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渔,又称李笠翁,生活于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有别于当时文人的科举晋升之道,李渔选择了以戏剧表演、小说创作和杂学采撷作为谋生方式。虽为一般世人所不取,但他生活的浪漫而写意,并留下大量著述。 其中《闲情偶寄》为其最得意的一部,对戏剧、导演、园林、建筑、种植、养生等都有论述,体现了他广博的艺术兴趣和对生活各层面的独到见解。不但新意迭出,且丝丝入扣,解颐之余,常会令人拍案叫绝。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位深谙生活艺术的  相似文献   

2.
朱孝岳 《家具》2010,(1):54-56,58
<正>在社会生活中,家具不仅供人使用,带给人种种方便和舒适,它还伴随使用者的起居行止,构成一种具有某种情调的生活方式。若是将家具看成主人的挚友,根据自己的喜好摆布它、塑造它,与之絮谈,与之亲昵,这样,本来平常的生活,就变成  相似文献   

3.
正《闲情偶寄》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其中的许多饮食追求和现代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理念非常吻合。重蔬食: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简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味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这与现代营养学家提倡的饮食不宜过饱的观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食德文化     
如果要从古人堆里推举出消闲文化的第一大天才、奇才、大宗师,那么这人很可能是李渔。一部《闲情偶寄》,举凡饮食、玩好、园艺、居室、词曲等,无所不包。李渔本人则被看作一位有才华的戏曲家,小说家和美食家。《闲情偶记》里专篇谈到了吃,但这位聪明绝顶的江南人在谈吃的时候,还喜欢谈道德。比如他说,蔬菜里面让人吃了满口芬芳的是香椿头,  相似文献   

5.
读书     
《烹调知识》2008,(7X):85-85
<正>作者:(清)童岳荐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内容介绍:本书是据手抄秘本整理出版的清代菜谱。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集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类、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该书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300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书中不少记述是抄自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李渔的《闲情偶寄》和袁枚的《随园食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当中有“四书”、“五经”,而上海文化出版社在上世纪末策划出版了“当代的中国五经”,即《中国花经》(1990年8月出版)、《中国茶经》(1992年5月出版)、《中国食经》(1999年2月出版)、《中国酒经》(2000年2月出版)、《中国衣经》(2004年4月出版),这五本经典巨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甚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莉  付磊  黄莉 《酿酒科技》2012,(12):105-107
酒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酒的生产和消费必然需要酒具,酒具除了物质承载功能外,还是酒文化的良好载体。《红楼梦》中的酒具形形色色,既为展开全书情节所必需,又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传递出当时酒文化的大量讯息。  相似文献   

8.
《中国酒》2021,(2)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姐成部分,并独具特色。中国很早就开始用粮食酿造酒。酒所具有的麻醉的功能能使人进入一个独特的感官世界,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一酒文化。《水浒传》堪称是一部浸泡在酒中的文学史书。  相似文献   

9.
为了强化跨学科融合、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挖掘了《天工开物》中与中学化学教材相关的内容,并整理列举了该书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及课后习题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现阶段教师与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鼓励学生用辩证与科学的态度学习古人的观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马陕 《食品与机械》2021,37(4):233-23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拥有重要的地位。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主题。《红楼梦》中有对餐点的考究形容,诗经中也有描绘美食佳肴的段落。中国著名诗词作家苏轼特别追求完美厨艺,在美食方面有着完整、丰富的文字表达。中国文学体现出美食在中国社会及文化中的重要性。由余文章等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一书,引领读者徜徉于中国美食文化著作中,体现美食与文化、历史、社会的重要联系,并结合文学家借美食来物化女性、醉酒的道德观、茶在诗词中的重要性等进行了经典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