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灿艺 《西部皮革》2011,33(7):33-38
"中国风"这个词近年来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旁,你可能是在国际某个奢侈品牌的发布会上听到过这个词;也可能是在全球首播版的《千里之外》专辑里听到过周杰伦的旁白:"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或可能是在某个设计展上的设计说明看到这样的介绍:"此作品的设计理念是当下流行的中国风……"诚然,流行的"中国风"在鞋设计中亦无处不见其踪影。  相似文献   

2.
正号称"金陵八艳"的东南第一美女董小宛,不但才貌绝伦,还是位烹饪的高手。她调制的食品色香味美,赏目可口。相传,明崇贞十三年(1641年),董小宛巧遇江苏才子冒辟疆,二人一见钟情,后来结为夫妇。婚后伉俪情笃,互敬互慕。由于清兵南下,冒辟疆为逃避灾难,几经颠簸染上了胃病,长期卧床不起,茶饭不思。董小宛焦急万分,她根据丈夫平时的膳食习惯,用三层肉、胡萝卜、酒等,烹制了一道饭菜,供丈夫食用。经董小宛的精心调护,冒辟疆转危为安,很快就痊愈了。制法:在锅内放入酱油和适量水,烧开水后放入200 g三层肉。肉呈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官场奢靡之风在古代中国,官场上的接待由来已久。古代政府的公务往来,包括上级巡视、督查,官员出差公干,乃至一定秩次的官员调任迁转等,皆由地方政府和官营的驿站提供接待服务。据史考证,公务接待的理论渊源,其实来自周公的《周礼·天官》中的规定:"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有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不仅如此,周公还对接待不同级  相似文献   

4.
酒,在唐代的社会习俗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朝廷大典、内宫宴筵、祥瑞节令,还是民间婚丧嫁娶、亲朋聚会都离不开酒,而且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唐初,高祖曾下令禁酤。开元天宝之后,嗜酒之风更加盛行,出现了“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近日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规定》将"不喝酒"列为改进接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李白有诗歌云:"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近年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喝酒之风亦日益猛烈,一年喝掉一个"西湖"的说法,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中华酒文化博大精深,但其中陋习确需反思。这种鄙俗的酒风首先表现在"官酒"上。所谓"官酒",即官家之酒,或有官家出席之酒。有时候这喝的就不是酒了,而是等级。上级喝的是"威风酒",下级喝的是"效忠酒"。还有就是"商酒",即生意场上的酒,也  相似文献   

6.
宴饮时,所行的饮酒之规则,谓之酒令.以行酒令而助饮兴的历史,最早起于周期,时有“酒官”之制,而饮酒设官,则在《周礼·天官》中已有记载.自汉以后,饮酒之风遍及民间,酒令也就由等级森严的饮酒礼仪变成了一种罚人饮酒的游戏了.  相似文献   

7.
四菜一汤,即一餐四样菜一碗汤。据考证,官场上待客的“四菜一汤”,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先提倡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又由于他亲眼目睹了元末社会黑暗、官逼民反的情景,所以登极后一直克勤克俭,尽量减轻百姓负担。  相似文献   

8.
张卫 《中国食品》2014,(12):52-57
<正>食者,人之性也。喜吃美食,是人的天性。不过,把吃饭当成一种高级享受,把进膳搞得大张旗鼓,也只有中国的皇帝。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慈禧老佛爷更是对吃饭十分讲究,相传她吃饭时每桌有108道菜,相当奢侈。著有《紫禁城两年》、《瀛台泣血记》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作品的旅美作家裕德龄(即德龄公主)曾被慈禧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她在《御香缥缈录》一书中这样记述:"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极尽奢侈的饮食慈禧太后的饮食之奢侈在中外历史上是有名的。作为垂帘听政,掌控同治、光绪两朝统治大权达48年之久的慈禧,虽然吃喝不属于"御膳房",但她的私厨"西膳房"的规格早已超过了皇帝的标准。这个坐落在颐和园大戏楼东侧的炊事班共有108间房屋组成,占有八个院落,共有厨师128人。这些厨师都是全国数得着的名厨,手艺精湛,又各有特长。所用原料是从各地采办的上品,包括"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精品。  相似文献   

9.
民间传统图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传承至今。在当今国际化与本土观相融合的艺术设计浪潮中,挖掘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艺术思维与视觉语汇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思维表达与视觉语汇表现,提取出中国式思维表达方式:圜道观之表现、阴阳观之表现、意象观之表现;解读出民间传统图案视觉语汇中的审美规律:喜"圆"、喜"中"、喜"对"。  相似文献   

10.
李训刚 《烹调知识》2012,(10):13-13
江西省永修县一带酒席宴上出的第一菜,必为"东坡肉"。它上席时为两大碗,每碗里盛着一块用稻草扎着的大猪肉。传说苏东坡至永修,曾为一农夫孩子治愈了病症,农夫留他吃饭,买回肉招待他。他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作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不觉念出,农夫以为他是教自己怎样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将肉同系肉的稻草一起,整块放在锅里  相似文献   

11.
朱跃 《丝绸》2013,50(8):75-79
郑辟疆是中国现代蚕丝教育家、革新家,通过对郑辟疆同志生平的学习、实践活动及治校经历,了解了他对蚕丝教育和蚕丝业革新坚忍不拔的追求和实干、苦干的品质。并论述了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蚕丝人在中国蚕丝业振兴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赞扬了郑辟疆及其伙伴开办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成为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技术发展的发动机和蚕业改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创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考工记》与《天工开物》的造物艺术观念在整体上遵循儒家的思想理路,二者均把"圣人创物"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强调造物等级观念的正当性,并着力构建"天—地—人"整体和谐的造物关系,但《天工开物》更加注重工匠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百姓日用的造物目的。在工业信息时代背景下,欲使中国设计回归中国文化本元,不能仅依赖于传统样式的形式感创新,而当在传统工艺智慧中探索中国造物的语言特点与审美特质,构建中国现代设计的价值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越来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密不可分。"全民摄影"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老百姓买不起照相机,摄影被视为是高雅奢侈的艺术活动。现如今,高雅艺术走向民间,百姓照样可以当拍客;摄影门槛变低,只要你有一台手机。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全民摄影"势在必然,当拍客也就成了大众追求的生活情趣与消费潮流。在最近的几年里,华为、VIVO等通讯设备制造商以柔光双摄为卖点,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筵宴史上,古宴多,大宴多,名宴多,奇宴也多。有的是既古又大,如《周代八珍宴》、《楚宫招魂宴》;有的是既名又奇,如《隋炀帝龙舟宴》、《元朝诈马宴》;有的是古而且名,如《秦末鸿门宴》、《曹植平乐宴》;有的是大而且奇,如《满洲贵家大祭食肉会》;《冒辟疆水绘园名士羊唇席》等。但是,古、大、名、奇四者兼备的,甚为少见;如有,则应首推中唐官场上的《烧尾宴》了。 所谓《烧尾宴》,是士子初登金榜或大臣升官后为皇帝或朋僚举办的宴会。“烧尾”二字好象西方基督教中的“洗礼”,即举人、官员社会身份发生巨变后所举行的重要认同仪  相似文献   

15.
旗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体现着中国许多文化元素,如中国人的含蓄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等级观念等等,旗袍宛如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作为"中国标志"的旗袍十分值得加以品味,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本文就旗袍设计体现的传统底蕴入手,浅析一番旗袍里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6.
很早在先秦时,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说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丑恶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不善的了.说明丑美、善恶是比较而存在的.我们的先人们自从告别了远古时期的用树叶草葛遮身,以皮毛御寒的原始生活后,开始学会用兽骨制针,用葛麻缝纫兽皮成粗劣的衣服;并用葛麻编织原始的草履,开始俄克拉向服装文明的时代迈进.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有了"食必常饱"和"衣必常暖"后,于是,开始注意了美食和丽服美的追求,并逐渐地向服饰美跨进,因而也就产生与服装相匹配的绚丽多彩的鞋饰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这是乡村百姓常挂嘴边的农谚,两句农谚还真体现了村野之民勤快的美德,用现在的观点来审视,看出村野之民多么珍惜土地资源和农事时令,哪怕仅有那么一小块旮旯地,都要让四季长出鲜艳的色彩。房前屋后那一小块一小块的旮旯地,种上四季青菜后,就成了一个小家庭的菜篮子,  相似文献   

18.
大米的热情     
公输于兰 《美食》2011,(4):68-68
《随园食单》饭粥单开篇即言:"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如果说作为主食的粥饭是饮食的根本,其余诸菜皆为饮食之末的话,那么,作为粥饭的主材料大米就应该算根本的根本了。中国是大米的故乡,《诗经·大雅·生民》中就用"释之溲溲,蒸之浮浮"来描绘先秦百姓淘米和蒸饭的场景。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化里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这并不说明我们有美食传统。吃饭成为头等大事,原因只是生产力低下和战乱频仍,难得温饱。其实战乱也多由吃不上饭引起。而所谓美食,强调的是享受,是比吃饱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是很奢侈的东西。它与"民以食为天"本质上相悖。饮食已为天,天上岂有天?这样,我们就能理  相似文献   

20.
一:诚信,绝不仅是格言 格言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格言又说: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诚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急迫地应当成为商家的主题词。朱镕基总理2002年在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指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失去信用就无人与之交往;一个企业失去信用,便无法在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