后的排风中含尘量仍然较高 ,需要再回到除尘系统经过再过滤。因此 ,清除系统与除尘系统的一部分构成闭合回路 ,一旦粉尘分离压紧器发生故障 ,粉尘的分离排除将不起作用 ,粉尘直…  相似文献   

11.
将棉纤维制成棉纱和织物,梳棉工序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同时分离纤维,减少棉结,开始平直纤维和从纤维中清除尘屑和其他杂物. 梳棉从古老的手梳方法到用阿克赖特针布的回转盖板式梳棉最后发展到今天用金属针布、棉网压碎辊、废棉提取装置的现代梳棉机.自金属针布采用后能降低锡林负荷,所以能选用较高的锡林和道夫速度.这些条  相似文献   

12.
西德特吕次施勒尔公司报道的清棉机组包括凝棉器、气流喂给机、清棉机和穿孔尘笼过滤器。凝棉器从前面的机器吸入原料,除杂后把松散的纤维簇送到气流喂给机的储存箱。由风扇抽出的气流导入穿孔尘笼过滤器。加工化纤时,凝棉器可以省掉,原料由运输风扇吹到气流喂给机中,一部分输送气流通过储存箱的穿孔壁逸出。 储存箱下面的输棉罗拉把原料送到开松辊,由后者把纤维簇投入气流输送管。接着,风扇把原料吹到喂给箱,运输气流则通过内部的穿孔壁回到风扇。喂给箱的注入高度和原料密  相似文献   

13.
我厂原清花除尘设备是尘塔与地下尘室沉降除尘,靠人工清除,严重污染厂区环境卫生,危害工人健康,破坏车间温湿度的稳定,影响产品质量.1967年北场配合清花机设备改造,曾将尘塔改为TA型布袋滤尘,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需人工清除,劳动条件差.同时因原地下尘室窄小,尘绒自由沉降不充分;TA型下进风布袋中气流方向与尘绒沉降方向相反,大量尘绒涌入布袋造成阻塞,滤尘效果较差,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厂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三结合改造小组,通过向先进  相似文献   

14.
我厂是二十年代的老厂,生产条件较差,除清棉车间和细纱真空吸棉外,一般缺少排尘设施。过去纺部各工序,在一天工作时间内,必须清扫房梁、天窗、灯罩一次,清扫时大片废花、尘棉落到棉网、棉条和纱线上,很难除净,影响质量,增加了劳动强度。我们通过革新,在10万锭纱厂的梳棉、并粗、细、捻及筒子工序,全部推广应用“房梁扫除”装置,效  相似文献   

15.
棉纺织厂清花车间机器对原棉进行机械处理时,会散发大量的尘绒.棉花在各机器间的运转,是在管道内依靠空气运输.因此、为输送棉花而设的风扇排风会带出大量的短绒和灰尘.清花车间为了得到均匀合格的棉卷,各凝棉器的排风,特别是开清棉联合机最后一台成卷机凝棉器的排风量应当稳定,也就是要求凝棉器具有一定的真空度,这点对设计除尘设备很重要.解放前的老厂清花机器的排风,全部通过地沟尘塔排至室外,污染周围环境,车间温湿度也不易控制.解放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院设计的新厂,清花除尘方式主要是采取地下尘室和大型布袋滤尘器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虽满足工艺生产和劳动卫生要求,但要使尘室捕集50%左右的尘  相似文献   

16.
探讨简易型清梳联的二次升级改造方案。分析了简易型清梳联改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对其进行二次升级改造的方案。输送系统通过采用压力动态监测,保持了梳棉上棉箱棉量动态稳定;单台棉箱的给棉控制采用连续喂棉方式;自调匀整采用NMA001型梳棉机混合环自调匀整仪等改造措施,在两个改造案例中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认为:采用此简易型清梳联二次升级改造方案,可有效解决简易型清梳联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几种常见废棉的外观和含杂情况,通过人工试验的方法对其外观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定一个废棉的检验鉴别标准体系。其中,清车肚的白度较好,但含杂较多,梳车肚次之,新疆清弹棉、棉短绒含杂相对较少,但棉纤维质量不好。清滤尘不但含杂较多,外观也最差。  相似文献   

18.
我公司选用了 3套郑纺机清梳联设备 ,其中有 1 0台 FA2 1 1 A,其吸杂形式是间歇式吸落棉。机上配备 2 .2 k W连续吸集尘风机 ,棉杂在机上集尘箱中有间歇吸系统吸走 ,运行几年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吸尘风机风量、风压不稳定 ,影响排杂效果。因为周期性地吸取棉尘 ,在一个周期内集尘箱内的棉尘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会引起吸尘阻力的波动 ,吸尘风量也就会周期性地变化。( 2 )管理难度大。摇板阀上电磁阀、气缸易损 ,阀内易积花 ,造成摇板关闭不严 ,漏风大 ,影响其它机台吸棉 ,为保证其它机台上棉网内集尘定时吸净 ,必须每天清洁摇板阀…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涤粘中长混纺的纺纱工艺为了达到混和均匀,目前国内生产大都采用原料混配,其方法是抓包机混配及按定量人工小量混配两种。清棉棉箱有采用二箱、三箱、或多于三箱者不一。混配效果采用机械者,均不如人工小量混配。因此除加强配料工人的操作管理外,研究改进机械的混配效果和降低出厂粘胶纤维的回潮不匀率亦是改善混比差异的两项重要工作。目前国产粘胶回潮不匀率一般在15%左右,对于正确投料有一定影响。我厂是全部采用国产纺织设备的中长化纤纺织厂.纺纱工艺流程为:  相似文献   

20.
由江阴纺织机械厂生产的SFU101型组合式废棉处理机用于处理清花破籽、梳棉车肚等废棉。1989年4月在张家港市棉纺织厂正式投产使用,使用情况较好,收益较大。一、技术特征本废棉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见图1。该系统以SFU101型组合式废棉处理机为主体,配以A002C型园盘抓棉机、0.05米~3/时空气压缩机及A045B型凝棉器实现自动输棉,采用FC6-48-11No4.5A型纺织排尘风机和XLZ-D_2型复合式滤尘器完成系统的滤尘;系统中运用桥式吸铁装置、TC-1型金属探除器保证能除去废棉中的铁杂物;系统工作由电气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